top of page


沒想到找人幫忙看似簡單,卻這麼有用 / 看見心理 黃子銘心理師
黃子銘 Marco Huang 諮商心理師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生活中好像有些事不太順,但又不至於糟到需要別人幫忙,所以你就這樣跟它共存,一起長大。對我來說,「不會時間規劃」就是這樣的事。那天我突然驚覺,自己一直有好多事想做:想看書、想寫文章(草稿已經累積上百篇)、想學語言、想練身材,想做的事情數都數不完。但每次有了大把時間,我就會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結果就是這個做一下、那個碰一下,最後什麼也沒完成。久而久之,樣樣通、樣樣鬆,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也不精。這個狀況其實從我學生時代就開始了。雖然不至於造成什麼大問題,但在年末回顧,或偶爾一回神,總會發現:欸?怎麼那些曾經立下的目標都沒完成,而時間早已悄悄過去。許多人生活中都有很多這種「不至於很嚴重,但就是卡卡的」小困擾,例如:雜亂的房間、約不成的朋友、陽台快枯死的植物、偶爾出現的莫名其妙情緒、拖延的習慣、突然冒出的空虛感、或總是弄丟東西──這些,讓人不舒服,卻也不足以讓我們覺得非改不可。於是這些小小的習慣可能就會不知不覺伴隨我們數十年。 對於「不會安排時間」,我以前總告訴自己
admin_SeeingCounseling
4天前讀畢需時 3 分鐘


什麼是創傷?不是只有重大事件才算 / 看見心理 徐嘉妤實習心理師
徐嘉妤 Cheryl Hsu 實習心理師近幾年,「創傷」這個詞越來越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論是心理諮商、影集、新聞或社群貼文中,常常會看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複雜性創傷」的字眼。那麼——什麼才算是創傷?我有創傷嗎? 創傷的定義:根據 DSM-5 診斷標準根據《DSM-5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的定義,創傷是指個體暴露於實際或威脅性的死亡、嚴重受傷或性暴力事件,而這樣的事件會對個體的認知、情緒與記憶造成影響。創傷的常見症狀包括: • 反覆經歷創傷事件的情境或感受 • 某些記憶突然消失,感覺像斷片 • 對日常生活產生過度警覺或退縮反應這些都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部分核心條件。 不是只有「重大事件」才會造成創傷很多人以為,只有經歷戰爭、地震、車禍等重大災難,才算是創傷。但事實上,有些日常中微小但反覆發生的經驗,也可能累積成創傷,這就是所謂的「複雜性創傷(Complex Trauma)」。 複雜性創傷可能來自哪些經驗? • 長期被忽視、情緒冷漠 • 在關係中經歷霸凌、羞辱或情感控制 • 無法表達情緒、被貶低或否定感受這些
admin_SeeingCounseling
10月2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嘿,你沒有自己想得這麼糟─給經常自我批評的你/看見心理 黃子銘心理師
黃子銘 Marco Huang 諮商心理師 國中時期的我,常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更不是師長眼裡的「乖小孩」、「優秀的學生」。那段時間,不只對自己沒自信,也因為生活上的挫折而感到十分痛苦,於是鼓起勇氣傳了簡訊給我的國中班導求助。我告訴她,我覺得自己很失敗、很糟糕,想找人聊聊,卻不知道該找誰。老師推薦我去找彰基的一位精神科醫師談談心。那是將近十年前的事了,當時心理諮商還不像現在被大眾所認識,我甚至沒聽過「心理諮商」這個詞。雖然我也不確定精神科到底能帶來什麼幫助,但我還是決定掛號看看。一走進診間,醫生問我:「怎麼啦?」我忍不住向醫生傾訴我覺得自己有多糟糕,我告訴他,大人們總說我做事三分鐘熱度、沒有恆心,連一本書都看不完,我還有好多好多的缺點數都數不完,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差。醫生拿過我手上的書翻了翻,然後笑著說:「我自己也常常沒辦法把一本書從頭看到尾。不過翻目錄、挑自己有興趣的章節看,其實是很有效率的方式啊,不一定非得從頭到尾讀完。」聽到醫生這麼說我非常驚訝:原來醫生也跟我一樣,沒辦法把一整本書讀完阿。可是他都當到醫生了,看不完一整本書好像也沒有阻止他成
admin_SeeingCounseling
10月1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長大不能解決的事 / 看見心理 葉力溱心理師
葉力溱 Lillian Yeh 諮商心理師小時候,我們總以為「長大」是一把萬能鑰匙,能自動解開所有困境的鎖。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無法改變的無力感,被悄悄收進心裡的某個角落,告訴自己:「等我長大了、變得夠強、賺到了錢、可以獨立生活,這些就不算什麼。」 然而,成長不是魔法。 當年那個用乖巧換來安全的孩子,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里,依然恐懼衝突;那個習慣獨自消化情緒的人,面對親密關係時,仍下意識築起高牆。這些被擱置的感受,往往在某個猝不及防的時刻翻湧而出——也許是一次似曾相識的拒絕,或是一句無心的批評。創傷從未消失,它只是潛伏著,等待我們在某個契機下承認:「原來光是長大,並不能讓傷痛自動痊癒」 。 已經長大的我們,在很多似曾相識的時刻,仍然重複著過去的、熟悉的因應方式。在那個當下,我們彷彿回到過去,還是那個小小的、充斥恐懼或無力感的孩子。 如果你感到迷茫困惑、需要尋求幫助,不妨看做是終於在潛意識裡準備好向探索及復原之路邁進的訊號。我們可以好好一同在諮商裡照顧內心那個還沒跟上「長大」腳步的、留在過去的感受。它們之所以浮現,不是因為脆弱,而是在傳達現在的你,已
admin_SeeingCounseling
10月1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無路用的人》:男性失戀後的自卑與沉默崩塌 / 看見心理 徐嘉妤實習心理師
徐嘉妤 Cheryl Hsu 實習心理師「你離開彼一工,我變成無路用的人,佇無你的世界,做咱無路用的夢。」—馬克 × 滅火器 × 阿跨面《無路用的人》這首歌由饒舌歌手馬克與滅火器主唱楊大正、阿跨面共同創作,以濃濃的台語情緒,唱出男性在失戀後,那種「無聲崩塌」的狀態。它不只是失戀情歌,更是一首說出男性情緒壓抑與自我否定的心裡感受,那句「我變成無路用的人」,也許正好是你曾經說不出口的心聲。男性失戀的痛,有時比誰都深失戀對每個人都痛,但對許多男性來說,這份痛往往悶著、不說、不表達,只會在夜深人靜或聽見某段歌詞時,突然崩潰。這不是矯情,也不是懦弱,而是社會文化、性別期待,讓他們「學會忍」,卻沒有機會「好好痛」。 為什麼男性在失戀後特別容易感到「無路用」?1.自我價值常與「被需要」緊緊綁在一起 • 男性常把自我認同建立在經濟、責任與照顧能力上 • 在愛裡也習慣透過「我能不能讓你幸福」來定義自己的價值 • 當這段關係結束,連自我價值也瞬間崩毀2.文化壓力讓男性「習慣不說」 • 從小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 • 痛苦時,選擇壓抑、不說,甚至裝沒事 • 情緒得不
admin_SeeingCounseling
10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阿伯,還好我當時沒有兇你─談誤會、偏見與愛/看見心理 黃子銘心理師
黃子銘 Marco Huang 諮商心理師Photo by Lisanto 李奕良 on Unsplash有天晚上我要搭公車要去一個地方。上車後,我看到後面有一個靠走道的空位,而旁邊坐了一個看起來50幾歲的阿伯,腳打開開坐在位子上。「好啊,又是一個只顧自己方便,腳打開開的人,真沒禮貌」一邊坐下的時候,我心裡這麼想著。我本來想說,短短十幾分鐘的路程,忍耐一下等等就下車了。不過,過程中我還是感覺到一絲不悅,覺得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腳縮在一起,他卻越靠越過來。這時我心裡越來越不悅,我想過要不客氣的跟他說「腳能不能過去一點」以表達我的不滿;我也想過要不要乾脆直接把他的腳頂回去他的座位範圍內就好。但後來,我都沒有這麼做,我只是客氣的用台語跟阿伯說「歹勢,哩欸咖欸賽咖軌某」(抱歉,你的腳可以過去一點嗎)阿伯楞了一秒,然後回我說「厚,金罵肖年唉邀工歹易,某乾單喔」(現在年輕人會講台語不簡單喔)在那個當下,我突然有種奇妙的感覺是「咦?這個阿伯好像跟我想像中的很不一樣」。我以為他是那種自私、沒水準的阿伯,但他說的話,卻讓我覺得他好像是個單純、沒心機的人,只是沒意識到
admin_SeeingCounseling
10月4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別被「恐懼」綁架—你是被迫改變,還是為自己選擇? / 看見心理 陳鈺湘心理師
陳鈺湘 Yu-Hsiang Chen 諮商心理師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到健康檢查報告上的紅字,或在網路上看到令人憂心的健康資訊後,腦中焦慮的警鈴大作,浮現出各種最壞的想像。於是,你立刻有了個念頭:「從明天開始,我不要再喝含糖飲料了」、「我不能再吃精緻澱粉」、「我不能一直坐著,要去運動」...這個場景,或許你我都不陌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容易陷入「健康焦慮」的漩渦。我們急切地想要為「健康」做些什麼,但往往是在恐懼的鞭策下,展開一場對自己的嚴格戰爭。然而,我們必須停下來問一句:這種由恐懼驅動的「健康」,真的健康嗎?行為背後的隱形操縱桿:你被「恐懼」還是「責任」驅動?心理學告訴我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心理狀態與行為的持續性。同樣是調整飲食、增加運動,動機的差異,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生命體驗與感受。1. 恐懼驅動模式:「限制」與「剝奪」的監獄當恐懼成為主宰,我們內心的想法往往是:「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我們把食物劃分為「好的」與「壞的」,生活變成一張嚴格的待辦清單。而且往常習慣吃的食物大部分被歸類到「壞的」,而
admin_SeeingCounseling
9月3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總是感到莫名不安?慢下來,用這4個方向解讀焦慮信號 / 看見心理 解景然心理師
解景然 Sky Shieh 諮商心理師小婷在工作中表現優異,卻總是感到焦慮,害怕自己說錯話,腦中經常浮
admin_SeeingCounseling
9月2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少年逃家了,心卻離不開──為什麼我們難以擺脫家庭的影響 / 看見心理 黃子銘心理師
黃子銘 Marco Huang 諮商心理師對有些人來說,家是避風港、是溫暖的依靠。但對另一些人說,家藏著太多的不堪與痛苦,導致他們不得不「逃離」讓他們遍體鱗傷的地方。因此,離開不是無情,而是不得不──如果再繼續待在這個家,可能無法長大,甚至可能會死。人走了,心還繫著有些人花了好大力氣把自己拉拔長大,從小打工賺錢,凡事都靠自己,就為了有一天有能力逃離廢墟。好不容易脫離了家─有些人甚至逃到國外─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明我已經離開了,為什麼還是受到家庭的影響? • 有些人是在戀愛中發現這件事的:為什麼我找的對象總是跟我那不負責任的爸爸一樣? • 有些人是在年紀大了之後發現,原來,自己庸庸碌碌一生,是為了填滿兒時的缺憾(親情、金錢、愛)。 • 有些人驚覺,自己最不想要和媽媽一樣,最後身邊的人卻總是說自己跟媽媽好像。家,好像變成一個巨大黑洞,越是想逃離,越是回到原點。離家的矛盾心情有些人對於逃家感到羞愧與矛盾,懷疑自己是不是背棄了父母,是不是太自私、太軟弱。每逢年節,當身旁的人隨口問一句:「你沒有要回家嗎?」這句話精準的命中心中的痛處。但家庭的陳年歷史,
admin_SeeingCounseling
9月23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讓我陪你等家》─原來「家」不是地方,是一種感覺 / 看見心理 徐嘉妤實習心理師
徐嘉妤 Cheryl Hsu 實習心理師小時候,我們很努力裝作不在意有些人很早就知道,「家」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我們試著裝作不在意,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已經習慣了」,假裝自己不稀罕那些別人看似理所當然的溫暖與陪伴。但其實,那些我們說沒關係的事,往往最留在心裡。 有些傷,不是誰的錯,而是沒學會怎麼愛「無法度乎你一個家 溫暖的家」「我是逼不得已 還想給你個期待」——李紅〈讓我陪你等家〉長大後我們才明白,也許大人不是不愛你,而是他們也不知道怎麼給出愛。那一些沒有說出口的話、沒有做到的承諾、沒有給出的陪伴,讓我們在長大後的關係裡: • 害怕被丟下 • 害怕不被需要 • 更害怕自己永遠得不到那份「歸屬感」 我們終究能學會,為自己築一個家的感覺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終於發現,我們有能力選擇,我們可以不再等、不再怪,也不再委屈自己。我們可以這麼做: • 為自己打造一個覺得安全的小空間 • 找幾個在你孤單時會留下來的人 • 練習好好照顧自己、不再一味討好取悅慢慢地,我們不再只是那個等待家的人,而是成為可以「給自己一個家」的那個人。 那些你沒收到的溫暖
admin_SeeingCounseling
9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走出腦中迷霧:rTMS 與心理治療攜手,療癒憂鬱與焦慮 / 看見心理 林俊廷心理師
林俊廷 Chunting Lin 諮商 心理師 走出腦中迷霧:rTMS 與心理治療攜手,療癒憂鬱與焦慮 / 看見心理 林俊廷心理師心理師 當努力還是不夠,問題可能不在你,而在大腦與心理需要同時被照顧。rTMS 搭配心理治療,幫助你走出憂鬱、焦慮與恐慌的困境,重新感受生活的...
admin_SeeingCounseling
9月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這個情緒是我的,還是別人的?-給高共感與高敏感者的界線小練習/ 看見心理 林少湲心理師
林少湲 Bonny Lin 諮商心理師常常來訪者會好奇地問:「心理師你聽這麼多抱怨、不開心的事,不會覺得很負能量嗎?」通常會問這樣問題的你,往往是情緒感受力很強、但還沒學會怎麼消化和分辨情緒責任與界線的族群。「有時候只是跟一個人講話、走進一個空間,甚至只是看到一段訊息,就突然覺得焦躁、沮喪、心累……但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我會這樣?」你知道嗎?有時候你感受到的情緒,其實並不全是你的如果你是共感力很高的人,你可能在無意識中吸收了許多外界的情緒,但忘了「他們其實不是你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們很容易「感覺得到」,卻沒有「辨別清楚」。情緒像水,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情緒的容器、沒有界線,那些水就會混在一起,分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感覺、什麼是他人的情緒反應,而讓自己過度耗損,也可能是停止呼吸、憋著的去撐著因應情緒。有時候,我們的身體記得過去的生存方式我們曾經學會去觀察父母的臉色、調整自己的情緒,只為了讓家裡更和平,讓自己「被喜歡」、「不造成負擔」。這些經驗也讓我們長大後更容易 • 誤以為別人的悶,是在生自己的氣 • 看到別人不快樂,就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 把共感變
admin_SeeingCounseling
8月2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創傷的認識與修復指引 / 看見心理 解景然心理師
解景然 Sky Shieh 諮商 心理師 創傷的認識與修復指引 / 看見心理 解景然心理師 小婉在一年前經歷了一場車禍,自此之後,夜裡她常被惡夢驚醒。白天,她害怕過馬路,寧願繞遠路也不願走回那條熟悉的街道。聽到喇叭聲會讓她渾身發抖,有時甚至無預警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admin_SeeingCounseling
8月1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失去親人後的悲傷怎麼辦?5種自我照顧方法陪你走過哀悼期 / 看見心理 徐嘉妤實習心理師
有些失去,不是一下子理解,而是一次次地意識到。那不是一次性的理解,而是反覆地、深刻地意識到他真的走了。悲傷不是問題,而是需要被照顧的過程失去,並不是結束,它是我們開始學著與「沒有他」的世界共處。悲傷,從來不是需要被處理掉的情緒,而是一段需要被理解、被安放、被照顧的歷程。心理學無法替我們取代思念,但它能提供一些方式,讓我們在失落又空洞的時刻,知道可以怎麼溫柔地陪伴自己。以下5種自我照顧的方法,希望能陪你走過哀悼期:1. 允許情緒來來去去,不用逼自己「快點好起來」悲傷五階段廣為人知,好像走完五階段就好了,於是開始時刻檢視自己在哪個階段,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好?事實上悲傷不是線性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會走過相同的五個階段。你可能今天能笑著
admin_SeeingCounseling
8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我看不見對方的好意,只看得到自己的委屈:親密關係中的消極詮釋 / 看見心理 吳家慶心理師
什麼是消極詮釋?
消極詮釋(Negative Sentiment Override)是美國婚姻與家庭研究學者John Gottman用來描述某種關係狀態的概念,意指一個人對其伴侶的詮釋被負面想法與感受主導。當人處於這種狀態時,即使伴侶的言語、態度或行為是中立,甚至是正面的,也會將其解讀為負面或消極的。
admin_SeeingCounseling
8月1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消失中的我!當生活只剩照顧他人需要時,“我”去哪裡了? / 看見心理 蘇冀苓心理師
蘇冀苓 Lynn Su 諮商心理師在職場裡有這麼一個人~盡心認真做著分內工作,偶爾也幫忙部門“收拾爛攤子”,不曉得為什麼會覺得事情「好像不能就這樣爛在這裡?」於是主動著手承擔額外的責任。 在父母前會這樣子~家庭中的中間人,家裡的溝通都像需要經過這位「總機」才能互相傳遞。有時明明很疲累了,但不由自主的透支自己的體力和存款,去負擔家裡的需要。 親密關係裡的會看到一個人~不確定關係裡何時出現失衡,一開始的妥協想先照顧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後面就變成一次次的遷就和失望。忍到最後「失望」就像一塊塊的磚塊,壓著心頭好重,也壓下自己的想法和期待。 有一種爸爸或媽媽~在孩子出現需要,第一時間解決的人總是他。養育孩子上,好多次趕快出手,感覺總有種「我不管自己的孩子,誰管?」。 獨自在外地時,有個人會~工作外派時,好不容易有機會體驗不同生活和一展拳腳,但家族間的訊息,常讓他跨越時差或地理距離,一秒回到家族喧囂中。 你以為這是不同人的生命故事嗎?但更常看到一人分飾多角,帶著相似的腳本,勞心勞力的承受各方來的重擔。已經回想不起來到底是什麼原因或時候,讓自己忙碌成蠟燭多頭燒
admin_SeeingCounseling
8月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共感力是缺點嗎? / 看見心理 林少湲心理師
林少湲 Bonny Lin 諮商心理師有時候,我們會在關係中感覺很累,一開始以為是事情太多,後來感覺好像是因為「太快代入了別人的情緒」。 特別是當身邊的人,像是關係很好的同事、主管、家人,或當有人充滿感受性的來跟你聊天,感受到對方遇到難過或混亂的狀況,有時會瞬間進入一種模式:我懂他的痛、焦慮、開始想像如果我是他,我會怎樣崩潰。 這時候會覺得好像「我也在裡面」,情緒捲上來,責任感也升起。整個人捲進去可能好幾個小時,可能好幾天,甚至假日或出遊都還在隱約的感覺著,一瞬間,也想到,其實……那不是我的人生,也不是我該扛的責任? 後來發現,有一個模式與習慣:「很快的代入,來貼近與理解一份關係。」 這種代入是出於真誠的共感,但當代入太快、太深,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感受去「替」別人活,然後逐漸地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是共感力與代入感極高的人,邀請你開始練習幾個方法,幫助自己在「共感」與「自我」之間拉出一點距離: 三步對話法(當快被捲進去時)1. 我感受到什麼?2. 這是誰的人生與經驗?3. 我可以怎麼提供一份關心?放下要讓他變得舒服/改善的責任? 五指著地練習(
admin_SeeingCounseling
8月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這個想法從何而來?——從電影《地球特派員 Elio》看「想法」如何影響我們 / 看見心理 蘇冀苓心理師
主角 Elio 在面對喪親與新環境適應的壓力下,展開一段非比尋常的冒險旅程——他渴望被外星人帶走,逃離地球。他做出許多讓人費解的行為,例如在沙灘上畫外星符號、用無線電搜尋訊號,也經常對身邊人說:「你不懂」,卻從不說明自己真正的想法與需要。
admin_SeeingCounseling
7月29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諮商怎麼讓「心理升級」? / 看見心理 葉力溱心理師
會想嘗試諮商的你,通常帶著生活中的近期困擾而來。可能是遭受到某個巨大挫折或打擊、承受關係的斷裂、被迫面對困難的抉擇或是感到長期累積的壓力已難以負荷。在諮商初始,聚焦在這些問題的調適與因應上自然是當務之急。
admin_SeeingCounseling
7月2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腦中上演的惱人小劇場—怎麼因應侵入性思考? / 看見心理 葉力溱心理師
什麼是侵入性思考(Intrusive Thoughts)?
侵入性思考是一種不受控制、突然闖入腦海的想法或畫面,通常內容令人不安、荒謬或違背個人價值觀(如傷害他人、自我懷疑、宗教/性禁忌等)。這些想法的特性是非自願的、反覆出現並引發強烈的焦慮或羞恥感。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侵入性思維類型:
● 行為相關:我會不會失控傷害他人?會不會做出不恰當的行為?會不會搞砸、出醜?
● 關係懷疑:伴侶是否愛我?我是否能相信他?我會不會被拋棄、被討厭?
● 責任恐懼:我是否忘了關瓦斯?我沒洗乾淨手是否會引發疾病?家人是否會發生意外、能否平安回家?
admin_SeeingCounseling
7月2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