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情緒是我的,還是別人的?-給高共感與高敏感者的界線小練習/ 看見心理 林少湲心理師
- admin_SeeingCounseling
- 16分钟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林少湲 Bonny Lin 諮商心理師

常常來訪者會好奇地問:
「心理師你聽這麼多抱怨、不開心的事,不會覺得很負能量嗎?」
通常會問這樣問題的你,往往是情緒感受力很強、但還沒學會怎麼消化和分辨情緒責任與界線的族群。
「有時候只是跟一個人講話、走進一個空間,甚至只是看到一段訊息,就突然覺得焦躁、沮喪、心累……但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我會這樣?」
你知道嗎?有時候你感受到的情緒,其實並不全是你的
如果你是共感力很高的人,
你可能在無意識中吸收了許多外界的情緒,但忘了「他們其實不是你必須承擔的責任」。
我們很容易「感覺得到」,卻沒有「辨別清楚」。
情緒像水,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情緒的容器、沒有界線,
那些水就會混在一起,分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感覺、什麼是他人的情緒反應,而讓自己過度耗損,也可能是停止呼吸、憋著的去撐著因應情緒。
有時候,我們的身體記得過去的生存方式
我們曾經學會去觀察父母的臉色、調整自己的情緒,
只為了讓家裡更和平,讓自己「被喜歡」、「不造成負擔」。
這些經驗也讓我們長大後更容易
誤以為別人的悶,是在生自己的氣
看到別人不快樂,就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把共感變成融合、把關係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這樣的你,很善良,也很辛苦
給高共感者的小練習:「這是我的,還是別人的?」四問法
每當你覺得心情突然變差、卡住、混亂時,可以問自己:
1.這個感覺,是不是一開始就有?還是跟誰互動後才浮現?
2.這個情緒,和我最近的狀態有關嗎?還是好像是「別人的事」?
3.如果我一個人靜下來,這個感覺還會那麼強烈嗎?我正在擔心的是別人的事?還是自己的呢?
4.我現在需要的是幫別人處理,還是幫自己釐清情緒界線?
這四個問題,可能內在無法馬上給你答案,但持續的好奇與觀察,它們會慢慢幫助你把內在的空間與距離打開,重新用一種眼光,協助我們區分情緒、適合承擔的界線與範圍。
「同為一個感覺細膩的人。
能感受到他人,是一種超敏銳的能力。
有感受到後的選擇,也能分辨、放下不屬於我的,並好好保護自己」
我們不需要對這個世界關掉感受,感受還是十分有幫助、有趣、細膩且富有創造力與學習性的,但我們可以練習,這樣,我們才有空間去經營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品質。
你是否相信:
愛與關心就已經足夠
不用為了「讓對方好起來」而犧牲自己
不需要扛起對方的人生,作為愛的代價?
愛可以是靠近關係,可以是溫柔、是滋養,不一定得用沈重的背負他人的人生的方法與途徑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點擊下面的按鈕,加入看見心理LINE好友
可以快速跟我們問問題 / 預約時間喔!
若無法順利開啟LINE
也可以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喔!➡️@seeing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