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看不見對方的好意,只看得到自己的委屈:親密關係中的消極詮釋 / 看見心理 吳家慶心理師

吳家慶 Ivan 諮商心理師


讓我走進你的世界裡/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我看不見對方的好意,只看得到自己的委屈:親密關係中的消極詮釋 / 看見心理 吳家慶心理師


我對你的看法,不是偏心,而是偏見

 

Bonnie和Asa是一對同居三年左右的情侶,當時他們在跨公司的一場羽球活動上相識,兩人外表看起來穩定、成熟和負責任。但最近Bonnie開始在關係中感到疲憊,她越來越不快樂,她說不太出來是哪裡出了問題,只知道每次Asa一開口,她就覺得不耐煩。


某一天,Bonnie下班獨自在捷運上,手機裡跳出Asa的訊息:「我今天加班,會晚點回家」,Bonnie心裡鬆了一口氣,腳步輕快地從捷運站走回家,順道買了許久沒吃的滷味作為晚餐,期待享受一個人的晚上時光。時鐘滴答、滴答、滴答,轉眼間接近晚上9點,Asa仍舊還沒回家, Bonnie此時不滿的情緒越來越高漲,語氣刻薄的說:「每次輪到他倒垃圾就要加班,加班什麼?根本是藉口,分明不想倒垃圾!!」Bonnie想起之前的家務協議,每次執行不到兩個月又故態復萌,最終大部分的家務又落到自己身上,如同今天一樣。


Asa到家後,手上提著一份宵夜,希望為倒垃圾的事情謝罪。Bonnie瞥了一眼,冷冷的說道:「我晚餐吃很飽,你先放著吧」,但她心裡卻有另一個刺耳的聲音:「每次只會用買東西來敷衍我,把我當成傭人嗎?」。Bonnie獨自走回房間裡,她感覺自己好像沒辦法從這段關係中再得到快樂,只要一看到Asa就覺得厭煩,不管他開口說什麼,都不再期待。過去Asa的浪漫舉動,現在全變成Bonnie懷疑、憤怒和失望的來源。


她不確定這段關係是否還能挽回,但她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一個無形的泥淖—把愛視為敵意的,把關心看成威脅,把每個日常小事都當成對方性格缺陷證明。

 

什麼是消極詮釋?

消極詮釋(Negative Sentiment Override)是美國婚姻與家庭研究學者John Gottman用來描述某種關係狀態的概念,意指一個人對其伴侶的詮釋被負面想法與感受主導。當人處於這種狀態時,即使伴侶的言語、態度或行為是中立,甚至是正面的,也會將其解讀為負面或消極的。

 

關係怎麼走向消極詮釋的迴圈裡面的?

        Gottman解釋,一對伴侶要進入消極詮釋主要有兩種可能:未能維持情感連結或未能有效處理衝突(或兩者都有)。

未能維持情感連結是指一段關係原本建立在正向的看法與互動上,但隨著時間過去,雙方開始以為自己已經很瞭解對方,隨之而來的是,肯定與欣賞的話語減少,注意力也轉向令人失望或不滿的部分。久而久之,這些負面的想法在心中積累,有時隱而不說,有時則轉化為批評或指責,當這些話語被對方接收時,常會被解讀為攻擊,造成情感上的受傷,並落入一種負面互動模式。

未能有效處理衝突則是衝突處理的方式出了問題。有些伴侶平時能夠維持正向互動,但一吵起架來,就容易落入「四騎士行為」(four horsemen)—批評(criticism)、反擊(defensiveness)、防衛(contempt)和冷漠(stonewalling)。雙方沒有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爭執,讓彼此感到安全,當這些衝突一再發生,卻得不到修補,就在彼此心裡留下疤痕,久而久之,兩人對整段關係的感受也會變得越來越負面,最終整體的互動都被消極詮釋所佔據。

        另外,有些伴侶在短時間快速陷入消極詮釋的狀態,像是經歷背叛這類重大創傷事件時。這些事件往往會重創彼此的信任,讓人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瞭解眼前這個人,甚至不確定這段關係是否還能重建信任與安全感。

 

其實消極詮釋就像一面扭曲的放大鏡,讓我們看不見對方的善意,只看得見自己的委屈與不滿。無論是因為情感連結的流失、衝突處理不當,或是突如其來的背叛傷害,這些都可能讓一段原本充滿希望的關係,慢慢走向失望與疏離。但消極詮釋並不是一段關係的終點,而是提醒彼此:「好好看看彼此,重新調整關係的節奏、語言與理解方式」。

愛,不是永遠不爭執,而是爭執後還願意靠近彼此。





 

參考資料:

Gottman, J. M., Cole, C., & Cole, D. L. (2019). Negative sentiment override in

couples and families. In Encyclopedia of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pp. 2019-2022).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2024年10月7日)。消極詮釋取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