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逃家了,心卻離不開──為什麼我們難以擺脫家庭的影響 / 看見心理 黃子銘心理師
- 9月2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黃子銘 Marco Huang 諮商心理師

對有些人來說,家是避風港、是溫暖的依靠。但對另一些人說,家藏著太多的不堪與痛苦,導致他們不得不「逃離」讓他們遍體鱗傷的地方。
因此,離開不是無情,而是不得不──如果再繼續待在這個家,可能無法長大,甚至可能會死。
人走了,心還繫著
有些人花了好大力氣把自己拉拔長大,從小打工賺錢,凡事都靠自己,就為了有一天有能力逃離廢墟。
好不容易脫離了家─有些人甚至逃到國外─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明我已經離開了,為什麼還是受到家庭的影響?
有些人是在戀愛中發現這件事的:為什麼我找的對象總是跟我那不負責任的爸爸一樣?
有些人是在年紀大了之後發現,原來,自己庸庸碌碌一生,是為了填滿兒時的缺憾(親情、金錢、愛)。
有些人驚覺,自己最不想要和媽媽一樣,最後身邊的人卻總是說自己跟媽媽好像。
家,好像變成一個巨大黑洞,越是想逃離,越是回到原點。
離家的矛盾心情
有些人對於逃家感到羞愧與矛盾,懷疑自己是不是背棄了父母,是不是太自私、太軟弱。
每逢年節,當身旁的人隨口問一句:「你沒有要回家嗎?」這句話精準的命中心中的痛處。
但家庭的陳年歷史,怎麼可能在三言兩語之間交代清楚?於是,你隨口找了個理由:「最近工作比較忙啦。」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不是沒有家,而是有家歸不得。
為什麼難以擺脫家庭的影響
兒時經驗影響人格發展
兒時的我們年幼弱小,只能依附於主要照顧者。照顧者的回應,會逐漸型塑我們看待自己與外在世界的方式。依附理論稱這套框架為「內在運作模式 (Internal Working Model, IWM)」,它就像腦中的作業系統,默默影響著我們的人際互動與情感關係。
例如,當主要照顧者經常忽視孩子的需求,孩子可能會在心裡形成一種信念:「我的需求不重要」、「即使我開口,也沒有人會理會」。這樣的信念不僅存在於童年,也會被我們帶到成年世界,影響我們如何親近他人、如何表達需求,甚至決定我們敢不敢去期待被愛。
同時,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會發展出一套「生存策略」──也許是變得特別懂事、壓抑內心的渴望,或是學會在衝突中保持沉默。這些原本為了保護自己、勉強活下去的方式,如果沒有被覺察與調整,可能會在日後成為讓人困擾的人際模式。
這些人際模式多數並不是自由選擇的,而是迫於生存不得不養成的習慣。
就這樣,家庭的影響悄無聲息地滲入日常,刻進我們的言行舉止,甚至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愛與關係。
越告訴自己不要想,越是在意
就像那流傳已久的比喻:當我叫你不要想「大象」,你心中想的是什麼?──通常會無法克制的想到大象
一件我們越想擺脫、越不想面對的事情,反而時刻佔據我們心頭,讓我們無法停止想它。這時候,任何想要擺脫家庭的嘗試都顯得蒼白與無力。
到最後,我們似乎不得不承認殘酷的事實:無論你喜不喜歡,家庭已經深深烙印在你的生命裡,成為你的一部分。
社會看待逃家份子的眼光
其實社會對待逃家份子是嚴格且殘酷的。不論你受過多大的傷,逃家的人總不免被貼上「不孝」的標籤。這些社會壓力也像沉重的枷鎖,讓你的日子過得舉步維艱。
難怪要擺脫家庭是那麼難的一件事,因為不管到哪裡大家總會問你一聲「唉你爸媽呢?怎麼都沒看你提起他們?」
如果有一個溫暖的家庭,誰會不想要
回到這個困境的本質,最殘酷的事情仍然是:如果可以有個溫暖的家,誰會說不?
對家庭溫暖的需要是生物本能,是成長的必要養分。因此,對家庭的渴望就像是一個永遠抓不到、但永遠存在的癢。每當看到其他幸福的家庭,總會勾起心中的缺憾。於是你別過頭去,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或不斷的「自我精進」,讓自己不會再這麼容易的想起這件事。然而,這種渴望卻難以徹底抹去。
離家不是永別,也許是等待自己有力量後再回來面對
那麼,我們是否注定要被家庭的陰影牽絆一生呢?
《玫瑰的故事》裡的蘇蘇,小時候遭繼父性侵,母親為了生存選擇沉默,讓她孤立無援。長大的蘇蘇只能選擇離開,遠離那個滿是創傷的地方。
多年後,她在外建立了自己的生活與事業,也有了一段穩定的感情。當她終於有了足夠的力量,她選擇回到老家,向母親控訴這些年的委屈與不甘,並揭發父親的罪行。
對蘇蘇來說,離家並不是要一輩子逃避,而是先讓自己長大。當她再次回到那個曾經讓她遍體鱗傷的地方,她能做到當年做不到的事:保護自己,為自己發聲。
回到前面的問題,要說一點都不在意兒時的家庭經驗,那是不太可能的。過去已經發生,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決定怎麼面對心中的這份失落。
如果你被愧疚感壓得喘不過氣,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逃家並不是想要一輩子切斷聯繫,而是暫時離開這個讓自己受傷的地方,去外面旅行、成長、療癒,直到有一天終於獲得足夠的力量,可以再回到那個滿是傷痕的家,平靜地面對。
心中的也許缺憾永遠都會在,會陪伴自己一生的時間,但少了愧疚感的拖累,我們才能更好的長大。
參考資料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點擊下面的按鈕,加入看見心理LINE好友 可以快速跟我們問問題 / 預約時間喔!
若無法順利開啟LINE
也可以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喔!➡️@seeing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