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罹癌,我該怎麼辦?/ 看見心理 葉力溱 心理師
- admin_SeeingCounseling
- 3月2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葉力溱 Lillian Yeh 諮商心理師

癌症作為當代人最大的健康威脅,罹患人數年年增長,幾乎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曾有認識的人被診斷罹癌。而當這個人是最親密的家人:父母、伴侶、甚至是孩子,往往便成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面對最愛的親人,我們除了花費時間精力提供照顧陪伴外,還得承受自己內心的擔憂、不捨與害怕失去親人的恐懼,就算有情緒,也不太敢在病人面前表露。
但陪伴病人並不代表要捨棄自身所有需求,在這段過程中,作為家屬的我們可以:
給予病人理解和選擇空間
病人只是生病了,並非完全失能。日常作息、飲食、活動甚至是工作的安排,都會依其身心狀態與療程階段各有不同。與其因為太過關心給予過度的保護和限制,不如與病人就現況一同討論有哪些事他還想要、也能夠自己做到,真的不克完成的部分又可以有哪些替代方案和調整。除了讓病人保有自主,更可以避免照顧者過度消耗與衝突的產生。
勇於提出自身需求
「因為我真的需要休息一下,出去辦事/散散心/運動/跟朋友聚會…等,我大概會離開多久,幾點會回來。這段時間我可以幫你準備些什麼,讓你可以舒服一點的渡過這段時間?」照顧者提出自己的需求,不一定需要問對方好不好或可不可以。但是我們可以詢問病人需要什麼樣的幫忙,讓病人自己決定他需要什麼。
觀照自己的內心與情緒
罹癌帶來的死亡意涵,迫使我們必須面對整個家庭的變動、關係的衝突與失落的預期,與家人間過去的種種及情感也可能被激化、造成複雜的情緒。適度探索與安頓自己的內心有助我們處理抗拒和恐懼,與病人更加親密、也能減少遺憾。
尋求資源或協助
經濟的補助、照顧人力的輪換、資訊的詢問、照顧孩子與家庭的協助者...,沒有人能一肩扛起所有的事,適時尋求幫助才能讓自己避免耗竭,讓我們充分投入在目前最優先的事項上。
當家中有人罹癌,所有的注意與照顧都會被投注在病人身上,但家屬的壓力與情緒往往只能壓抑強忍。抒發情緒不代表會就此崩潰失控、適度喘息也不代表不夠關心,在照顧家人之餘,更要注意自我照顧,才能陪親愛的家人走得更久、更順利!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加入「看見心理」的LINE➡️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