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理財成為一場表演:我們是在累積資產,還是在完成自我? / 看見心理 賴聿軒心理師
- admin_SeeingCounseling
- 11月1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賴聿軒 Tianna Lai 諮商心理師

晚上十點,小紅剛在IG上發了一則限時動態:畫面中是一杯咖啡、一台筆電、一疊寫滿投資筆記的手帳。配文寫著: 「持續學習,才能財務自由 #FIRE #投資自己」 底下立刻來了幾個讚賞訊息:「好自律喔!」「你根本就是我的偶像!」
小紅微笑地看著手機,但下一秒,她轉頭看向床頭那張還沒繳清的信用卡帳單。那是她上個月買的投資講座課程,加上攝影棚租借費、品牌形象照拍攝費。她猶豫了一下,把帳單翻過來,繼續滑手機。
她不是在假裝什麼,只是在用盡全力相信:相信自己已經從那個對金錢手足無措的人,變成了能掌控局面的大人。
在心理學裡,這種現象有一個名字,叫做符號自我完成理論(Symbolic Self-Completion Theory)。
這個理論由心理學家 Wicklund 和 Gollwitzer 提出,核心的意思是:當一個人在某個身份上還不夠有自信,或覺得自己「還不夠像那個樣子」時,他會傾向用一些象徵性的行為或物品來補強這個自我認同。
就像小紅,她想成為一個「會理財的人」,但因為經驗還不夠、信心還在建立中,她就轉而去扮演一個「看起來會理財的人」。怎麼扮演呢?分享財經文章、曬筆記、用專業術語說話、在社群裡打造一個「理財達人」的人設。這些行為,其實都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
不是虛偽,而是一種很人性的自我維持方式。因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想成為某種樣子的人。當那個樣子還不夠穩固時,我們會透過各種象徵性的行動來「完成」它。
小紅開始思考一件事:「我一直這麼努力經營那個『很會理財的人』,但我真正想要的,是別人認同,還是自己安心?」
她發現,自己曾把焦點放在「讓別人看到我很會理財」上,因為她太渴望擺脫過去那個對金錢一無所知、總是搞砸收支的自己。但那個想要被認同、被看見的自己,其實也很努力,也很值得被理解。
這個轉變,是從一次諮商開始的。在心理師的陪伴下,小紅第一次把內心的焦慮說出口。她說自己好像一直在「演一個很成功的人」,但私底下卻常常懷疑:「我真的有能力嗎?」 心理師並沒有急著給答案,而是陪她慢慢釐清:「你想成為一個會理財的人,這個渴望的背後有什麼重要意義嗎?」
談話中,小紅意識到,她其實不是想證明自己多厲害,而是想為過去那些錯誤負責,想成為一個更穩定、更值得信任的大人。這樣的覺察讓她鬆了一口氣,也重新調整了行動方向。
慢慢地,她開始把焦點從「外在表現」轉回「內在行動」:
她不再逼自己一定要每天打卡讀財經書,而是花時間真正了解自己的收支結構。
她開始和朋友討論自己的金錢焦慮,不再強裝專業,而是誠實地說:「我其實還在摸索。」
她設下「只為自己記帳、不為貼文做筆記」的小目標,讓財務管理變得更真實、貼近生活。
她也開始學著分辨:哪些行為是出於對自我價值的支持,哪些只是想證明什麼。這中間沒有對錯,但她學會更溫柔地看待自己內在那份「還沒完成」的感覺。
因為有時候,我們不是因為想炫耀才分享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片段; 而是因為,那些片段是我們「理想中的自己」,是我們努力想靠近的樣子。
我們都曾經用消費、用分享、用某種生活風格去完成一個理想中的自己。這本身沒有錯,它是一種努力的表達。但也許更重要的,是在那之後,我們能不能用真實的行動與理解,慢慢成為自己真正認同的樣子。
我的小小反思:學會分辨,是一種溫柔的成長
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忍不住也回頭想了想自己。 我曾經也不自覺地用一些象徵性的東西,來證明「我有能力」、「我很成熟」、「我懂得理財」;也許是一本看起來厲害的財經書、一張記帳APP的截圖,甚至是一句話:「這筆支出是投資不是浪費。」
但其實,那些行為裡有些是真心的,有些只是我想對自己說:「我已經不一樣了。」
現在的我學會了稍微停一下,問問自己:我這麼做,是因為我真的需要,還是我想成為那個看起來很厲害的人? 當我能誠實地回答這個問題,我發現自己少了點焦慮,多了點平靜。
原來,學會分辨,是一種溫柔的成長。 謝謝走入諮商領域的我,也謝謝那個曾經努力「完成自我」的我。
備註:本文案例為虛構創作,僅用以詮釋心理現象與觀點,不代表任何真實個案。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點擊下面的按鈕,加入看見心理LINE好友 可以快速跟我們問問題 / 預約時間喔!
若無法順利開啟LINE
也可以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喔!➡️@seeingcounse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