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定內在不斷自我找碴的聲音?―這其實是受傷的經驗在隱隱作痛/看見心理 呂偲伃心理師
- admin_SeeingCounseling
- 13分钟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呂偲伃 Szu Yu Lu諮商心理師

你的內心是否有住著這樣的聲音呢?
「我真的還不夠好吧!別人都已經看穿了我的不完美,他們一定注意到我的缺點,看透了我其實很糟的真面目…」
「又一次的失敗了,我怎麼那麼糟糕,明明已經努力過,但結果還是這麼不理想,我一定無法成功…」
「我又是一個人!一定是我的問題別人才會離開我,沒有人會喜歡我的…」
這些自我找碴的聲音,常常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悄悄冒出來,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懷疑周圍的世界,甚至懷疑我們的價值。這讓本就已經難受、孤單得自己,變得更加無助,更喘不過氣…
會不斷地否定檢討自己,其實是因為你受傷了
當我們經常批評、檢討自己時,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不夠好,而是因為曾經的受傷經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些過去的經歷,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世界相處。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受傷經驗,對我們的自我價值有著不可抹滅的影響。
例如:
如果童年時常感覺被忽視、孤單,我們可能會內化出「我不重要」的信念。
如果照顧者過度控制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可能會覺得「我不夠好,無法贏得別人的愛」。
如果童年時常看到照顧者露出厭惡的表情,我們可能會認為「我是讓人討厭的」。
如果曾經被欺負或嘲笑,我們可能會相信「我不值得被喜歡」。
如果經常聽見大人爭吵,我們可能會內化「世界是不安全的」。
這些信念,無論是來自家庭、學校,還是童年經歷,深深影響了我們的自尊,讓我們長大後,還是不自覺地貶低自己、懷疑自己,甚至害怕親近別人。
但請記住―這些信念並不代表真相!當我們從小經歷無法掌控的難受經歷時,很容易就從自己挑毛病,並內化成自我批評的一部分。我們會開始自問:「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才會被這樣對待?」久而久之,我們就習慣性地挑剔自己,陷入「自我找碴的惡性循環」。
你也可以試著覺察看看,會不會自己的某些自我找碴聲音是來自於童年的一些受傷的回憶呢?
既然傷害已經發生,我還能夠修復自己嗎?
過去的傷害已經發生了,我們是否只能帶著這些傷痛過一輩子?在這裡我想要告訴大家:請不要放棄希望!大腦是有「可塑性」的,過去的經歷雖然塑造了我們,但並不代表我們只能永遠活在那些陰影中。
修復的關鍵是―讓舊記憶在「安全的環境下」重新被儲存。當我們願意鼓起勇氣去理解自己的傷痛,去感受那些曾經被壓抑的情緒,我們的大腦就能逐漸放下對「危險」的過度警覺,讓受傷記憶不再主宰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但每一次的理解、每一次的自我安撫,都是在重建內在的安全感。
如何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找碴聲音?
1. 承認受傷
第一步是承認自己曾經受傷了。當我們不斷對自己要求完美、批評自己,往往是因為內心有些地方曾經受過傷。這些傷痛可能在不經意間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和情緒。當我們真正接受自己受傷的事實,就能開始為自己提供需要的理解和安慰。
2. 理解每個人都會受傷的
每個人都會面對生活中的痛苦和挑戰,理解「人皆會受傷」,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夠好。這些傷痛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必為此感到羞愧或不安。這只是人類經歷的一個過程,理解這一點,會讓我們不再對自己感到過度自責。
3. 意識到「這不是我的問題」
這些自我批評的聲音並不是我們的本質,它只是過去受傷的產物。當我們理解並意識到自己曾經受傷,這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的過程。這樣,我們能更溫柔地對待自己,並慢慢釋放這些負面信念。
讓我們跟著以下的例子試著覺察看看:
Amy總是對自己不夠好感到焦慮,無論是工作上的錯誤還是日常的小失敗,她總是習慣性地責怪自己。透過諮商,Amy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自我責怪來自於童年時期的經歷:「小時候父母總是對我有很高的期望,無論是學業還是生活中的小事,他們總希望我能做得完美無缺。記得我在學校的成績稍微不好時,我父母會很失望,甚至批評我不夠努力。他們常說『你怎麼那麼笨?』、『你怎麼不試著更認真一點?』這樣的話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總是無法達到他們的標準。漸漸地,我開始習慣性地自我責怪,覺得自己總是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Amy發現這些經歷讓她無法停止對自己過度苛求,並習慣性地對自己施加巨大的壓力。
Amy慢慢開始承認自己曾經受過傷,並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她開始學習溫柔地對待自己,停止過度批評。漸漸地,Amy不再把過去的傷痛當作自己無法改變的命運,而是將它視為一段歷程,並學會從中尋找自己的力量。
療癒從「理解」和「覺察」自己開始。我們的過去不代表我們的未來,傷痛也不會永遠控制我們。每一次的理解和自我安撫,都是走向內在力量的重要一步。
備註:個案經改寫、匿名化處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加入「看見心理」的LINE➡️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