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流血的傷,也是真實的痛-淺談複雜性創傷 / 看見心理 黃郁雯心理師
- admin_SeeingCounseling
- 4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黃郁雯 Yu-Wen Huang 諮商心理師

那些沒有流血的傷,也是真實的痛-淺談複雜性創傷 / 看見心理 黃郁雯心理師
如「創傷」這個詞,對我來說其實一直有點距離。
它讓人聯想到重大事件——像是一場嚴重車禍、突如其來的意外,甚至是生命遭受毀滅性的重擊。那種需要被送進急診室、全力救治的情境,好像才配得上「創傷」這兩個字。也因此,我一直不太喜歡這個詞,它彷彿在說:你得夠慘、夠嚴重,才值得被好好照顧。
但生命中很多的痛,其實都沒有那麼戲劇化。
就像小時候被大人不耐煩地拍了一下手背,也許那力道不重、甚至不會紅腫,可是那一下,卻讓你清楚感受到一種嫌惡的情緒,好像「你很煩」、「你很討厭」。那種情緒留下的,不是身體的痛,而是一種被拒絕的印記——那,的確是真實的傷。
我們習慣用外在的標準來判斷傷有多重:流血了沒?骨折了嗎?嚴重到不能上班了嗎?
但真正的創傷,很多時候藏在感受裡。它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個事件帶給你的無助、羞辱、孤單、或是恐懼。這些東西,別人未必看得見,也不一定能衡量,但它們真實地存在,而且會在你心中長久留下痕跡。
老實說,我自己可能到現在還是不太習慣說自己「有創傷」。
但我對「傷」這個字很熟。跌倒的痛、失戀的裂、被責備的委屈、長期被忽略的心酸……這些日常的傷口,我們每個人都有。而我們很多人,就是在這些看似不嚴重的小傷裡,一點一滴地耗損自己。
「複雜性創傷」這個詞在台灣還算新,它是近幾年才慢慢被引進的概念。但它幫助我們看見:不是只有天災、戰亂、事故才叫創傷。那些長期活在不安全感中的人,那些總是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哪裡不夠好、害怕被責怪的人,可能也正背著創傷的重量在生活。
這些創傷,來自於關係裡反覆被羞辱、被控制、被忽略,甚至被暴力對待。它們沒有立刻讓你崩潰,但身體會慢慢記得威脅的節奏。
杏仁核過度敏感,前額葉難以調節,在某些情境或狀態容易焦躁、暴怒、衝動(交感神經引起的戰鬥反應),但在另些時候會意外地麻木、遲鈍、失去感覺與動力(副交感神經進入極端防禦的『假死反應』),人不是在放鬆與行動之間流動,而是在「過度喚起」與「完全關閉」之間擺盪。
這些不是個性問題,而是身體長期為了活下來的適應痕跡。當好好活著都成了問題,愛呀、信任呀、安全感什麼的,都成了遙遠而難以觸及的詞彙。
當一個小孩身體受傷了,通常大人會先好好檢視傷口位置、傷口狀態,如果沒有危及生命、沒有立即送醫需求,就會一邊好好安撫孩子受驚嚇的心、支撐他獨自忍受的痛楚,一邊好好地上藥包紮,陪他整理事情發生過程、之後可以怎麼因應。
心裡的傷也是。它不會自己好,也無法被催促好。需要安全的空間、穩定的關係,讓神經系統重新學會什麼是「安全」。承認受傷並不是脆弱,而是復原必要的開始。當身體不再被威脅主宰,我們慢慢能重新感受到平靜,才有空間容納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感受,而不是總是被過去困住、對未來焦慮。
在那樣的片刻裡,我們才可能真正靠近,那個曾經渴望卻難以觸及的東西:
被愛。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點擊下面的按鈕,加入看見心理LINE好友 可以快速跟我們問問題 / 預約時間喔!
若無法順利開啟LINE
也可以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喔!➡️@seeingcounse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