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再怎麼聽話與努力,我都填不了母親內心的那個洞……

陳彥琪 Jessica Chen 諮商心理師


「不用對男朋友有太多期待啦,女生就是要靠自己,看你爸的德性就知道了!」 「要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離婚了!」 「拜託你以後千萬不要生小孩,搞得像我一樣工作也沒了,生活也只能繞著孩子打轉,現在你們長大了還要看你們臉色!」

看著「碰!」一聲被關上的房門, 可芸站在飯店走廊顯得有點不知所措,這次日本行明明是自己掏腰包帶媽媽出來討她歡心的,可是不知道是什麼環節出了錯,出發前還顯得愉快的母親,在採購藥妝、紀念品的行程上就開始發起牢騷;也許是自己忙著要挑男友的紀念品?還是怕趕不上下一個行程催促媽媽快點結帳,惹得她不開心?

母親總是如此,脾氣陰晴不定,且說爆發就爆發,每次都渾身帶刺,一句句生氣的話語都好像在指責自己——都是你們害的——這句話從小可芸就很熟悉,就像是恐怖電影的開場音樂般,讓人接下來的一兩個禮拜都得繃緊神經,不要逆著母親,不然大家都不好受。

可芸從小就不斷為了滿足母親的期待而努力,每次母親向自己抱怨那些妯娌姑嫂間的孩子成就比較,都會被可芸牢牢記在心上,希望能讓她可以在親戚面前爭一口氣,但是亮出成績單的那一刻,卻只獲得媽媽淡淡的一瞥,以及冷哼一聲:「人家表姐都能拿書卷獎了,你能不能也不要去補習,花我這麼多錢!」;長大後,可芸甚至忍痛地放棄了實習單位的邀請,全心投入公職考試,就只為了給母親一個「人人稱羨」的公職工作,好跟家族裡的長輩交代(又或者是向人炫耀),可是那樣的滿足往往沒能持續很久,因為媽媽又會繼續的找自己抱怨:「你表哥落榜兩次了,爺爺心疼的半死,都三十歲了居然還包紅包給他」,可芸覺得好累,自己好像在跑障礙賽一樣,關關難過關關過,母親卻都好像沒有太多的喜悅或滿意,永遠都會往更遠的地方看去,要她繼續往那兒拼命。在許多個一人獨處的晚上,可芸會自己偷偷地邊哭邊想著:「我的存在,是不是一開始就不被期待?」

最常聽到的怨懟,就是母親為了「好媳婦」這個角色,在夫家有多少犧牲、付出,結果只不過生了女兒,一切努力就全部被忽略抹殺,長輩的愛(還有錢)全都給了生男孩的兄嫂弟媳們,而好幾年後,可芸才知道原來家族有「生女10萬塊,生男一間房」的不成文規定——原來,我的存在,真的一開始就不被期待呀……。

可芸和媽媽就像是最糾結卻又最疏離的組合,母女兩人的情緒總是捆綁在一起,母親開心可芸就開心,母親不開心,可芸就跟著擔心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但從來就搞不清楚,在媽媽心中,到底是愛我還是不愛我?媽媽給我的關注很多,卻永遠都是責難與批評。

其實總是否定自己的母親,背後的苦澀真相是她一直以來都不曾真正的快樂過,無論是在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裡頭,又或是嫁入傳統的大家族中,母親始終在尋求認同上受了許多的挫折,而可芸自己也在不知不覺間,不斷追尋母親的認同並感到失望與難受,為了填補母親心中的那個洞,也迷失了自己。

你是否也曾是那個努力想讓父母開心,卻從沒能達成父母期待,而感到沮喪與受傷的孩子?請先給自己一個擁抱,好好安慰那個幾十年來努力不懈的你,並告訴自己:

  1. 別把他人的不快樂,全都扛到自己身上負責:我能替父母感到心疼,但毋須將之視為自己的責任,甚至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

  2. 我努力的成為被他人喜歡的人,可是我喜歡那樣的自己嗎:如果我並不快樂,那麼成為讓父母滿意的孩子所獲得的肯定,也無法長久,甚至容易讓人動搖並自我質疑。

  3. 我也有我自己的人生,並能為我的選擇負責:為了母親而跑的馬拉松,不會有走到盡頭的一天,請勇敢的踏上屬於自己的跑道吧!我有我自己追求的人生,並能甘願地為路上的辛酸苦澀負責,而迎向我所值得的豐厚未來。

原文出自: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女性成長專題文章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