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今以後,我活在沒有你的餘生:摯親摯愛逝世的哀傷/ 看見心理 吳家慶心理師

吳家慶 Ivan Wu 諮商心理師



讓我走進你的世界裡/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從今以後,我活在沒有你的餘生:摯親摯愛逝世的哀傷/ 看見心理 吳家慶心理師

在傳統的告別儀式結束後,Dan回到這個熟悉的房子裡,這個房子,像是時間停止了一般,一切都沒變,卻又不一樣了。


客廳的舊沙發上,熟悉的位子空著。Dan兩眼發直盯著那裡看,這是家人生前經常坐的位子,扶手處留著歲月磨出的刮痕,像是上演著過去的點滴時光,彷彿一切如舊,耳裡迴盪家人的聲音叫喚著自己的小名。走進房間,衣櫃裡仍然掛滿著熟識的衣服,淡淡的洗衣粉氣味撲面而來,Dan拿起其中一件,理性的聲音說著「丟掉吧……」,但他嘴裡呢喃:算了。他將衣服緩緩放回原位。丟掉似乎抹去家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最後一隅,Dan現在還沒準備好。


心裡空落落的,像是少了一半的拼圖,無法填補,也不再完整。Dan試圖讓自己忘記悲傷,下班與同事的聚餐中,他無意識不斷啜飲手上的酒精飲料,好像想要藉此麻痺自己,又好像想要讓自己快樂起來。白天工作時能讓自己暫時忘記,但一回到家中,聽著空間的沉默,失落就像海嘯一般,淹沒自己。


Dan以為自己已經接受了事實,但夜深人靜時,他總會習慣性地望向沙發,心裡仍然期待著,期待那個熟悉的身影還會坐在那裡。可是他知道,再也沒有可能了。

 

失落經驗的哀傷五階段

在面對重大失落,許多人會經歷一種心理上的調適歷程,這個歷程通常被稱為「哀傷五階段」,由心理學家 Elisabeth Kübler-Ross 所提出。這五個階段並非線性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完整經歷所有階段,哀傷沒有絕對的進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以下是五個常見的階段:

 

1. 否認(Denial)

在失去摯親摯愛的最初階段,有些人心裡會浮現:「怎麼可能?這不是真的」。這些想法可以視為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幫助我們暫時麻痺劇烈衝擊的情緒。

 

2. 憤怒(Anger)

當現實的輪廓逐漸清晰,逝世的事實已成為定局,許多人會感受到一股強烈的不甘與憤怒,可能會對命運、醫療處遇,甚至對自己或逝者產生怨懟感或憤怒。「為什麼是他?」「是不是那時候的檢查有疏漏?」「是不是我太晚注意到他的狀況?」「是不是他沒有聽從醫囑?」這些憤怒的背後其實是更深沉的哀傷與無助

 

3. 討價還價(Bargaining)

在這個階段,人們常會有許多「如果當初……就不會……」的想法,試圖用想像中的不同選擇來換取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可能是一種對失控感的回應,想找出能讓事情「挽回」的可能性。

 

4. 沮喪(Depression)

當失落的事實逐漸沉澱下來,哀傷也不再只是震驚或憤怒,而是更深沉的空虛與無力。這時候,心裡可能會湧現強烈的悲痛、思念或無助,甚至一種無法言說的空洞感。有些人會對原本生活失去興趣,日常中的習慣與喜好-運動、追劇、podcast或社交,都可能無法帶來以往的歡笑或慰藉。

對此,也有人會懷疑:「這樣的我是不是太脆弱?」但事實上,這樣的情緒反應代表著你正在用真實的方式在思念、哀悼和失去。走進哀傷之中,才能真正的穿越哀傷。

 

5. 接受(Acceptance)

「接受」並不等於不再哀傷,也不是忘記所愛的人,而是心理上的轉變,從拒絕現實、與痛苦對抗,到慢慢學會與它共處。如果在這個階段,Dan 可能仍會每天望向沙發那個熟悉的位子,仍會在翻衣櫃時忍不住鼻酸,但他不再否認這個人已經離開的事實,而是開始嘗試把這份哀傷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階段也可能伴隨著一種新的意義感的建立,許多人在經歷深刻的失落後,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關係的意義,甚至投入紀念親人的行動,例如:寫一封信給逝者、從事逝者生前喜愛的活動、或保留某件物品作為記憶的寄託。

「接受」是一種帶著悲傷繼續走下去,就像拼圖中缺少的一角,永遠無法補回原樣,但整幅畫仍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缺席將成為生活背景中的一部分,提醒著我們曾經在意過,失去了,以及學習怎麼以新的方式活著。

 

        哀傷是一段深刻而獨特的旅程,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固定終點。每個人面對哀傷的方式都不同,有人流淚,有人沉默,有人透過行動找回連結,也有人只是靜靜地讓時間流過。Dan 的故事或許使你回憶起某段自己的經歷,那在傳統的告別儀式結束後,Dan回到這個熟悉的房子裡,這個房子,像是時間停止了一般,一切都沒變,卻又不一樣了。

客廳的舊沙發上,熟悉的位子空著。Dan兩眼發直盯著那裡看,這是家人生前經常坐的位子,扶手處留著歲月磨出的刮痕,像是上演著過去的點滴時光,彷彿一切如舊,耳裡迴盪家人的聲音叫喚著自己的小名。走進房間,衣櫃裡仍然掛滿著熟識的衣服,淡淡的洗衣粉氣味撲面而來,Dan拿起其中一件,理性的聲音說著「丟掉吧……」,但他嘴裡呢喃:算了。他將衣服緩緩放回原位。丟掉似乎抹去家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最後一隅,Dan現在還沒準備好。

心裡空落落的,像是少了一半的拼圖,無法填補,也不再完整。Dan試圖讓自己忘記悲傷,下班與同事的聚餐中,他無意識不斷啜飲手上的酒精飲料,好像想要藉此麻痺自己,又好像想要讓自己快樂起來。白天工作時能讓自己暫時忘記,但一回到家中,聽著空間的沉默,失落就像海嘯一般,淹沒自己。

Dan以為自己已經接受了事實,但夜深人靜時,他總會習慣性地望向沙發,心裡仍然期待著,期待那個熟悉的身影還會坐在那裡。可是他知道,再也沒有可能了。

 

失落經驗的哀傷五階段

在面對重大失落,許多人會經歷一種心理上的調適歷程,這個歷程通常被稱為「哀傷五階段」,由心理學家 Elisabeth Kübler-Ross 所提出。這五個階段並非線性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完整經歷所有階段,哀傷沒有絕對的進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以下是五個常見的階段:

 

1. 否認(Denial)

在失去摯親摯愛的最初階段,有些人心裡會浮現:「怎麼可能?這不是真的」。這些想法可以視為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幫助我們暫時麻痺劇烈衝擊的情緒。

 

2. 憤怒(Anger)

當現實的輪廓逐漸清晰,逝世的事實已成為定局,許多人會感受到一股強烈的不甘與憤怒,可能會對命運、醫療處遇,甚至對自己或逝者產生怨懟感或憤怒。「為什麼是他?」「是不是那時候的檢查有疏漏?」「是不是我太晚注意到他的狀況?」「是不是他沒有聽從醫囑?」這些憤怒的背後其實是更深沉的哀傷與無助

 

3. 討價還價(Bargaining)

在這個階段,人們常會有許多「如果當初……就不會……」的想法,試圖用想像中的不同選擇來換取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可能是一種對失控感的回應,想找出能讓事情「挽回」的可能性。

 

4. 沮喪(Depression)

當失落的事實逐漸沉澱下來,哀傷也不再只是震驚或憤怒,而是更深沉的空虛與無力。這時候,心裡可能會湧現強烈的悲痛、思念或無助,甚至一種無法言說的空洞感。有些人會對原本生活失去興趣,日常中的習慣與喜好-運動、追劇、podcast或社交,都可能無法帶來以往的歡笑或慰藉。

對此,也有人會懷疑:「這樣的我是不是太脆弱?」但事實上,這樣的情緒反應代表著你正在用真實的方式在思念、哀悼和失去。走進哀傷之中,才能真正的穿越哀傷。

 

5. 接受(Acceptance)

「接受」並不等於不再哀傷,也不是忘記所愛的人,而是心理上的轉變,從拒絕現實、與痛苦對抗,到慢慢學會與它共處。如果在這個階段,Dan 可能仍會每天望向沙發那個熟悉的位子,仍會在翻衣櫃時忍不住鼻酸,但他不再否認這個人已經離開的事實,而是開始嘗試把這份哀傷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階段也可能伴隨著一種新的意義感的建立,許多人在經歷深刻的失落後,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關係的意義,甚至投入紀念親人的行動,例如:寫一封信給逝者、從事逝者生前喜愛的活動、或保留某件物品作為記憶的寄託。

「接受」是一種帶著悲傷繼續走下去,就像拼圖中缺少的一角,永遠無法補回原樣,但整幅畫仍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缺席將成為生活背景中的一部分,提醒著我們曾經在意過,失去了,以及學習怎麼以新的方式活著。

 

        哀傷是一段深刻而獨特的旅程,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固定終點。每個人面對哀傷的方式都不同,有人流淚,有人沉默,有人透過行動找回連結,也有人只是靜靜地讓時間流過。Dan 的故事或許使你回憶起某段自己的經歷,那些深夜的沉默、那個熟悉的位置、那件捨不得丟的衣物—每一個細節,都見證著不捨與思念的痕跡。哀傷不是脆弱,而是牽掛的證明;學習與悲傷共處,學會帶著這份記憶與思念繼續生活。些深夜的沉默、那個熟悉的位置、那件捨不得丟的衣物—每一個細節,都見證著不捨與思念的痕跡。哀傷不是脆弱,而是牽掛的證明;學習與悲傷共處,學會帶著這份記憶與思念繼續生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