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悲傷失落來臨,我們要以何種面目面對?

已更新:2022年11月16日

簡佑庭 Chien 諮商心理師


當悲傷失落來敲門 不知道是因為疫情,還是因為人生的無常? 最近的我,身邊突然多了許多悲傷失落的故事,自家後方醫院救護車的聲音似乎比平時更加的頻繁、工作中服務對象之外,還聽聞許多身邊的人,遭逢意外又或是驟然離世。 當悲傷失落來臨時,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去面對? 悲傷失落的來臨,通常都不是我們可以預先準備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迫接招的狀態,只能在當下使出渾身解術、想辦法讓自己平安生存下去。 而當身邊的至親好友正在面對悲傷失落時,我們又該如何陪伴協助他們? 空泛的同情、鼓勵,有時只會更糟 近年的科學研究、新聞媒體,開始教導社會大眾,叫親友「想開一點」、「要積極正向啊!」這類的話,不但沒有任何實質幫助,更可能會將我們重視的至親好友們,推上孤立無援的懸崖邊。 發人深省的電影『親愛的母親』 很感謝 #希望行銷 的邀請,我有幸參與了一部發人深省的影片試映會『親愛的母親』。這是一部有點深刻的匈牙利電影,最打動身為心理師的我之處在於,其實這部片不含有我們熟悉的商業片高強度高刺激的愉悅爽快感,但卻無比如實的呈現,活生生經驗著悲傷失落時的人性。 進一步來說,我甚至覺得這是很完美的悲傷失落陪伴的教材~ 我試著盡可能以不爆任何雷的方式,來分享我對於這部電影內含失落悲傷議題的看法。這個主題其實蠻不討喜的,但是,如果想要更加完整的認識自己的個性,或至少,想學習如何好好照顧自己、支持他人,我覺得這部片都是不錯的教材。 它展演出了一種我們最常運用來面對失落悲傷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這樣的方式有多麽行不通。



當悲傷失落來臨,我們要以何種面目面對?/看見心理


連悲傷失落的呈現彷彿都有標準答案 我們的文化對於負面情緒,甚至各種情緒的表達,其實都不太友善。 彷彿當我們在展現情緒時,還得遵循一套合宜的樣板,才會是合乎社會規範、被眾人所認同的情緒表現。 是否曾想過,當我們對著身旁的人,拍拍對方的肩膀、頷首說聲「節哀順變」時,我們期待看到的是什麼? 痛哭流涕?面色哀戚?看似下定決心的奮起?積極突破超越悲傷事件的影響? 每一種反應,可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源自於文化背景、個人價值觀還有一個人面對悲傷失落的態度。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這造就我們被稱之為「個性」的最基本元素之一。 悲傷失落更是如此,因為這代表了,當我們失去了重要之物,我們會如何反應以彰顯這件事的重要性、也代表了當我們面對重要之物的失落時,我們的習慣模式。 那...什麼是合理的悲傷失落展現?又是否有個大致上的準則,讓我們可以更瞭解彼此的狀態呢? 如果要好好認識一個人悲傷的狀態,倒是有個經典理論可以分享。 悲傷五階段 由美國精神醫學專家Kubler-Ross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認為人在經歷悲傷失落時,通常會經過以下五個階段的情緒狀態。

1.否認/抗拒: 拒絕相信、否定悲傷失落事件的發生,有時甚至會呈現一種麻木冷漠的狀態。 這是因為人的理性邏輯頭腦,在接收到悲傷失落消息時,呈現了無法接受、錯誤、拉扯的狀態,但這並表示我們沒有感受、也不代表一個人的冷漠,更像是,這個事件超出了理解、有困難去表達反應當下的感受和狀態。

2憤怒: 當人感到失去時,也常常會伴隨著生氣,可能源自於無法理解、也就無法接受,可能源自於想要表現自己的在乎。不論如何,這都是在悲傷失落歷程中很自然的情緒反應之一。 當我們能夠開始表達憤怒生氣,這彷彿為內在的茫然、無法理解找到了出口,我們可以不用馬上消化處理自己的感受,只需要向外找尋一個攻擊的對象,既可以讓感受有個出口、又不需要急著理解這一切。

3.討價還價: 透過憤怒宣洩情緒之後,理性開始逐漸恢復運作,內在可能有更多愧疚、自責跑了出來,我們會像是殺價一般,嚷嚷著,「如果XXX就好、就不會遇到這一切」、「能不能以XXX作為交換?」我們開始對悲傷失落的畫面有些接受,但也不那麽期待馬上接受這一切。 而有時,討價還價其實也是一種抗拒/否認的展現。

4.悲傷/憂鬱: 當體認到否認也好、憤怒也罷、甚至討價還價其實都不具有實質效益後,可能會升起一些無助絕望感,也可能會有些自責愧疚,人們開始表達自己的哀傷與哀悼,並且,有的會伴隨著憂鬱的現象,包含低落、無助無望感,包含對飲食、睡眠、甚至是對事物失去興趣感,這一類整體生活模式的改變。

5.接納/放下: 當情緒被妥善的經驗到一個段落,人們開始體認到悲傷失落的不可逆性。我們可能會開始運用自己認識或直覺的方式,創造出與悲傷失落對象道別的過程或儀式,所以可以為這段悲傷失落歷程重新賦予新的意義,這段生命經驗也終於可以化為生命繼續前進的養分。 尊重、允許才是解藥 這一系列的情緒歷程,都需要依靠給予自己尊重與允許,我們才有機會真實、誠實的經驗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並且讓自己逐步將自己的感受,轉變出屬於自己新的意義。 悲傷歷程並不是一條單行道,他有時是循環的、也有時可能同時經驗所有的狀態,有人可能幾天內重拾平靜、也有人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道別。這時需要的並不是過多的建議與期待,就允許自己去經驗這個過程吧,也尊重自己有自己的感受需要經歷。 作為身邊的親友,只需要同樣的給予尊重、允許,就是最好的協助和支持,讓正在經驗悲傷失落的親朋好友,有個安全安心的空間,可以好好的訴說與整理自己內在的狀態,也透過我們的聆聽和陪伴,帶來支持的力量、讓他不會感到孤單。 若是以影片來說,女兒或許基於對母親的愛,又或者是各種基於主觀想像的好意,她並沒有注意到她正在剝奪媽媽經驗、消化悲傷的權利與空間。 當我們正在自認給出善意的同時,我們都可以反思,這份善意符合的是當事人(媽媽)的需求?還是只是符合我個人(女兒)的需要,不管那需要是所謂「一片好意」,還是有什麼內在的議題正在作祟。 若是當悲傷失落的強度太強而嚴重影響到生活作息品質,那適時的安排專業協助,例如身心科門診、心理師專業服務,都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照顧。 當悲傷失落來臨,我們可以這樣做!

  • 如果可以,保持一切如常(最好適應) 不管是對待自己、還是照顧他人,因為悲傷失落的衝擊已然發生,盡可能保持生活型態的一切如常,可以減少身心需要適應消化的力氣。 有注意到烏俄戰爭關於學校跟小孩的新聞嗎?老師們即便在避難所中,也盡可能維持每日的課表和生活作息,只是在課程中穿插加入戰時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和技巧而已。 因為,對於遭逢巨變的人來說,一切如常可以最大限度地維持安全感,這樣才能讓剩下的身心能量專注在消化遭遇的悲傷失落中。

  • 給予空間和時間,讓當事人可以用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訴說(最好整理) 其實,沒有任何人有權力為他人決定,該如何表達悲傷失落!我們可以在當事人願意時,扮演最好的聽眾、聆聽者(見備註⋇),允許對方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和自己的方式訴說,可能很缺乏邏輯、可能很緩慢、可能充滿哀戚、也可能充滿愉快的故事(或回憶),這是屬於當事人個人化的整理方式,這樣更能好好地將屬於悲傷和失落的故事與歷程,好好的整理打包。

  • 不帶評價的陪伴和支持(當對方需要,我就在那) 求助、尋求安慰,或許不是當事人擅長或容易的事,但我們可以表明,若是你有需要,可以在哪找到我,並且,準備好自己,當對方伸出手來尋求幫助和安慰時,我可以不帶評價的給予陪伴和支持,只是作為撐住對方的支柱。

  • 適時的擁抱(恰好的溫暖) 悲傷失落的情緒,有時並不是這麼好表達,而有些身體感受快過內心感受的人,會先感受到一種身體的麻木感,甚至是一種類似寒冷失溫感,背後有些身心反應的原理,在此先不多論述。 當彼此的關係是合適的,此時適時的給予當事人一個擁抱,可以喚起身體被溫暖、支撐的感受,也是一種給予安慰與協助的方式。


註⋇最好的聆聽者:近期有本教談判的書籍,指出,成功的談判專家,是最能發揮「同理心」的聆聽者。而成功的「同理心」有個關鍵的因素,叫做,全身心地表達出「我想要理解對方」的感覺,這過程甚至沒有任何的判斷和評價。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