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諮商室雜記》吃藥好嗎?上癮怎麼辦?看見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的合作搭配模式

簡佑庭 Chien 諮商心理師


《諮商室雜記》吃藥好嗎?上癮怎麼辦?看見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的合作搭配模式/看見心理
《諮商室雜記》吃藥好嗎?上癮怎麼辦?看見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的合作搭配模式/看見心理

Ø 醫師建議我吃藥,我到底要不要吃啊?

Ø 吃藥會不會上癮?感覺很傷身耶!

Ø 吃藥好像我一輩子就完了!


以上這些都是在諮商室內很常出現的疑問與質疑。

成年的大人個案尚且如此,若遇到未成年的小個案,家長更會帶著戒慎恐懼的心來詢問我這些問題。

曾經還是個熱血社工時,我的確一度也是個堅決反對藥物派的工作者,尤其聽到某些藥物的效果和原理後,反對的心更是日益堅定。

這份價值觀與信念,一直到我成為心理師,親眼看到許多孩子、家人的生活,被症狀搞得翻天覆地,日子都要過不下去了,我才開始反思,藥物真的這麼邪惡嗎?藥物有沒有可能會是身心療癒工作的助力,而不是不可信的敵人?


以下,試著分享我實務工作中的心得,有空可以看完全文我會很感激,沒空看標題也很好~


💊 藥物會上癮嗎? 跟醫師好好配合就不會!


原則上,目前的藥物大多屬於蠻安全的類型,而新一代的藥物,已經有很多的改良,盡可能降低生理上的依賴;僅部分速效藥物,因為會快速緩和身心不適的感受,因此可能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上的依賴。

(真要說,醫師可能還比較擔心,藥物開給來談者,萬一回去困難依照醫師囑咐服藥,那反而是醫療資源的浪費...所以近年的醫師,有的甚至會先評估來談者願意接受藥物的程度,才考慮要不要開藥。)

身心科醫師都是藥物動力學、開藥的專家,他們的專科訓練,除了對大腦、神經、內分泌精緻的鑽研,所以他們很懂症狀之外,對於各種不同的藥物如何幫助生理上緩解身心症狀,也是有著非常精細的學習訓練過程。

所以,如果採取藥物協助的治療過程,那麼我們至少初期會需要跟醫師建立很好的關係,各種身心感受都可以跟醫師進行討論,幫助醫師可以全面性的了解症狀、進一步的可以開立最符合您的藥物。

當然,人體是極端精細的有機體,我們也有著所謂的體質影響,所以一樣的藥物,對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這時就更需要密切與醫師諮詢,幫助醫師順著服藥後的反應,進行精準調藥,才能讓藥物投入治療的過程,帶來最好的效果。


💊 那我一定要吃藥嗎?

當然不一定唷! 藥物應對於症狀治療、身心議題同時也需要心理治療!


承上,藥物背後的專業知識稱為藥物動力學,關乎的是藥物成分如何影響人體的反應機制,是針對身心症狀提供藥物介入的治療模式。

但身心症狀同時也需要搭配「心理治療」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實上,國外的文獻,大多也提到,藥物治療搭配心理治療,治癒率可得到大幅的提升唷~

心理治療,運用各式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理論,藉由談話、媒材等方式,協助來談者,找到身心症狀可能的組成原因,運用不同理論學派的技術,回到原因進行源頭控管,或療癒我們已知、未知(無意識)的心理創傷。


💊 藥物跟心理治療的搭配,能讓來談者在相對舒適的狀態下,專心面對帶來困擾的心理議題。


或許因為我最常服務的以創傷議題個案為主,來談者大多帶著各式各樣困擾著日常生活的症狀,諸如,焦燥不安、惶恐混亂、失眠、腸躁、情緒混亂、無法克制的情緒爆發等...

這些症狀,我們都能找到一些從小到大累積的各種內傷(也就是我所稱的創傷),這時要直接彷彿開刀一般的切入那些病灶,來談者會經驗到各種情緒的湧現、難以控制,這其實是很可怕的感覺,就像是在未麻醉的情況下進行蛀牙鑽探處理,光想就覺得痛痛的...

現實上則是,來談者可能會面臨著,事件、回憶、內在議題正帶來各種困擾情緒或身心反應,而當我們開挖、探索議題形成的核心時,來談者需要一邊承受著各種湧出來的感受、失控的身心反應,還要一邊梳理過往經驗,那其實是很痛苦的事情。

(至於為何需要梳理過往經驗,過去不就過去了嗎?!這請容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說明。)

所以,我都會跟個案討論,如果目前的身心症狀反應,已經太讓生活受到影響了,甚至已經帶來太多的不舒服與受苦,先考量藥物治療,讓自己的身心症狀稍微得到緩和,於是我們才有足夠的精神與體力可以面對帶來身心症狀的內在議題。


💊 那醫師會如何協助我擺脫藥物? 當身心症狀緩和後,醫師會協助逐步將藥物減少,達到擺脫藥物的效果。


醫師的角色在調整藥物時是很重要的,可以針對來談者的症狀變化,建議某些藥物可以半顆、1/4顆不等的方式減量。這是需要醫師專業評估與建議的!跟醫師建立好的溝通關係真的非常重要!!

我也常常跟來談者說明,雖然目前的藥物其實多半很安全,但因為身心科的藥物,畢竟會直接作用在神經、內分泌系統上,所以自行改變服藥量(例如自行減量)的話,身體反而容易因為藥物濃度突然大幅度的變化,而造成症狀變得更嚴重唷!

就跟大腦、神經、內分泌系統是很纖細的人體構造功能一樣,藥物的調整也需要藉由醫師纖細的評估判斷,這樣才能安全地運用藥物帶來最好的效果。

(傳統上,我們的文化很多長輩很喜歡自己當醫師,自行決定藥物要吃不吃、拿心安、不拿白不拿、吃開心、吃身體健康...安捏母湯啦!!!)



看見心理除了豐富的心理師,可以針對各種族群、各種議題進行服務,我們也有與看見佳醫診所合作,不管是營養保健食品如何吃出好效果,或是在諮商過程中,產生了各種症狀的困擾,都能即時有個安全穩定的處理空間,幫助來談者更好的找到自己議題的最佳解唷~!


~ 看見心理 & 看見佳醫,關心您的身心平安與健康 ~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