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結果

找到 440 項與「」相關之結果

  • 無法看見,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看見心理 林嘉琳心理師

    林嘉琳 Stephanie Lim 諮商心理師 或許你很難想像,有些高成就的人,總覺得自己的成功只是運氣好,無法相信自己的能力,Y就是其中之一。 實際上Y的工作表現相當亮眼,帶領過團隊、管理過部門,是個事業有成的主管。 儘管如此Y在工作上卻經常處於戰戰兢兢狀態。上司的建議、同事的肯定、下屬的回饋...莫不為Y帶來壓力。 「能坐在這個位置是因為我運氣好」 「身為主管我必須有能力處理所有事」 「事情若未按照預期進行就是我的問題」 「我必須時時刻刻維持最好的狀態」 「大家不了解真實的我才會輕易肯定我」 「那些讚美都是客氣客套因為我什麼都沒做…」 這種扭曲的自我概念可能來自不敢面對失敗,在心裡預想自己不會成功,因為失敗在預料之中,失望也比較小。 無法自我肯定,也消化不了他人的滋養,內心總是處在匱乏和空轉,自我鞭打後再向外索取認可的惡性循環。 停止自我鞭打的解藥: ➪ 探索自我概念,因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會影響我們認為自己如何被他人看待的樣子。 ➪ 練習駁斥非理性信念,釐清擔心的合理程度。 ➪ 學習建立界線,練習辨識自己和他人,不總是將成敗做負向內歸因。 #自我覺察是一輩子的功課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面對工作總是心累?別小看你累積的情緒勞動! /看見心理 簡綾萱實習心理師

    簡綾萱 Luffy 實習心理師 小美是一位社會新鮮人,她是一家台北活動企劃公司的新成員。她的工作內容包括與客戶溝通、籌劃活動、處理問題和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在一個忙碌的活動籌備期間,小美遇到許多的挑戰。當她感覺到壓力很大,需要一些時間來處理自己的情緒時,她仍然需要向客戶展示出積極、自信的態度、敏捷的臨場反應。這意味著小美需要隱藏自己的焦慮或不安,並保持專業和友善的形象,以確保活動的順利。除了活動以外,小美也需要面臨和同事意 見分歧或溝通不順暢時,如何以冷靜的態度解決問題,並學著保持團隊的合作 和凝聚力。 我們可以想像,小美需要做到這些事,她得控制好自己每分每秒的情緒,並專注於尋求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那些壓力與需要喘息的需求,好像就不斷地被忽略與擱置,長久累積下,小美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喜歡這份工作,並覺得在這工作的一切努力都顯得如此不值得。 情緒勞動是指要在工作中處理各種情感的勞動,包括這份工作要求你展現特定的情感,即使這個情緒並不是真實的。比如,你需要對客戶展示友好或耐心,即使你當時感覺不到這些情緒。這就是情緒勞動,讓你要在工作時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達。 不過情緒勞動並總是負面的影響,它也需要被受重視: 隨著服務業普遍的發展,越來越多工作會涉及到與人溝通互動,因此十分需要員工具備良好的情 感表達能力來滿足客戶需求。一方面,企業對形象與評價的重視: 評價與口碑是企業越來越重視的一環,有好的服務態度,將會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因此,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員工的情緒勞動能力。加上心理健康意識的提升: 隨著對心理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加,人們更加重視工作中的情緒管理和表達。情緒勞動可以幫助員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減少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 問題的發生。 情緒勞動對個人而言,良好的情緒勞動能力可以提高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減少所帶來的壓力和情緒不適,有助於更好地衡量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而對社會而言,情緒勞動可以促進良好的社會關係和互動,提高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因此,情緒勞動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值得我們重視和關注。 心理師!我要如何健康地面對情緒勞動呢?你有以下的方法可以試試看! 在面對情緒勞務壓力時,你可以通過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反應,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和需求,從而更好地應對壓力,可以參考以下的方式: 1. 情緒日誌: 要是你是個有記錄生活習慣的人,可以挑一本你喜歡的筆記、 日誌,每天花短短的一些時間,記錄你當時的情緒和觸發情緒的事件,以及你對這些情緒的反應或感受。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緒模式和觸發因素。 2. 深呼吸和身體放鬆: 當你感覺情緒壓力增加時,嘗試通過深呼吸和身體放 鬆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深呼吸幾次,也可以戴上耳機配合你喜歡的、舒服的音樂,有意識地去放鬆你身上正在緊 繃的肌肉,專注於當前的感覺。 3. 建立人際關係和支持網絡: 與你信任的家人、朋友或伴侶分享你的情感和 壓力,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可以幫助你減輕情緒壓力,提高情緒調適能力。 4. 自我照顧: 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是應對情緒壓力的關鍵。雖然像是老生 常談,但確保每日有足夠的睡眠、健康飲食、適量的運動和休閒娛樂活 動,可帶來舒服和愉快的感受,充飽電後才得以面對工作時的種種挑戰。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在沒有與心理師諮商時,也可進行的自我反思和情緒管理的方法。但若如果你感覺在工作上所累積的情緒勞動已造成壓力過大或無 法處理,請務必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保護你的心靈疆域:如何維護自己的心理界限/看見心理 簡綾萱實習心理師

    簡綾萱 Luffy 實習心理師 當小媗第一次遇見阿翔時,被他的風度和迷人的笑容所吸引。然而,隨著 時間的推移,小媗開始意識到這段感情並不是她想要的..... 每當小媗試圖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情感時,阿翔總是會以輕蔑的口氣回應,甚至 會批評她的外表、行為。小媗原本自信的心情逐漸被削弱,她開始懷疑自己的 價值和能力。更糟糕的是,阿翔總是無視小媗的個人空間和隱私。他經常在她 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入她的房間,閱讀她的私人日記和手機訊息。小媗感到自己 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她的個人界限被侵犯得無法自由呼吸。當小媗試 圖和阿翔談論這些問題時,他總是否認自己的行為,甚至把錯誤歸咎於小媗。 並威脅著如果離開他,他會做出糟糕的事情。小媗感到十分恐懼,不知道該如 何應對這種情況,心理界限被侵犯得無法逃脫。 心理界限是指個人與外界一切的心理、情感和情緒上的分界線。這條線有 助於個人確立自我身份、保護心靈健康,並在人際互動中建立舒服的互動關 係。心理界限的建立和維護會來自於個人的價值觀、需求和經歷,簡單來說, 他可以幫助人們識別何時該說不跟要如何說不,保護自己免受精神壓力和情緒 創傷的影響。 每個人的心理界限都是獨一無二的,心理界限的種類包括 個人界限(與自己的關係): 譬如小華堅持 22 點是必須到家的時間,才能好好 休息。 人際界限(與他人的關係): 譬如當有人站得離自己過度靠近,會感到不舒服和 尷尬。 文化界限(與社會和文化的關係): 譬如過年時要一起圍爐吃團圓飯。是只有家 人的場合,朋友不能來。 維護心理界限對於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它可以幫助人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 係,確保個人的需求和感受得到尊重和理解。當心理界限被侵犯時,個人可能 會感受到焦慮、壓力和無助,甚至導致情感和心理上的創傷。 如何在關係中劃下自己的心理界限?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喜好和價值觀。這樣做可以幫助你確定哪些行 為或情況是對你有益的,哪些是不利於你的。 EX:小媗認為房間是私人的空間,除非經過自己的同意或允許,不然任何人都不 能進入。 第二,需要學習如何清晰地表達「這條界限對於自己是至關重要的」。使用明確 的語言和溝通方式告訴他人你的需求和限制,讓他們知道你的界限在哪裡。 EX:小媗可以傳達,「房間是我個人的空間,若你希望進去,請務必先詢問過 我,否則我會覺得不太舒服」 第三,學會拒絕那些不符合你需求或價值觀的請求是很重要的。不要因為害怕 拒絕他人而放棄自己的界限。 EX: 對小媗而言,面對恐怖情人時,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反應,因為這樣的人 可能會展現控制、威脅或操控行為。然而,學會說「不」並拒絕不合適的請求 是保護自己的重要方式,可以的話,提前準備事先想好要說的話,並堅持自己 的立場。 第四,學會接受支持和幫助: 如果你的界限被侵犯了,不要害怕尋求支持和幫 助。與信任的人分享你的感受和困擾,並尋求建議和支持。如果感到威脅或身 心受到傷害,必須立即尋求幫助並保護自己的安全。包括報警、與家人或朋友 聯繫,或是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 最後,最重要的是要保護跟看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一段關係不斷侵犯你的 界限,請慎思的考慮是否需要結束這段關係,以保護自己免受進一步的傷害。 若是有無法放下的理由與念頭,也是很重要的感受,可以整理後與心理師或信 任的對象共同討論這個感覺。 請記得,維護心理界限並不意味著孤立或拒絕與他人建立關係。相反,它 為健康的人際互動提供了基礎,讓我們能夠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連結。學會理 解、維護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是實現心理健康和幸福重要一步。期 許我們都能透過心理界限的概念,在人際關係中建立更有意義的連結。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EMDR治療第二話 - EMDR的八個階段/看見心理 施毓琳心理師

    施毓琳 Yu Lin Shih 諮商心理師 問:上次說到EMDR的治療總共有八個階段,是哪八個階段呢? 答:這八個階段又可以再分成兩個部分:準備及治療。 在進行創傷記憶的治療前,會先有一個準備期,包含了:蒐集生命史、準備、評估這三個階段。 EMDR治療師必須要先了解來治療者的成長過程及創傷史、目前的身心狀態及生活重要大事,根據這些資料及來治療者的治療目標,評估、形成治療策略。 此外,在準備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協助來治療者先將治療的基礎環境建置好,包括:身心放鬆技巧、擴展大腦的適應性記憶網絡;如果有使用藥物,還需要請來治療者和醫生討論、進行不利治療效果的藥物調整;若已經出現解離人格,還需要先進行人格的統整。 當來治療者的基礎環境建置好,且來治療者已經準備好要進行創傷記憶的治療了,接著才進入治療期的減敏感、深植、身體掃瞄及結束階段。然後不斷重複治療期的這幾個階段,直到來治療者的治療目標達成。 接著EMDR治療師會和來治療者再評估是否進行下一個治療目標。 有些人會把有記憶以來還記得的創傷事件都治療完、也有人只治療近日對生活造成干擾的創傷類別,這些都根據來治療者的治療目標而定。 問:在治療期不是已經有一個結束階段,那不是就代表治療結束了嗎?為什麼還會需要不斷重複治療期的幾個階段,才會達成治療目標? 答:EMDR的創傷記憶治療,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事件的記憶(稱為「標的記憶」)。所以,這個結束階段,可能包含:這一次諮商結束時,這次進行的標的記憶還沒有治療完,必須先結束暫停,等下一次諮商時再打開這個還沒有治療完的標的記憶繼續治療;或者,進行治療的標的記憶已經治療完的結束階段;又或者,整個治療目標的創傷記憶都已經治療結束的結束階段。 因此,一個治療目標,會包含許多事件的記憶,必須一個、一個打開來,重複治療期的所有階段,直到所有事件的記憶都治療完成,才算完成整個治療目標。 問:那麼,要完成一個治療目標會包含哪些需要治療的事件呢? 答:謝謝您問這麼重要的問題,礙於篇幅,請容我下回分曉哦~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和自己互動/看見心理 林嘉琳心理師

    林嘉琳 Stephanie Lim 諮商心理師 #人際關係 #自我覺察 #和自己和解 你是否曾經因為他人的反應 可能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不滿意、一個抱怨 就讓你感覺威脅,內在狀態被打亂 出現不舒服的情緒反應 甚至是生理不適如頭痛、胸悶、胃痛等 面對這樣的情緒衝擊 下意識將對方的言行舉止視為威脅 但不論是戰或逃的本能反應 很多時候我們試圖閃躲的是「外在刺激」 卻忘了過去的經驗會影響人和人的互動 離職、結束一段關係、離開一個地方 壓力源的結束確實會帶來立即的情緒緩解 但是否也發現類似的狀況在後來的日子裡 仍然上演,依舊困擾? 說穿了人際互動就像在照鏡子 外在的人事物就是那面鏡子 被藏在心底深處無法面對的黑暗、難堪 透過互動被赤裸的映照出來 那些讓我們感覺威脅和不舒服的 可能來自我們的內在 那些尚待面對和理解的未盡事宜 #聚焦內在狀態 #一起努力 允許情緒發生 練習不陷入自動化恐慌 練習和不舒服相處 練習調節不舒服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又愛又不能愛?談金錢與心理的關係/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陳靖妃 Ariel Chen 諮商心理師 想到投資理財,大家通常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尋求理專和理財顧問的協助,以及如何尋求好的投資標的、如何用何種方式賺更多的錢,但很少人會想到去探討自己跟錢的關係。 事實上,它會是更深層影響你是否能「接受自己有錢」,或是「明明理性上想賺更多錢,卻無形中默默又把錢推開」的矛盾狀態。而這個內在狀態,又會造成你覺得自己一直很努力工作,卻為什麼總是存不到錢的無力感。 我最近發現我們每個人跟錢的關係其實背後牽涉到非常多心理的狀態與因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是: 🌟從小你的需求如何被回應,很可能會影響你和錢的關係🌟 例如:當一個人每次提出自己的需求時,父母都無法滿足他,甚至會被責罵。這會使他長大後很難相信自己的需求是重要的,也不覺得自己值得好的東西。之後每次在買東西時,就會習慣挑最便宜的,而不是自己真的喜歡的,甚至偶爾花多一點錢在自己身上還會有罪惡感。 關於需求,就牽涉到心理學中提到的依附與需求理論。記得之前讀到某位心理學大師曾說:「我們和這個世界,離不開關係。」而這個關係除了指人與人的關係之外,也可以是與事物的關係,像是:金錢、食物等等。 每個人都會有需求,它其實是中性的。但是如上述,當一個人需求一直不被理解,或是看到身邊的家人表達需求的方式變成另一種控制、造成身邊的人不舒服,會讓一些人對於自己有需求這件事的看法變得負面,而打壓自己、不允許自己有需求。 這時,內在累積的不平衡與匱乏感、覺得自己不被愛,可能會透過其他方式希望取得平衡,如:用大吃來滿足自己。然而,因為內心深層終究還是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所以對於擁有或是吃進去太多的食物又感到罪惡,於是便會無意識透過過度運動或是催吐的方式讓自己「不能擁有太多」。 同樣的,對金錢的態度也是如此。明明可能收入不少,可是卻無意識透過各種管道把錢花完,讓自己身上沒有太多錢,這樣才不會感到「罪惡」。 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小時候看到父母常為了錢而擔憂或吵架,也會讓孩子想到錢就連結到不安、害怕的感覺,下意識認為「錢=危險=爭吵」,因而長大後無意識在有賺錢機會或是可以升職等情況時,就會偏偏臨門一腳、一再出現莫名抗拒的反應或事件而阻擋自己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當事人理智上通常不知道為什麼。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也牽涉到許多複雜的因素。因此,我認為如果希望能改善和金錢的關係,可以先好好在自己內在下一些功夫。這時,同時再吸收關於投資理財的知識,或許更能事半功倍。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傀儡尪仔/看見心理 朱芯儀心理師

    朱芯儀 Chu Jui-Yi 諮商心理師 命運似一雙無形的手,但我們可以走出自己的舞步。 「感情線 生命線 事業線 智慧線 你和我的運命 難道是雙手拼得贏 傀儡尪仔 傀儡尪仔 我們難道不是傀儡尪仔 悲歡離合難改變 成功失敗無一定」 有人說,人生因為不完美,才顯得格外有意思,但面對無法控制的變化,我們總不想也不願面對,深怕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萬劫不復。 聽著陳小霞這首《傀儡尪仔》句句觸發著身不由己的感嘆,是否也不小心觸碰到你內心深處那被命運捉弄的傷口? 當生活現況不如預期,如何化解心中的無奈或悲憤?讓自己仍然能積極態度面對?真的,人生有太多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了,但是,在這些無法控制中,卻幾乎沒有什麼是真的完全無法控制的。 我們無法控制會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卻可以控制要怎麼解讀他對我們兒時所造成的傷害;我們無法控制伴侶會不會始終如一的愛我,卻可以控制經營關係的方式;我們控制不了會遇到什麼樣的老闆,卻可以控制自己面對挑剔時的回應。 專注在這些事上,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做,即使心中還是有許多擔憂和害怕,卻也能同時感受到踏實和穩定的力量,與你一起同行。 接納不可控,專注你能控制的,這就是人生前行的力量。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很氣你但更氣我自己/看見心理 朱芯儀心理師

    朱芯儀 Chu Jui-Yi 諮商心理師 為什麼我對那個人會有又愛又恨的感覺?覺得他非常可惡但是卻離不開,是犯賤嗎?是作賤自己嗎?委曲求全嗎? 大家在勸她,但即便是被肢體暴力與言語暴力等精神虐待,她就是不願離開。 也許在「孤獨」和「依賴」裡,她選擇了「依賴」,也許還有更多複雜的原因,但不論如何,缺乏安全感促使她依附在一個她自認為的避風港。 近年來探索愛情關係的依附理論,可追溯自最早來自嬰兒與母親的互動關係。小孩一出生就會去依賴身邊的人,特別是母親,藉此讓他能夠獲得保護,進而發展出和外界互動的模式。 依附實驗中,不安全依附─焦慮/矛盾型的小孩在母親離開後會感到焦慮不安,在母親回來後雖然想渴望親近母親,卻又表現的憤怒及抗拒。 他不是在氣你而已,他是在氣他自己,氣他自己: 為什麼要這麼需要你? 為什麼這麼想念你? 為什麼這麼依賴你? 在親密關係中不安全依附類型的小孩,長大後對親密關係也會有一種想靠近,又很氣自己,想要離開,卻又離不開的拉扯。 在幸福面前,獨立自主的人,選擇勇往直前,追求幸福。依賴心強的人,往往選擇了安全感,捨棄了幸福,然後在往後的婚姻生活裡與矛盾和不滿共存。 所以,對於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若希望談戀愛時能遠離恐怖情人,自己也不要成為別人的恐怖情人,就必須得好好認識自己,學會與不安全感共處。 不要害怕獨處,坦然面對不安,原來,幸福不是外求,而在你自己的心裡。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成功是堅持走完自己的路/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陳靖妃 Ariel Chen 諮商心理師 時光倒回到大四那年,當時我還沒有決定要當心理師,只知道從一路的升學體制上來,我早已厭倦讀書跟考試,完全不想繼續升學。但是面對即將面臨找工作的壓力,當時的我非常徬徨,於是我和好幾個系上的教授約談,告訴他們我的茫然跟困惑,當時的我期待他們給我一個完美的選擇或是答案,我就好好照著走就好了。 談了一輪後,我發現我並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反而更加困惑、無助,因為每個老師的意見都不一樣,讓我更是無所適從。於是,我索性不再問了,繼續帶著茫然不安的心過著每一天。 還記得當時我修了一堂課,叫作「心理衛生」。至今我都非常感謝那位老師,在我的生命種重下了某個種子,促使我未來的某一天選擇踏上心理師的這條路。(之後也受到一位心理師的鼓勵,我才真的決定踏上心理師這條不歸路,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XD) 那位老師曾有個作業,形式有點像是交換日記,每個人準備一本自己喜歡的筆記本,針對每一個章節看完後寫下針對該內容的心得與體悟,然後交給老師。而老師是真的都會非常用心的回應,對那時的我來說,就像是會收到「解憂雜貨店」爺爺的回信一樣,每次都很認真的寫出自己對於生活生命的困惑,然後每次都好期待收到老師的回應。 當然,我也有提到自己對於生涯的茫然,以及對於諮商師這條路的擔心與不自信。記得那時看到老師簡短的一句:「妳可以成為一個好的諮商師。相信,去做!」我當下熱淚盈眶,那份感動是:自己的能力有被看見與肯定!當然,後來我還是沒有馬上去考心理師,而是透過其他的方式持續探索那份茫然。我常跟個案開玩笑:我也曾經非常不務正業XD個案通常聽到我的經驗,都會覺得比較放心,那種原來不是只有自己還被遺落下來的感覺。 印象深刻的是那堂課的最後一節,老師準備了一大筒的雷根糖(jelly beans),用湯匙舀一把分給每個人,每個人拿到的顏色都不一樣。另外,她也準備每個人一張小紙條,要我們寫下:「對你來說,成功的定義是什麼?」然後,每個人把寫好的紙條投進紙箱裡,最後她一個個走近我們,請我們從裡面抽出一張來,並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紙條。 老師說:「我們的人生就像分豆子,每個人拿到的顏色口味都不一樣,可能有些不是我們想要的,可能有些我們想要的卻在別人手中讓我們很羨慕,我們也不可能拿到所有顏色的豆子。但是我們如何學會去接受珍惜自己手上擁有的?......」 ---------------分隔線--------------- 事隔多年,重新回顧還是覺得感動。開始工作後,時常因為忙碌,而常常選擇先去處理緊急的事,而重要的事卻不斷往後延。最近的我,也在思考什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我也還在努力中,期許自己能慢慢練習將工作和生活變成表達跟體現內心最深層價值觀的場域。 如今,我也希望成為那個可以在別人生涯感到茫然時,看見他內在的亮點的人。就像當時我的老師對我做的一樣,我只是把這份感動分享出去。 (圖為多年前我在課堂上抽到的紙條,至今都還保留著,跟著我搬過無數次的家)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最大的殘缺不在表面,而是內心/看見心理 朱芯儀心理師

    朱芯儀 Chu Jui-Yi 諮商心理師 根據許多醫學與心理學的綜合研究,雖然數據各不相同,但至少70%的身體疾病是與心理困擾相關卻是無庸置疑的。 大衛 R. 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Power vs. Force )更通過20多年的研究,發展出--心理能量頻率尺,清楚的刻畫出,不同的心理狀態所產生的不同能量頻率,是如何耗損或是提升我們的身體健康。 振動頻率低於200(20,000Hz)的心理狀態,像是惡念、冷漠、痛悔、害怕與焦慮、渴求、發火和怨恨、傲慢,會削弱身體素質,全都對我們自己,甚或是身邊的他人都有害。 而從200到1000 的心理能量,諸如信任、溫和、樂觀、寬容、理智和理解、關愛和尊敬、高興和安詳、平靜和喜悅,最高點則是開悟,這些能量不只能使自己的身體素質提升 ,更會在週遭帶來一種正向的旋風,使相同頻率的萬事萬物更加聚集,愈來愈擴大這股善的循環。 所以,真正的弱勢不是身心障礙,無關性取向,也不全然由貧富決定,當我們心靈生病了、逃避了、淌血了,那才是最殘缺的,真正的弱勢原來在心裡。 「最大的殘缺不在表面,而是內心。One's biggest flaw is usually hidden inside rather than being visible on the outside.」 本句摘自《打不破的玻璃芯:穿越逆境的20個面對》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EMDR治療 第一話:EMDR是什麼?/看見心理 施毓琳心理師

    施毓琳 Yu Lin Shih 諮商心理師 問:EMDR是什麼? 答:「EMDR」是「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的英文縮寫。從中文的字面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說就是:透過眼球在兩側快速或慢速的移動,使大腦中的記憶重新被喚醒,並且進行訊息處理歷程的更新,協助來治療者進行創傷記憶的治療,讓過去的創傷留在過去,不會將現在看到的草繩誤認為過去咬自己的蛇,而啟動了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揮棍亂砍草繩一通,進而破壞了現在的關係、生活或職涯......等。這是大腦本來就內建的自我療癒機制,治療師只是很具結構性又彈性地協助來治療者打開這樣的療癒機制,進行創傷的修復。 問:既然是我本身就內建的自我療癒機制,那我可以自己讓眼球在兩側移動就好嗎? 答:這樣的治療,需要由受過EMDR專業訓練的治療師進行。剛剛有提到治療師需要很具結構性又彈性地協助來治療者打開自我療癒機制,進行創傷的修復。EMDR是個很有結構的治療方式,治療師除了需要熟練整個治療的結構性架構之外,還需要在治療的過程中進行專業的評估判斷:接受治療者當下需要快速或慢速的眼動?接受治療者的大腦網絡已經可以打開創傷記憶進行創傷治療了嗎?接受治療者目前的治療歷程在哪個階段,是否可以進到下一個階段了?......並且在治療過程中提供來治療者所需、必要的積極介入。因此,這個治療要有效,不單單只是讓眼球在兩側移動就好。 問:喔,原來如此。那麼,上面提到的結構性治療架構又是什麼? 答:這就需要花點時間說明了,礙於篇幅(我不是很喜歡閱讀太長的文章,尤其是比較生硬的內容,於是投射性地將所有讀者都涵括進來),請容我到第二話再跟大家詳述。只簡單的前情提要,這個治療總共有八個階段。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從感覺和真實的裂縫中破繭而出/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陳靖妃 Ariel Chen 諮商心理師 最近我常常跟個案們分享過去一次帶團體的體會。 故事是這樣的: 那一次當下帶完,成員的反應都很不錯,我也覺得滿開心的。可是一回家後,挫折感和自我懷疑的想法開始在心中慢慢孳生,我內心很困惑: 為什麼當下明明覺得自己帶的還不錯,回來還是有那麼多負面感覺? 突然我有個發現: 這是過去很多次經驗造就出的「濃烈慣性」。原來它不會因為我表現得更好而就消失! 我看到了現實跟感覺的裂縫(有點像程式出現bug的概念) 差別在於過去我非常相信這個感覺,於是就啟動了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挫敗感的出現=我的能力不好、我不夠好...」 這個模式造成我不敢輕易嘗試,限縮了自己的行動與可能性,我用「困在繭裡面」來形容這樣的狀態。 有了這個發現,當晚我陪伴自己的情緒,看著它而不至於讓它一直影響我,而它也比過去快速的消散。 透過和個案們的對話, 我發現這樣的自動化程式也深深烙印在很多人的內在。 過去的感受和創傷彷彿將我們的意識層層上鎖,被鎖在裡面的自己就像被困在充滿鏡子的迷宮中,覺得一切都好真實! 怎麼樣都走出不來。 而「現在」, 正是解鎖「過去」的鑰匙。 手中拿著那把鑰匙的你, 有責任帶著某個受困於過去的自己走出來。諮商、自我療癒書寫、與人對話等等都是其中的方式。 因為有上述的發現, 現在你就很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嘗試了。目的不全然是你要表現地多好,而是你要慢慢突破那一層繭。 我也還在慢慢內化這個歷程, 或許看到這篇文的你也是,我們一起加油吧! 圖片取自:pexel網站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 @seeingcounseling

  • 擔心過年期間面對冒犯的互動嗎? 或許您可以這樣做/看見心理 解景然心理師

    解景然 Sky Shieh 諮商心理師 「唉~過年期間又要跟那些一年才碰一次面的親友聊天了,真的很不熟又要聊那些生硬的話題,但又不能沒有禮貌」,在諮商室中常在年節前後聽到來談的人分享著類似的心情。在年節期間和很久沒碰面的親戚朋友互動時,彼此都有著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狀態,而這個時候有些親友總會很期待趕快跟大家熱絡起來,在關係還沒有熱絡前常會不留意的就問出了冒犯個人的問題,在面對這些無心之過時,我們常常感到被侵犯或是委屈,但我們又常為了避免衝突而不得不做出有時會讓自己不舒服的選擇。 為了避免讓我們陷入「年節好難」的心情中,這邊我想分享幾個自己在面對過年期間冒犯的問話時,我們可以預先做的準備,好讓自己能夠在年節期間,禮貌、又不失去自己的回應方向,讓我們可以都過個好年。 1. 用關係距離決定回應的深度 有時候我們會面對親友一些人生規畫或成就的關心,有時候我們也會很想要和親友分享,但有些時候關心的親友也不一定想要知道那麼多,而就算知道了,他們也可能會因為不熟悉我們,而給了不適切的建議或回應,因此我這邊建議大家可以運用同心圓的概念來整理親友名單,同心圓就像是射箭比賽的箭靶一樣,中心點是自己,接著我們可以整理哪些親友是離中心點近的,越近的親友我們可以分享自己對成就規劃的準備、心情、想法以及何以這麼想的考量,但若是當來關心的親友比較遠,我們可能就簡單地說接下來會有那些事情發生就好,對方如果想要說自己的看法,就聽聽就好,不用太認真地回應,避免自己不小心認真起來唷~ 若現場太多人,也建議簡單說明就好,也可以對自己重要的人說可以再找時間討論、請益,避免人多口雜。 2. 準備好自己的主題 年節期間大家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親友拉近關係,若這個時候聊天談心是您擔心會被冒犯的時候,您就可以依著自己的興趣準備一個「主題」來作為年節期間一定要有的互動時和親友的互動,如果您平常喜歡看社會時事就可以準備您有興趣的時事深入研究後和親友分享您的看法,若您喜歡桌上遊戲,您也可以準備幾個自己喜歡玩得桌遊帶著親友一起同樂。 這樣的準備重點就是可以讓自己主導想要的話題或活動,讓自己更在年節期間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親友互動。 3. 練習遁術、安穩自己 最後就是發現自己快要受不了的時刻,這點相當重要!即便我們做了很多沙盤推演,但人與人間的關係實在是變化難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可以辨識出我們快要不行了的時候,在快要不行前我們可以運用尿遁、公司來電遁或是其它我們想的到,並且是在家族中合理的理由先離開現場,找到一個可以喘息的時間與空間,讓自己好好喘口氣,安穩一下自己,避免自己的心情被冒犯,也讓自己的心情相信,您這個主人可以在失控的情況中,依舊能照顧好自己。這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以上是我自己常在諮商中和大家的討論方向,也是我自己在家庭中會運用實作的部分,希望對看到這邊的您有所幫助,也期待您能在每次年節時,越過越是自己想過的年節,也越來越能創造自己想要的關係,祝福您。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過年沒話題?! 就讓愛之語成為過年的新話題吧/看見心理 解景然心理師

    解景然 Sky Shieh 諮商心理師 「好期待過年喔~終於可以和好久不見的親友相聚了,真開心。但,要聊些什麼好呢?什麼話題才不會冒犯到別人呢?我不想成為那種讓別人覺得討厭的親友。」這是現在很多人的心聲。過年到了,想要好好跟親友相聚,很想要好好的聊聊,但又怕踩到聊天的地雷,這時的我們可以聊什麼呢? 過年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一群重要的親友在一年裡特別把時間空下來和彼此相聚,關心彼此的家庭、成長及夢想,在這個特別的時期我們可以暫時從匆忙工作與步調中離開,好好的放慢彼此的腳步與彼此相處。此時我十分推薦可以聊聊「愛之語」,愛之語是 Dr. Gary Chapman 所提出的,他歸納出人在感受到被愛、被照顧的情境大致可以分為五種,而這五種愛之語大多是從原生家庭中學習、模仿或體驗到的經驗,如果今年過年你想和家人做點不一樣的活動,可以試試看用下面的方法聊聊彼此的愛之語喔。 一、 認識五種愛之語 1. 肯定的話語:一種發自內心對特質、個性的讚美、欣賞與肯定,像是「我看到你為了比賽花了好多時間,好用心的準備喔,可見你一定很重視這次的比賽,真的很認真和用心」,這能讓家人感受到我們有用心在看待著他,而且看待的是過程的努力,而非結果的展現。 2. 精心的時刻:有一段把專注力只放在對方身上的時間,可能是長輩個別接送我們上下課的時間,在這個時間中不論是否有交談,都能感受到彼此把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好好的相處互動。 3. 貼心的禮物:是一種觀察你在生活中「需要什麼」,可能是我們因為發育成長長大了,新的學期帶我們去購買新的制服,或是喜歡玩的遊戲,這樣客製化的準備,就是最動心、貼心的禮物了。 4. 服務的行動:就是不為了什麼,單純、真誠地想為你做些事情,這在華人文化中相當常見,像是為我們做家事、上課忘了帶東西送東西、我們生病了急忙的背著我們去醫院或是一些生活小事的代勞都是一種可以任性、撒嬌的感覺。 5. 身體的接觸:也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被愛與重要,除了西方文化常看到的親吻臉頰與擁抱,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常看到牽著孩子的手、成年親子挽著爸媽、孩子受傷拍拍頭或摸摸背的安撫,這些都是一種被照顧的愛的表達。 二、 回憶背後的故事 在看完上面愛之語的分享後,哪一個愛之語是你一看就有感覺或畫面的呢? 有的話我們可以立刻找一個人分享一下,可以聊聊浮現的感覺和畫面是什麼?當時候有誰在畫面中?過程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我自己在「服務的行動」上就很有感觸,在我小時候我的外公、外婆相當節儉,他們吃飯時都在撿菜尾、清冰箱,但是我們孩子一旦回家,他們就會滷肉、採買炒菜以及煎幾顆荷包蛋給我們吃,這樣的行為表達,也讓我很樂意為親友付出和服務。 三、 發現家族中愛的傳承 我們在愛的表達中往往是透過「富足或匱乏」中體現出來,當我們和家人都聊過一輪愛之語後,我們可以看看彼此間有沒有什麼相似的愛之語或是獨特的愛之語,並且一起好奇看看在我們的家族中,這些常出現與少出現的愛之語是怎麼形成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可以彼此在知道彼此的故事後,更能夠接收與給予彼此的愛。 往往我們都會誤以為因為我們是很親近的親友,所以我們對愛之語的表達是一樣的,但有時候沒有在彼此的理解下可能造成彼此的誤會與不舒服。希望這樣的分享可以讓大家與親友都能藉著過年可以更與彼此靠近。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心理師!我想鍛鍊心靈的肌肉!—談心理僵化的模式與諮商的效果/看見心理 廖品筑心理師

    廖品筑 Jessica Liao 諮商心理師 前陣子我在與皮拉提斯老師的一對一上課時間,意外被邀請成為另一位新老師的示範學生。我的舊老師帶著新老師「剖析」我的身體狀況跟運動情形,感覺有些赤裸,但也很有收穫。 身體的搖晃不穩、練習與提醒 在我做了一段時間的踢腿動作後,「你看他的腿,累了之後會漸漸回到他慣用的內八位置,因為他平時的施力姿勢就是這樣」舊老師帶著我上課已久,他這樣解釋給新老師聽,「所以你可以觀察到他小腿某側的肌肉很緊,因為當他的大腿旋轉不過來,他就會用小腿代替施力」,換了其他動作後,他又說到:「這個動作當他缺乏彈性及柔軟度時,他會連帶動到肋骨,整個人搖搖晃晃的,不穩定」,聽到「搖晃」的關鍵字,我很快記起老師之前的提醒,自己下沉了胸腔,「對了!因為他練習一陣子了,所以身體知道正確的動作是什麼,提醒一下就會回來了」老師稱讚了我(終於讓我有點面子了),繼續跟新老師說明:「提醒很重要,大家會用習慣的、覺得輕鬆的方式運動,有時候要點一下、他們才會有意識地調整過來。」 心理的搖晃不穩——源自於僵化的應對模式 身體是這樣,人的心理也是一樣的,心理上我們也有慣用的肌肉跟姿勢。在我們一生累積的經驗中,必定會形成某些我們習慣的、「以為」輕鬆的模式或價值觀。 舉例來說,假設你非常害怕拒絕別人,擔心因此影響你與他人的關係,同時你的能力也不錯,漸漸地你會變得能者多勞,並且很願意照顧別人,因為不想讓人失望,有意無意地多做了很多事,也不敢分攤自己的任務或責任,不想造成別人的麻煩——你避免掉了自己害怕的衝突,但也養成了一塊「必須獨自扛下所有」的心理肌肉。 在這塊肌肉很頻繁地被使用下,你常常為了別人過度透支自己:「我應該要為他做得更多,因為我感覺他需要我這麼做」、「既然他開口了,我就得辦到,不然我會覺得很焦慮」;而「拒絕他人」及「處理衝突」的肌肉都沒有被發展到,心理變得失去彈性,當你因為長久累積的壓力疲倦了、或是遇到意外的挫折低落了,都只有那塊肌肉獨自支撐著整個心靈,你也變得搖搖晃晃、無法穩定了。 心理諮商:看見心理的慣性,但不只是練習及提醒 諮商的前期,通常是由確認來談者「心理肌肉」的模樣開始,有哪些肌肉比較常使用?哪些長期被忽略了?來談者的人際模式或價值觀是什麼?這對來談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釐清了心理的慣性後,根據每位來談者的不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步調及順序。 初期的止痛及調整——有信任的關係會更有效果 當來談者當前有比較迫切的焦慮,需要較快速的減緩時,我們會安排一些鍛鍊其他肌肉的小練習(具體可行的一些嘗試或小改變),或是討論減緩痠痛(分心、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還有試著發展出提醒自己的聲音。 如果暫時還沒有辦法用自己的話安撫或提醒自己,可以先借用心理師的話語,作為提醒自己時的一個參考版本。例如:當你面對別人的眼光總是焦慮不安、擔心被評價時,你可以試著將心理師與你互動時的真誠與接納,作為提醒自己的安撫語句,你可以告訴自己「人們不會真的都想批評我,心理師也不認為我真的很糟啊,他上次說......」,這可以幫助心變得較為安定,不再那麼搖晃。 深入瞭解僵化的前因後果,從根源上有所改變——對自己的好奇會引導你找到答案 但如果來談者的狀態不那麼焦慮,或是幾次會談後焦慮已經有所改善,諮商並不只是反覆的練習。或許生理的肌肉可以透過反覆鍛鍊而有巨大的突破,但心靈更為複雜,想要鍛鍊的地方,往往有許多意外的阻礙。 來談者有時練習有些收穫,但一陣子後又遇到瓶頸,或是重複相同的模式,而感到挫敗——明明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卻改變不了,「知道卻做不到」是來談者常見的難關。 為了突破難關,中期之後心理諮商的方向常常不是對外,而是對內——往內探索更深層的內在經驗,回憶、情緒、創傷、慾望、矛盾等,每個人都比自己想像的還要豐富許多,而這些層層堆疊的內容,過去都未經整理,通通只由一個慣性的方式抒發,所以產生了問題。 諮商透過一層層的剖析跟分類,討論這些問題的「源頭」,由內而外地讓改變發生,有時候甚至也無須刻意練習,當來談者真的意識到過去的經驗現在如何影響著自己,「怎麼做出不一樣的選擇」也會自然地產生出答案,這是屬於自己的、更好的答案。 結語:心理諮商的目標及效果 每位來談者前來會談的目標都不相同,但是心理諮商廣義的目的是為了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對我來說就是擁有更多選擇及自由的自己。相信隨著探索的深度及廣度增加,來談者有機會不再無意識地受過去影響,能使用更多種因應模式,即便落入慣性模式的使用時,也能有意識自我提醒並調整。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怎麼分辨「創傷記憶」與「非創傷記憶」/看見心理 施毓琳心理師

    施毓琳 Yu Lin Shih 諮商心理師 記憶的組成要素 在跟大家談「創傷記憶」前,先跟大家聊聊「記憶」的組成要素。 我們每天會經歷許多的事件,每個事件中,都有我們經歷過程中的許多畫面、身體的感覺、情緒、我們對該事件的認知(可能是對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是對自己當下的處境的看法),這些就組合成一個事件的記憶。 「創傷記憶」怎麼來? 其實,會形成「創傷記憶」,乃是來自我們內建的自我保護機制。 在我們遇到危機事件(情緒受到衝擊的事件)時,我們的大腦及身體為了保護我們不要再遭受到類似事件的傷害,就會啟動一連串的身心反應,並且快速地決定要戰或逃或凍結,好繼續生存下去。而這個快速的決策,就只能記住模糊且概略的刺激訊息,好讓我們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境時,可以更快速地反應! 我們遇到的危機事件若解除警報,我們的大腦及身心就會回復到平穩的狀態;反之,若我們的大腦沒有接收到危機已經解除的訊號,那麼,我們的大腦及身心就會一直處於警戒狀態。並且,每次的危機事件發生,都會形成一次的事件記憶,而相似的事件記憶,就會一直疊加上去,形成像蜘蛛網一般的記憶網絡。這就是「創傷記憶」。 「創傷記憶」對我們的影響 筆者前面有提過,為了保護我們不要再遭遇到類似情境的傷害,大腦會記住模糊且概略的刺激訊息,好幫助我們可以更快速地辨識出危險情境,然後更快速地進行生存反應:戰/逃/凍結。 但是就因為記住的刺激是模糊且概略的,所以,往往容易形成「草木皆兵」或「風聲鶴唳」的誤判情形,而作出不切合此時此刻的回應,就容易造成我們現在的關係困境、或職涯困境、或身心症狀、或學習困境......等等。 「適應性記憶」與「創傷記憶」的不同之處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好奇,那麼,「創傷記憶」和「非創傷記憶(筆者稱「適應性記憶」,下同)」有什麼不一樣? 「適應性記憶」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只會記得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但對於事件的細節是不記得的(例如:如何學會九九乘法);但「創傷記憶」不同,當我們回想起該事件時,那些過程及細節仍舊「歷歷在目」,那事件事發經過的情緒感受、身體反應就像「親臨現場」一樣!有些人甚至會不斷作重覆類似該事件的夢魘。 看到這裡,您是否對於「創傷記憶」有了較清晰的概念?還是引發了您更多的好奇? 如果有什麼想要更進一步了解的,都歡迎您來跟筆者聊聊喔~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