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結果

找到 440 項與「」相關之結果

  • 許玲皪 Linz 實習心理師/看見心理

    #人際議題 #自我探索 #原生家庭 #多元性別 #台語諮詢 【現任】 看見心理諮商所 實習諮商心理師 【專業資格】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碩士 (在學中) 臺北醫學大學 初階健康管理師認證 臺北醫學大學 特定寵物健康管理照護師認證 【治療專長】 親密關係議題(情感議題/伴侶關係) 人際關係議題(人際溝通/互動困擾) 原生家庭 自我探索 LGBT多元性別族群 台語諮商 【認識治療師】 生長在大家族中,讓我在家族跟家庭之間的關係很緊密,我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也包含了與寵物之間的關係,因為不管是人或是寵物,對我來說都是家人跟夥伴的概念。 而身處在人與人緊密連結的環境中,如何在與人之間的生活保有自我,不讓自己淹沒在他人說裡面,這也是我在走進諮商室裡開始學著正視自己後,看懂的團體之間的動力,不讓自己迷失自己的位置跟角色 因為成長環境讓我很重視人際關係,但有時候過多的重視關係容易讓人們迷失了自我、失去方向… 而要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重視關係卻又可以把彼此的界線跟關係動力看懂,還有劃清楚彼此之間的位置,這是我想要關注的焦點。 【給來談者的一段話】 現代人好多都忙於工作、生活、忙於人際圈、忙著向外求的部分,缺乏了照顧自己的行程,甚至好多人已經被生活節奏壓迫到已經忘記照顧自己了,正視自己需要一些空間,我在這裡邀請你把自己排入自己的行程裡,讓我們可以正視它不要再忽略自己了。 如果你覺得生活有點混亂、很多的情緒無處可說,諮商室會是一個很好訴說的空間,為自己保留一點屬於自己的行程,不要被生活中的其他事淹沒,我們可以在這裡創造屬於自己的小世界,沒有外界的紛紛擾擾、沒有工作跟生活的緊湊、沒有好多的他人說。 我知道要跟陌生人去表達內心的世界,或是要跟陌生人敞開自己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想說,如果願意的話,如果願意為自己鼓足一點勇氣,當然我們可能會因為一些未知的恐懼讓我們裹足不前,所以在踏出下一步之前都讓人好猶豫跟躊躇,但如果想試試看,如果想對自己有一些突破,我想說我會在這裡,盡可能的陪伴你去照顧你的那份勇氣,陪伴你去好好的整理、正視照顧自己,來讓那些困擾著現在的過往、當下跟未來,試著用不同以往新的視角、心的視野來去賦予每一段經驗新的意義跟創造新的體會。

  • 從「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熱」看家庭秘密/看見心理 解景然心理師

    解景然 Sky Shieh 諮商心理師 近期熱映的「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熱」,看完之後除了熱血沸騰的劇情和絢麗的特效外,更令我注意的是初代黃蜂女珍妮的「秘密」,以及主角-凱西(蟻人之女)和黃蜂女荷普,在面對家人突然消失後,因為渴求與消失的家人重新連結,所做的一切努力,更因為這些努力而展開的冒險之旅(為防爆雷,敬請謹慎閱讀)。 蟻人一家在大事件後,生活逐漸走上平穩的軌道,而在生活中荷普相當關心珍妮在量子世界時的遭遇,但珍妮沒有正面回應過,直到跟凱西分享自己在蟻人消失後不斷地想方設法地想找回爸爸所發明的儀器,珍妮激動的喊話,但也為時已晚。 別讓祕密變成家中的阻礙 每個人都會有秘密,有些秘密可能是自己不堪的過去,或曾經後悔的決定,有些可能是豐功偉業,但當我們選擇先隱藏起來,背後都一定自己的道理。在片中珍妮似乎覺得「反正事情都過去了,不要造成家人的困擾,就埋藏心中」,但往往當我們越想藏住的秘密,它的情緒衝擊可能就越大。情緒衝擊越大對家庭成員造成的意外也就越大,片中珍妮為對當時的情況相當懊悔,因此決定不再提起,想不到卻陰錯陽差讓一家人再次面臨險境。我常常在和家庭成員諮商時發現,有些人會辛苦的背著某個秘密,他猜想著別人知道後會有個災難想像,為此付出許多代價。 家庭投射歷程中的家庭秘密 在Bowen理論中家庭會將其信念、規則、迷思及秘密透過情緒互動的模式傳承下去,且關係中焦慮越高時,越會用僵化的態度來面對與處理它,除了文章中,珍妮對於過去消失的狀態不願提起,使荷普與其家人有更多的焦慮與猜想外,我在治療中常見的例子就是,許多人在面對父母衝突後沒有辦法了解到父母是如何和好的,甚至帶著某種想像認同了父或母的其中一方,並且與對方對立,導致原本可能父母間的衝突結束後,轉為親子間的衝突。 用愛化開秘密的結 在片中主角們透過冒險患難來重新修復關係,並且變的更緊密。但在生活中的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假設荷普和珍妮這對母女來到我的諮商室 首先協助荷普慢下來,述說母親對他的重要性,以及分享這20多年來對母親的想念,以及過去已經被父親藏在[母親去哪裡]的秘密20多年的心理衝擊。 接著,我相信當荷普的追問慢下來之後,珍妮會感到安全與尊重,更在聽到女兒柔軟的訴說自己的脆弱,珍妮更能理解到女兒對他的愛與呵護。在開放的狀態下重新連結母女的關係。 打開祕密的時刻,珍妮會訴說著他的故事與心情,自責、羞愧、害怕以及無法原諒自己,荷普聽到母親的脆弱而非過去被父親隱瞞的傷害,心中的結漸漸的化開,並且安慰與支持起母親,陪伴母親度過心情的風暴。 每個人的故事發展可能不同,但我相信,透過好好地對話與理解,都可以化解彼此心中的秘密與糾結的情感。若您也面臨和黃蜂女母女一樣的家庭秘密,歡迎您可以嘗試與開啟對話,當您需要專業協助時,心理師絕對樂意成為您的夥伴,一起面對家庭秘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笑容面具下的憂愁-淺談微笑型憂鬱症/看見心理 周庭筠心理師

    周庭筠 Ting-Yun Chou 臨床心理師 「心理師,我下了班就再也笑不出來」 「來諮商前我沒辦法控制地在公司廁所大哭了一場」 「有時候就想睡一睡不要醒來…」 K先生是台北百貨公司樓層的主管,低著頭和我分享最近的工作狀況;對自己工作表現十分看重與要求的他,最近一個月開始對於長時間需要掛著笑容感到痛苦,尤其是面對客戶、上司、下屬時必須要展現出溫暖開朗的這點,更是讓K先生開始質疑自己無法勝任工作、是否該離職。在心理師的詢問下,K先生承認近一個月會莫名想大哭、過去喜歡的跑步、游泳等運動都不想做、睡眠狀態與食慾改變、覺得自己相當失敗,身邊親友們沒人發現他的情緒變化,仍然認為K先生工作狀態良好。 微笑型憂鬱症的症狀表現 K先生的情況是很典型的「微笑型憂鬱症」,相較於憂鬱症讓人聯想到的鬱鬱寡歡、無精打采、自卑等狀況,微笑型憂鬱症展現出來的則是「人前微笑,人後落淚」。在許多社交情境中,微笑型憂鬱症可能會呈現有活力、開朗與樂觀的樣貌,且是具有高度自理生活能力的人,但在獨處時就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如:持續地悲傷、對曾經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食慾或睡眠改變、體重變化、缺乏自尊、自我價值/自我評價低、甚至有自傷/自殺的想法或行為。這些外在與內在的反差,更是讓身邊的人或罹患該類型憂鬱症的本人難以察覺。 究竟什麼原因會產生微笑型憂鬱症呢?可以分成以下幾種原因: 1.社會文化脈絡: 文化中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或傳統價值觀,如男性該堅強、不該有情緒、女生應該性格溫順等,又或者是成長過程中對於情緒辨識、感受、表達方式被忽視或壓抑,都可能會讓我們學習到「自己在情緒低落時,仍須假裝成為很好的樣貌」。 2.自我期待過高: 對於自我表現和成就有較高的期望或過度在乎,可能與工作、尊嚴、責任等…因素有關。 3.社交媒體: 社交情境或社群媒體中需呈現出「快樂、美好」等形象,可能與現實生活有落差而出現適應困難。 4.生活中重大壓力: 生活中出現慢性或急性壓力,如:工作負荷過大、人際關係變化(離婚、生子、親友過世)、罹病等。 微笑型憂鬱症可以被治癒 微笑型憂鬱症因為症狀表現的型態,使得它更難以被旁人察覺、本人也較難即時尋求協助,可能在一段時間壓抑後突然爆發,轉變成實際可見的自傷或自殺行為;這跟憂鬱症一樣是可以被治療的,由於憂鬱症的成因,一部分由大腦以及其他許多複雜的因素(如: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掌管情緒調節的前扣帶迴、負向情緒的杏仁核、主掌記憶的海馬迴出現過度活躍等)所構成,這些大腦的狀態,會使得罹患微笑型憂鬱症的人同樣難以跳脫負向情緒、不斷反芻負向記憶等症狀,因此一昧的鼓勵正向思考、放寬心是無法解決憂鬱情緒,甚至會讓罹患憂鬱症的人感到壓力。常見的治療方法可分藥物與非藥物: 1.藥物治療:可前往精神科或身心科尋求協助及進行治療,服藥時切記遵照醫囑,勿自行調藥,若有不舒適的副作用時記得要回診與醫師討論和調藥。 2.非藥物治療 (1)儀器: 如:rTMS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術,能透過快速改變磁場引發電流進而刺激大腦皮質或神經,可找專業治療所討論該儀器治療之細節。 (2)心理治療: 可搭配藥物,定期與心理師談話,透過晤談過程中學習情緒因應技巧與梳理壓力事件所帶來的心理困擾。 (3)調整生活模式: 充足的睡眠、培養運動習慣、健康飲食與避免過度依賴物質(如:菸、酒…等)。 及時覺察、勇於發出求救訊號 無論使用哪種治療方式,重要的是能及時察覺自己或親友是否正處於微笑型憂鬱症,若是發現自己或親友近期正經歷重大壓力事件、較難專注或投入日常生活、對於本來感興趣的事物熱情不再、減少社交、開始出現負向思考或自我評價等行為,建議可溫柔地告知自己或親友,刻意隱藏憂鬱情緒可能使症狀變得更加嚴重,及早求助或接受專業醫師、心理師治療將可以改善情緒,重回真正的快樂。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簡綾萱 Luffy 實習諮商心理師/看見心理

    #情緒壓力 #感情困擾 #原生家庭 #多元性別 #自我探索 先謝謝你/妳點進了這裡,讓我們有機會彼此『看見』 我們或許都一樣,背負了來自社會、家人、工作、同儕 好多的眼光、期待和壓力,無止盡地追求一個更好的自己 但這過程真是讓人疲憊與無助,甚至時常陷入自我懷疑 長久下來,我們好像離自己越來越遠了 #在諮商室裡,陪伴你一同去看見「足夠好的自己」 我會用真誠的治療關係,去傾聽你、聽懂你、了解你 因為我相信,願意鼓起勇氣找尋資源並預約的你 已經足夠努力與勇敢了,所以我想邀請你 一同踏上這趟自我探索與覺察的旅程 並允許在這片刻回到自己身上,進而得到療癒,讓生命得到滋養 相信這一切的改變和體驗,會帶回你的生活中慢慢發酵 【心理治療專長】 自我探索:自我接納、價值感、自卑感、歸屬感、意義感 情緒調適與壓力管理:焦慮、憂鬱、壓力 家庭關係議題:原生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 人際關係議題:溝通模式、社交焦慮、比較心態 親密關係議題:伴侶相處、溝通與衝突、LGBT 生涯探索與發展:考前焦慮、生涯選擇、生涯迷惘 【專業資歷】 看見心理諮商所 實習諮商心理師 IG: 心綾歸宿 簡綾萱實習諮商心理師🫀 【專業資格】 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在學) 東吳大學 心理學系學士 台北義務張老師第一階段-第三階段訓練 【心理治療專長】 心理劇會談技術與應用——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促進感受被重新經驗 完形諮商理論與應用——提升個人的主體性,接納、整合自我 哈科米身心整合取向——回到內在照顧身心感受,提升覺察、產生療癒 客體關係理論與依附理論——識別在關係中的角色,調整人與人間舒適的界線 【關於簡綾萱實習諮商心理師】 #因懂得墜落時的困頓跟不安,才更懂得被承接時的幸福 從前的我,是一個在關係中容易感到焦慮緊張的人 同時渴望著被接納、被需要,也同時擔心所有人的眼光 好怕自己出任何差錯而被嫌棄、被討厭、被拋下 大學時期,我誤打誤撞進入心理系,起初是對心理學的興趣 但慢慢的,我愛上「諮商」這個領域,並喜歡上諮商心理師的工作 接觸心理學和諮商,讓我從關係中長出自己的主體性,並接納自己的限制和不完美 對我來說「諮商關係」不同於醫生對病人還是老師對學生的上對下關係 而更像是同行冒險的旅人,我們或許都還不清楚前方的路 但我會為你提一盞燈、為你打包行囊,一起找尋人生未發現的寶藏 也或許我們都還身在一片汪洋中,那我就陪著你一起拓荒 就像我最喜歡的動漫海賊王一樣,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有什麼冒險等著我們 但過程當中,夥伴都可以成為彼此強大的後盾跟助力,我也期待有這機會 無論是面對什麼樣的世界,都帶著好奇心和你一同去探索 【心理治療理念】 #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 在華人的集體社會體制下,我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關係 「我家人會允許我決定這麼做嗎?」、「我另一半會不會這樣就不愛我了?」 「我老闆會接受我這樣回答他嗎?」、「我朋友看到這篇限時會不開心嗎?」 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我們好難不想『別人』會怎麼想、會不會破壞『關係』 無論是面對家人、伴侶、朋友、同事、上司,那『你』呢?在關係中舒服嗎? 我相信,把關係看清楚、感受被覺察,改變就已正在發生了 #專注傾聽身體的聲音,他會傳達許多訊息給你 #身心是一體,心不舒服,身體都知道 在會談當中,除了專注的聽懂你、陪伴你 我也會留意,身體正在傳達給你的訊息 可能是某條鬆不下的肌肉、可能是無法停止顫抖的雙手、 可能是默默流下的淚水、可能是難以上揚的嘴角、 這些微小的訊息,他們都有著重要的象徵 邀請你在諮商室裡,全心全意感受身體的語言 謝謝你看到這裡,期待能夠在諮商室中與你相見

  • 向牛郎與織女學習-重燃激情愛火的秘訣/看見心理 解景然心理師

    解景然 Sky Shieh 諮商心理師 七夕,是專屬於東方的情人節,這一天是情人會特意將時間留給另一半的日子,但記得自己在年輕的時候我一直不懂,為什麼我們要在牛郎與織女一年一會的日子慶祝情人節,他們辛辛苦苦地盼到了七夕這天,接著就要過上難熬的364天,這樣會不會我們在慶祝之後就會和當時的伴侶也要分開364天,年輕的自己想到這邊就會想抗拒一下,不想在那天過節,很害怕和伴侶會像牛郎與織女一樣分開。 但另一方面我也相當好奇,這一對談了幾千年戀愛的牛郎與織女,他們是如何辦到每年相見時的愛情故事可以讓人遠遠流傳的呢?細細研究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們的愛情故事藏有大智慧。我這邊整理出三大重點與大家分享。 一、 過度緊密的生活可能會扼殺激情的愛火 牛郎與織女的一年一會就是老人家說「小別勝新婚」的最佳代表,老人家的智慧也在婚姻治療博士David Schnarch的治療經驗中得到了驗證。 我們常以為只要長期、穩定的生活在一起,就可以穩定的維持好關係,但在長期穩定的伴侶關係中,我們常因生活都黏在一起(過度融合),不論是最醜的姿勢或是虛弱的樣子都會一覽無遺的呈現出來,這些生活的日常,有時真的會有些OS會跑出來「天啊!這是哪來的大叔大嬸啊!?怎麼跟之前都不一樣了」,這些生活中會冒出來的小劇場,有時候就是扼殺關係中的激情愛火的主因。David Schnarch博士也曾表示「激情會因重複的日常而麻木,太過親密會扼殺關係中的激情愛火。」 二、 持續的自我提升、發展興趣、保持人際互動,增加愛火吸引力 我觀察很多夫妻,一但有了成了家、做了父母後的生活重心就變成「工作、家庭、孩子」,以犧牲自己的需求,好滿足家庭與成就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漸漸地失去自己、沒有了自己,我們常會忘記單身的我們是怎麼嚮往人生的,當時的那個充滿魅力與活力的自己,這樣的自己也就是當時吸引伴侶的狀態。 David Schnarch博士提醒我們「持續的自我成長、維持興趣、和朋友互動,可以為關係帶回新鮮感」,也就是說我們成家之後,還是可以透過自我的成長與提昇來讓另一半保持對我們的仰慕與愛意,維持對關係的好奇與熱情。 三、 約定好約會的日期,用儀式感創造對彼此的期待,讓熱情延續 最後,也是我認為關係中最重要的,約會(創造一對一的情境)。 當水電、貸款費用、柴米油鹽和孩子填滿我們的生活時,我們常會覺得我們在關係就像是「功能性的工具人」一樣,沒有情感、溫度,久了對關係好像就失去了慾望。 然而,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對牛郎和織女來說,是個多重要的日子呀,他們在故事中盛裝打扮、準備自己、也準備給對方的禮物和話題,他們彼此只想在見面時,好好的了解這一年來彼此都經歷了哪些事情、認識了哪些人、有哪些新的目標與想法…等,為了專注的把這次約會把握住,彷彿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 這樣的安排可以為我們的關係獲得重新的連結。 今年的您過節了嗎?約會了嗎? 不論您是老夫妻了,還是熱戀的伴侶,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持續的用心經營關係,就可以一同創造無限的可能,這次用民間故事結合婚姻治療的概念,來分享我自己在工作與關係中的學習,祝福看完這篇的您能夠成就自己~幸福關係~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周庭筠 Ting-Yun Chou 臨床心理師/看見心理

    #情緒壓力 #家庭關係與原生家庭 #親密關係 #身心整合 #職涯發展 【心理師證照】 臨床心理師證書字號/心理字第001710號 【專業資歷】 看見心理諮商所 臨床心理師 台北家防中心 精神衛教服務 臨床心理師 【專業經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心理健康中心 社區預防組 臨床心理師/臨床督導與教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研究助理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實習臨床心理師 【相關經歷】 法官學院合作心理師 康健雜誌合作心理師 心衛中心合作心理師 社區與校園合作心理健康講座,合作單位:台灣高等法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服務社區據點、聖保祿醫院、海洋大學、玄奘大學、欣欣天然氣等 【相關學歷】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組(論文主題:臨床憂鬱情緒病人之工作記憶、思考抑制、反芻與憂鬱症狀之關係) 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 【專業資格】 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執照(心理字第001710號) 臨床心理師兩年期訓練(PGY)完訓:老年、成人、兒童、憂鬱自殺、癌症心理腫瘤和社區課程 馬偕紀念醫院自殺個案管理學門課程完訓 癌症心理照顧基礎與進階課程完訓 荷光成人性諮商S101性自我探索整合訓練課程完訓 長照Level I-III完訓 甲類安寧療護與乙類居家安寧完訓 ACP預立醫療照顧諮商人員訓練課程 師資 【心理治療專長】 自我議題: 深度自我探索與成長 生涯議題: 生涯發展 職涯發展與規劃 職場壓力調適 人際關係議題: 原生家庭關係 親密及伴侶關係 親子關係 職場人際 情緒議題: 失眠 憂鬱症 焦慮症(如恐慌症、恐懼症、適應困難、社交焦慮等) 情緒困擾與壓力調適 自律神經失調 身心症 精神疾病諮詢與生活適應 心理腫瘤服務-癌症疾病相關心理調適 正念認知治療法(MBCT) 【心理治療理念】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大大小小的困難事件,每個事件來臨時我們會評估自身與外在的資源是否能因應,當我們內外在資源與事件需求有差距時就會產生壓力。 壓力會帶來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的改變,這些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日常。 但是,這些日常在某些時候會讓我們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並且影響到我們工作表現和人際互動。 而心理治療,就是一個可以在我們面對壓力影響到生活時可以使用的方法之一,無論你是處在何種情緒狀態、重大壓力中,又或者是面對自我、原生家庭、人際互動、親密關係或未來生涯發展感到卡住、迷惘。 心理治療就像一場心理師與你共同的旅程,全程我會用真誠開放的接納、專業的心理背景陪伴你“與困難共處”,透過與你討論你當前在意的困擾與設定目標,逐步與你在困擾與壓力中去梳理自身想法、情緒與身體感受,隨著旅程的進行你可以更與真實自我靠近,最後你會長出自己的力量來面對生活所帶來的各式困難,活出你最真實、自在的樣貌。 【心理專業文章】 笑容面具下的憂愁-淺談微笑型憂鬱症

  • 馴服噴火龍/看見心理 朱芯儀心理師

    朱芯儀 Chu Jui-Yi 諮商心理師 茶餘飯後,聊東聊西聊八卦,聊著聊著卻聊到了前幾天的我們之間。 當我用一場鬧劇的角度,笑看夫妻每次都因芝麻小事發生激烈口角,先生卻正經八百的說,我的那句話,久久在他心頭盈繞不去。 當一言不合,覺得說人話已經無用。照例,我從一隻乖順靈巧又理性的小綿羊,逐漸變成了張著血盆大口的噴火龍;也照例,他的成熟修養已然壓不住脾氣,從短兵相接的火拼戰場中,拎起隨身小包準備撤退。 即將要打開門的一剎那,站在原地的我,哭著對著他的背影大喊:「如果你出去…」然而接下來,他並沒有聽到連續劇照例都會「就不要再給我回來」之類的台詞,我繼續泣不成聲的說:「千萬要小心安全啊!」 後來,我只覺得奇蹟似的,我們又逐漸變回正常人,但那天的閒聊,才知道,就是這句話,讓先生意識到我是關心他的,在盛怒下仍不減掛念,他的理智被喚醒,願意走進我看似莫名其妙的委屈,理解不可理喻的生氣。 情緒的力量是理智的七倍大,當情緒上來的時候,諒解理智的力不從心。當覺得受到傷害,我們還有辦法關心對方嗎? 當氣到不行,還能有空間去體會他的處境嗎? 當覺得被誤解,還有餘力去考量他的感受嗎? 修練情緒智商(EQ)避免理智斷線,不是只為了化解衝突,或是讓別人喜歡靠近,更是擁有自己才是真正主人的自控感,不是情緒驅使下的奴隸,說出後悔莫及的氣話,做出砍了別人更傷了自己的事。 我深深相信,如果能與情緒好好相處,就能掌握想要的人生,也就能預見美好的幸福,我願意竭盡所能的努力修練,在情緒上來之時仍能保有自我,你也願意這樣做嗎?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別因為受傷而成為尖銳的人/ 看見心理 林嘉琳心理師

    林嘉琳 Stephanie 諮商心理師 「吵架的時侯他說了很過分的話,感覺我在他眼裡一文不值」 「我其實不記得吵了什麼,只記得我哭了好久好久,很委屈很難堪...」 吵架傷感情是真的 吵久了讓感情變調了到底是為什麼 當意見僵持不下的時候 雙方的注意力都放在各自的見解 這時哪管得到對方的心情 再加上一旦感受到自尊被威脅時 自我防衛機轉瞬間啟動 在我們來不及反應和思考前 那些如利刃般的話已奪口而出 下意識的當然往對方的痛處踩 以便確保自己在衝突中的戰鬥力 有的人在衝突當下選擇逃離 有的人喜歡速戰速決試圖說服對方自己是對的 但強勢的說服往往導致攻擊和防禦程度上升 再者相較於討論內容 人比較容易記住討論過程和互動時的感覺 所以草率魯莽的吵架 通常容易對安全感與人際連結帶來損害 #一起練習 #溫柔待人待己 尊重和包容是因為願意,不是義務、不是必須 穿越吵架過程那些張牙舞爪的姿態 理解負面背後的原因 持續練習溫柔 別因為受傷而成為尖銳的人 備註:以上內容為自編撰寫或經過匿名化處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別總在他人的世界裡忙碌,錯過了自己/ 看見心理 林嘉琳心理師

    林嘉琳 Stephanie 諮商心理師 「想念xx系,但爸媽說沒有出路…」 「家人覺得鐵飯碗比較有保障…」 「大家覺得我該結婚了...」 「……..」 第一次見面 W看起來無精打采、對生活提不起勁 疲倦的看著我說「不知道要介紹自己的甚麼」 成長過程父母選定升學方向 畢業後依循家人建議捧著鐵飯碗過活 這樣按照劇本的生活原本還算順遂 直到身邊的人認為到適婚年齡該結婚了 三不五時關切交友進度終究讓W的情緒炸鍋了 他說「我感覺不到快樂,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生活只剩下無窮無盡的任務……好累」 W覺得自己得接受家人朋友為自己好的想法 為了獲得認可,處處討他人歡心壓抑自己 長時間活在他人期待裡、為他人的期待操刀 忽略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終究因為失去人生掌控權而感到無力 你/妳也這樣掙扎的活著嗎? #練習看見為他人而活的狀態 小時候懵懵懂懂的,我們從照顧者的話語裏、表情中琢磨自己的樣子,照顧者的笑意味著我們表現不錯,生氣則表示沒有達標。尋求外在認可是人之常情,但這若是自我價值唯一來源,則可能讓我們處於患得患失的狀態裡。 #練習分辨自己和他人 我們都渴望愛與接納,然而有些生命經歷讓我們以為勉強和壓抑自己才能獲得愛與接納。練習分辨自己和他人,不把他人的情緒往自己身上背,有意識的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練習把生活焦點回到自己的需求。因為一昧在意自己能否引起他人的共鳴,這將讓身心變得疲憊不堪。 人生只能活一次 別總在他人的世界裡忙碌 錯過了自己 備註:以上內容為自編撰寫或經過匿名化處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關於節哀這件事/ 看見心理 林嘉琳心理師

    林嘉琳 Stephanie 諮商心理師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世界 情緒好像很容易被視為阻礙前進的問題、包袱 我們很努力的控制情緒、節制慾望、約束行為 甚至在面對生命中那些難以承受的傷痛、失落 節哀順變很自然的奪口而出成為那句安慰人的話 別忘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面對失落哀傷所出現的反應 需要的時間、需要的方式都不一樣 感受和經驗是無法比較,也不需要比較的 越快放下、越快走出來的人不一定比較堅強 情緒較明顯、需要多一點時間消化的人也不代表越脆弱 有些人擔心接觸情緒會讓自己陷在低潮裡走不出來 又有一些人看到其他人已經放下、走出低潮 對於自己還處在難過低迷的狀態感到焦慮困惑 甚至覺得自己不如他人 希望把情緒處理掉,儘快恢復原本的樣子 但事實是 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 出現傷痛、失落的狀態是很自然的反應 那都是我們曾經愛過、在乎過才會出現的感受 唯有停止壓抑痛苦 允許自己去感覺、去哀傷、去哭泣、去想念 當我們能夠涵融這些狀態 在心境上能騰出個空間接納自己 生活才能繼續下去啊 備註:以上內容為自編撰寫或經過匿名化處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Joyce Su -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Intern/SeeingCounseling Center

    #mood-regulation #self-exploration #relational-trauma #attachment-wounds #lifetransitions #mind-body-integration #multicultural #bilingual-counseling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 #112623 (California, USA) I am here for you. As we walk through life, we often carry a load of complex feelings and unresolved baggage on our shoulders. Sometimes, the weight of it all can be unbearable. This makes life harder than it has to be, especially when we are already trying to do our best with what we find in ourselves. As a therapist, I believe that a relationship with an attentive, caring, and nonjudgmental person can provide security and strength to explore our inner processes that sometimes seem stuck and unclear. Therapy will be a safe place for you to practice shedding light on the parts that you'd like more understanding, healing, growth, and change. I create a holding space for you to release, express, and, simply, just be. A place where you can freely explore your presenting concerns, thoughts, feelings, values, and life history to gain insights that help free yourself from limiting patterns and allow your true self to emerge. I strive to create a safe place where you can talk about what’s most important to you. By listening deeply, I am dedicated to understanding where you stand, in all y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rough mirroring and reflecting, I am committed to helping you identify and move toward the future you desire. Walking you to safety. Wanting to feel safe and connected is a basic human need. When we don’t feel seen and heard, we don’t feel safe, and that makes it hard to live the life we secretly long for in our heart of hearts. This is where the experience of a holding and compassionat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can help. I aim to foster a nurturing connection that allows the unfolding of your truest self. It would be my honor to walk alongside you and see you through your journey within. 【Specialties】 Mood Regulation: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Panic Attacks, Anger, Helplessness, Loneliness, Frustration, Apathy, Exhaustion Self Exploration: Identity and Self-Perception, Major Life Transitions, Grief, Stages of Life, Existential Crisis, Life Purpose Everything Relational: Intimac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Relational Trauma, Early Attachment Wounds, Complex PTSD, Couples and Family Therapy, Infidelity, Communication Skills, Conscious Parenting Nervous System Regulation: Healing automatic stress response (fight/flight/freeze/fawn) through somatic practices Multicultural Concerns: Cultural Identity and Immigration Experience, Cultural Shock and Adaption, Systematic Oppression and Structural Trauma, In-Betweenness 【An In-Depth Look Into My Specialties】 Relational Trauma & Attachment Wounds Trauma doesn't always have to be big, horrible events or abuse; trauma also happens when emotional and attachment needs aren't getting met, when the bond between infant and caregiver gets disrupted and becomes unsafe. These early relational experiences impact our styles to form relationships and shape our expectations and responses to intimacy. By understanding your attachment wounds and attending to your safety needs, we can help you develop sustaining and meaningful connections with yourself and those around you. Life Transitions Whether it is life transitions that seem like a natural course of lifespan development or an unwarranted curveball that feels out of your control, changes in our external environment may feel like "earthquakes" in our internal landscape. One of my passions is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going through life transitions and helping them cope with the big feelings that come with those changes. It can be helpful to have a supporting companion during these trying times. Culturally Sensitive It is my responsibility to be culturally sensitive and responsive. I strive to honor the full range of who you are by learning about your sociocultural histo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Although I specialize and am familiar with the themes and shared experiences among Asian American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immigrant population, I recognize that each person has unique weavings of intersectionality and aim to understand your cultural experience from your point of view. 【Therapeutic Orientation】 My approach is relational-based and psychodynamic. As we work together, we will establish a uniqu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that is like no other. The relationship serves as a safe base to foster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We will explore all the intricacies and complexities of your personal journey. We will explore how your early life experiences may have impacted the way you see yourself and the world around you. Together, we will walk through your inner landscape at a pace that feels safe for you. Through this co-constructed journey, you may learn to navigate relationships with yourself and the world with acceptance, awareness, insights, and lov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Medens Health, Beverly Hills | Psychotherapist (USA) Insight Psychotherapy Group, Beverly Hills | Psychotherapist (USA) Airport Marina Counseling Service, Los Angeles | Psychotherapist (USA) Westchester Enriched Sciences Magnets, Los Angeles | Psychotherapist (USA) The People Concern, Santa Monica | Intern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 (USA) 【Education】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Extensive Foundation Program (USA) Pepperdine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Master of Arts in Clinical Psychology with an Emphasis in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USA)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Bachelor of Arts in Psychology, Minor in Occupational Science (USA)

  • 蘇卓君 Joyce Su 實習諮商心理師/看見心理

    #情緒困擾 #自我探索 #親密關係 #依附創傷 #生活轉變 #身心整合 #多元文化 #英語諮詢 #美國加州婚姻家庭諮商心理師執照 AMFT 112623 I am here for you. 我在這裡陪伴你。 當我們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時常肩負著一堆複雜的情感及未解的包袱。有時,這一切的 重擔令人難以承受。這使生活變得比我們所希望的更加艱難,尤其是當我們已經竭盡所能地 在努力,以我們現有的資源和過去所習得的種種方式試圖披荊斬棘、突破重圍。如果你正在 黑暗中感到徬徨、對於自己的形狀感到模糊、亦或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挫折感到無力,我想先 跟你說,辛苦了,也謝謝你為自己勇敢的跨出來,試圖瞭解心理諮商、療癒等相關資訊。在 這裡出現的你很了不起,而我也很想回應你的勇氣,陪伴你看見那些需要被看見的你。 身為一位心理師,我相信,與一個細心、溫暖且不帶批判的專業人士建立諮商關係可以提供 一個人安全感和力量。尤其是當我們在探索內在的過程中感到停滯不前或前途未卜,感到困 惑恐懼之時,心理諮商也許能為你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你有機會舉起手中的燈,照亮那 些你希望更加深入了解、療癒、成長和改變的自我部分。 我致力於創造一個涵容性的諮商空間,讓你在這裡能安心的釋放、表達、呈現自己。這是一 個你可以自由探索你目前的煩惱、想法、情緒、價值觀和生命歷史的地方。透過對談及我們 合力的看見,你也許會有些新的洞見和感受,幫助你意識及解開那些限制你成為自己的枷鎖,讓真實的自我浮現。我致力於創造一個安全的關係場域,讓你能在此談論那些對當下的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透過深入聆聽,我致力於理解你的所有思想和感受。透過鏡映和核實,我致力於陪伴你辨識並邁向你所渴望的未來。 Walking you to safety. 陪伴你走向安全。 渴望感到安全和連結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當我們感覺自己不被看見和聽見時,我們便無法感 到安全,這使我們難以過上我們在內心深處真正渴望著的生活。這時,一個穩定且真誠的治 療關係經驗便可以提供支持。我致力於培養充滿安心和滋養的連結,讓你真實的自我可以順 勢延展開來。能夠陪伴並見證你內在旅程的每一步,將是我的榮幸。期待看見你,也期待和 你一起看見所有部份的你。 【心理治療專長】 情緒困擾與調適:憂鬱、焦慮、壓力、恐慌、憤怒、無助、孤獨、挫敗、麻木 深度自我探索:身份認同、生活轉變、哀思失落、人生各階段調適、生命意義、存在本質 各式關係議題:親密關係、人我關係、關係創傷、早期依附傷痕、伴侶及家庭諮商、親子關 係及親職教養、人際互動與溝通 身心整合:創傷後壓力反應(戰/逃/僵化/討好)的神經系統療癒與調節 多元文化:移民經驗、返台後的文化衝擊與適應、結構性創傷(社會體制和文化框架對個人 及群體的創傷性影響)、英語諮商 更深入的瞭解我的治療專長 關係創傷與依附傷痕 創傷並不總是指大規模、可怕的事件或虐待;當情感和依附需求得不到滿足,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連結被破壞並變得不安全時,也會形成創傷。這些早期的關係經驗影響著我們日後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並塑造了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期望和反應。透過理解你的 依附傷痕並關注你的安全需求,我們可以幫助你與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建立持久且有意義的連結。 生活轉變 無論是看似自然的人生四季更迭,還是感覺不受控制的突發變故,外部環境的變化時常在我們內在地形造成像是「地震」的天翻地覆。我熱衷於與正在經歷生活轉變的個案合作,幫助他們應對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巨大情緒。在這些艱難的時期有一位陪伴者支持也許會很有幫助。 文化敏感性 作為一位心理師,我有責任對個案的文化背景保持敏感和回應的積極性。我致力於了解你的社會文化環境、歷史和文化身份,並尊重你的所有面向—小至個人、大至社會、文化、體制框架中你全然的樣貌。雖然我專攻並熟悉亞裔美國人、國際學生和移民族群之間的主題和共同經歷,但我深刻認知每個個體獨特的身份交織性,並致力從專屬於你的各種面向及角度理解你身而為人的種種經歷。 【心理治療理念】 透過心理動力、關係取向、身心整合等治療理念,以真誠的連結和談話為基礎,建立安全的 諮商關係,讓個案的內在活動得以在這關係場域中被看見、承接,使得療癒和成長能自然地 延展,讓個案綻放出最真實、樂見的自己。在我們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將建立一個獨特 的治療關係。這個關係將作為一個安全的根基,促進轉化的過程。我們將探索你個人旅程所 有微妙和複雜之處,以及你早期的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你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方式。我們將 用對你來說感到放心的節奏和速度一起探訪你的內在世界。透過這個共同建構的旅程,你也 許會學會以接納、覺察、明心見性和充滿愛的方式面對自己以及對你來說重要的所有關係。 【專業經歷】 美國加州⽐佛利⼭莊⼼理諮商所 Medens Health | 諮商心理師 美國加州⽐佛利⼭莊⼼理諮商所 Insight Psychotherapy Group | 諮商心理師 美國加州洛杉磯社區⼼理健康中⼼ Airport Marina Counseling Service | 諮商心理師 美國加州洛杉磯公⽴⾼中 Westchester Enriched Sciences Magnets | 諮商心理師 美國加州社會福利基⾦會 The People Concern | 實習諮商心理師 【相關學歷】 洛杉磯當代精神分析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碩⼠課程進修 佩珀代因⼤學 Pepperdine University 臨床心理學系 婚姻家庭諮商取向 碩士 南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心理學系 副修職能治療 學士

  • 廖品筑 Jessica Liao 諮商心理師/看見心理

    #人際議題 #家庭關係與原生家庭 #親密關係 #焦慮緊張 #職場議題 #青少年諮商 【心理師證照】 諮商心理師證書字號/諮心字第005397號 【寫在諮商前的話】 現在的你,可能因為某一件或是許多件「煩惱」、「困擾」或「問題」而在考慮心理諮商,我想讓你知道 這些「問題」其實無關對錯好壞,而是反映了你某些未曾被好好照顧過的期待及失望,經年累月下來,像是慢性中毒一樣,漸漸讓生活也變得不盡人意。如果你願意,在諮商中我們會一起回到源頭,感受、思考、重新理解這些經驗過的挫折與困境,幫助你找回屬於自己的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相信心理困擾來自於沒有被適當關注與表達的需求,我會用開放、有彈性的態度傾聽你的所有故事,並用理性、沉穩的風格陪伴你梳理目前遭遇的困境。在不必擔心被評價的會談裡,我們可能會討論到你的家庭背景、社交互動的模式,討論你對於權力、親密、享樂的隱晦願望,漸漸地陪你更了解並珍視自己;我也相信「限制-可能性」是一體兩面的,當我們越勇敢地討論挫折與失去,越能夠發現當下還擁有的其他選擇與方法,並找回在生活中的主導權。 這一段歷程可能不那麼容易,可能需要耐心、眼淚跟練習,但若會談裡我的陪伴與鼓勵,也能被你放在心裡收藏,相信這段過程收穫的成果,可以幫助你未來都能更好地安頓、照顧好自己。 【專業資歷】 看見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 【專業經歷】 健行科技大學 性平教育講師 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臺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臺北市立西湖國民中學 學生輔導員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 實習諮商心理師 我們心理諮商所 實習諮商心理師 【專業資格】 台灣諮商心理師專技高考及格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 【心理治療專長】 人際與親密關係議題 關係界線、獨立與親密的平衡、付出與控制感、表達及溝通技巧、人際衝突處理、人際退縮與交友困難、分合抉擇、第三者議題 家庭關係與原生家庭議題 親子關係、原生家庭壓力與影響力 深度自我探索 探索內在自我形象、自我認同與接納、自我掌控感 情緒困擾與壓力適應 焦慮不安、緊張、難以辨識或安頓自己的情緒、反芻思考 職場議題 職場適應、工作壓力因應、職場人際互動、職涯/生涯探索

  • 愛一直都在─談與毛孩子離別的失落/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陳靖妃 Ariel Chen 諮商心理師 最近看到動態回顧跳出了幾年前我飼養鸚鵡們的照片, 勾起了我對他們的思念與回憶。 他們現在已經不在我的身邊, 但我知道自己內心永遠有一個屬於他們的位子。 還記得當時每天回家最期待的就是對著他們說說話、陪他們一起玩, 從每天相處所建立的默契中, 他們就像我的親人一般。 當自己挫折、失落時,看到毛孩子仍然會很開心得出來迎接自己, 我感受到他們對我 #無條件的陪伴, 不會因為我狀態的好壞而增減他們對我的愛。 回憶起來, 彷彿他們可以懂我的心情。 他們的存在,成為穩定我心靈的力量, 也是當時生活中重要的陪伴者、傾聽者與療癒者。 有些我的來談者, 也會跟我分享他們與寵物間真摯深厚的互動歷程。 每次當他們提到自己的毛孩子時, 我感覺到他們的眼神與整個人散發出來的氛圍都是充滿愛的。 而在這樣深厚的情感基礎下, 若發生了一些變動, 如:面對毛孩子突然走(飛)失、老化、生病或是離世, 都會造成很大的悲傷與失落感。 現今台灣動保意識逐漸抬頭, 雖然有很多寵物照顧的商品或是服務、修正相關法律以維護寵物權益, 甚至也有寵物安葬的產業。 然而,飼主在面對失去寵物後的失落卻不一定能被好好照顧。 身邊的人可能會勸當事人: 「再養一隻就好」、「當初你養他就應該知道會有這麼一天」, 或是認為送人領養比死亡的悲傷衝擊還小等等, 這些既定概念可能會讓當事人感到被指責,好像自己的哀傷是不被允許的。 而過去其實已有研究指出:失去寵物的心理衝擊與失去親人的感受是不相上下的。 #悲傷沒有既定的時間表 因此,若你或身邊的人正在經歷這樣的失落, 我認為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就是 #允許自己能好好悲傷。 請給自己一個機會, 讓自己能好好地重視自己的感受。 有些人可能無法了解你正在經驗什麼, 或許對他們來說認為寵物離開沒什麼大不了。 但是 #悲傷的程度絕對不等於表面的關係, 而是取決於你對他投入的情感程度。 如果你願意的話, 也可以試著用一些方法, 幫助自己 #持續找到和寵物的連結, 如:#寫一封信或是送一幅畫給他,表達對他的思念與感謝。 或是為他佈置一個小空間、留著他熟悉的玩具、身上帶著他的照片或是紀念物等等。 除了好好陪伴自己悲傷的同時, 也別忘了好好照顧自己、盡量維持例行的生活步調。 #沒有好好陪伴的遺憾:不過度苛責自己 我相信每一位深愛自己毛孩子的朋友, 當下的自己可能是迫於無奈,已盡力做出當時最好的決定。 有時候,當下的放手反而是一種更深的愛, 因為你真心希望他過得幸福─即使可能陪在他身邊的不一定是你。 試著想像:那個愛你的毛孩子絕不會希望因著自己的離開而造成主人往後的日子充滿悲傷、痛苦與罪惡感。 或許我們可以把這份來不及給出去的愛, 分享給自己、他人或其他仍在你身邊的毛孩子。 #找信任的人說說你的心情,讓悲傷能被承接 重新整理和毛孩子的故事, 能更有機會幫助我們找到較表層悲傷故事背後所帶給我們的更深層的意義, 並從中重新獲得力量。 #再次說Hello 每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毛小孩都像我們的親人。 他們的出現, 可能是來教我們一些事, 或是來陪伴我們、帶給我們快樂, 更是透過他們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在愛的本質。 或許,毛孩子帶給我們的愛永遠都在, 只是昇華成另一個形式。 而我們帶著這份曾經的愛與陪伴, 繼續好好地生活下去。 (圖為鸚鵡爸爸、鸚鵡媽媽和鸚鵡寶寶一家人)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 @seeingcounseling

  • 這樣做心情真的能變好,只是我們都不會用/看見心理 陳家正心理師

    陳家正 Benjamin 諮商心理師 當你心情差想找朋友說說時,聽到「想開一點」這種說詞會有什麼感覺呢? 當我遇到時,很常冒出的一句念頭「如果有辦法這麼正向的去看待事情,跟你講幹麻?」 但這個情境給我一個發想是,我真有辦法鍛鍊自己用正向想法看待事件或是過去記憶被改寫嗎? 沒想到研究還真的發現記憶可被改寫! 根據美國《Communications Biology》文獻表示,雖正負向記憶均儲存在海馬迴內,但它們各自具有獨立空間,並使用著不同的通路與細胞進行交流。而他們實驗中讓老鼠們分為兩組,個別經歷吃著美味食物的正向體驗與遭受電擊的負向體驗,而當讓所有老鼠經歷一負向經驗時,經歷正面記憶組別的老鼠居然大大減少了原有的恐懼反應! 另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論文發現,從事件中透過人為激發的正向感受會永久改寫原先經歷的負面體驗,以降低負向記憶本身的情緒強度。如上台演講的經驗不佳,或許會自然地思考到「我不夠好」、「我準備不夠」等等,但如果刻意的引導讓自己思考這件事背後的正向意義,如「這是的經驗是讓我將來在台上不會出糗」、「我正在訓練我的台風」等等的價值。如此的訓練,能讓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有所不同,並且在感受事物上較為正向。 此外,研究亦顯示以正向情緒為情緒調節策略的優勢在於,除可抑制負向情緒的發展外,還能增強正向情緒導致了整體有更大的情緒變化。若採用逃避不接觸事件的方式一來無法有效面對,二來僅能想辦法阻絕負向情緒的侵擾,並未加強正向情緒的感受。 每種記憶都能這樣改寫嗎? 研究表示,創傷事件可能具高度負向情緒或高度傾擾的狀態,如光要透過正向記憶的感受去激發或許難度會較高,因此較不易成功,但如若碰上無法自己更新的記憶該怎麼辦? 大家常講的「想開一點」其實就是要讓大家往好的方面想,而透過EMDR(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它直接的去面對這些已經儲存在腦中的記憶啟動當事人的神經傳導系統,加上雙側刺激的處理讓當事人更能完成自我調適的歷程。 透過EMDR我們可以: 1.學會透過正向記憶,讓我們得以促發正向的感受讓我們能轉換情緒,進而平穩自己。 2.降低記憶對我們的負向情緒感受,並能用不同角度重新看待該記憶。 3.調適過後的自己能學習以新的視角看待未來面臨的事件。 引用文獻 Speer, M. E., Ibrahim, S., Schiller, D., & Delgado, M. R. (2021). Finding positive meaning in memories of negative events adaptively updates memo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1), 1-11. Shpokayte, M., McKissick, O., Guan, X., Yuan, B., Rahsepar, B., Fernandez, F. R., ... & Ramirez, S. (2022). Hippocampal cells segregat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ngram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5(1), 1-15.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與其說興趣和能力,不如說……/看見心理 朱芯儀心理師

    朱芯儀 Chu Jui-Yi 諮商心理師 「我不知道我對什麼有興趣耶!? 我好像對什麼都沒興趣啊!」 「我的能力就平平普普啊! 好像都還可以,沒特別耶!」 在談生涯規畫時,「興趣」與「能力」似乎就像兩個窮追不捨的魔咒,非要得到一個答案才罷休,但是,你,或是身邊的人,都真的能找到答案嗎? 或是,找到答案以後,又真能有完美的生涯發展嗎? 我想,與其說興趣與能力,不如說「天份」與「努力」吧! 天份就是那個1,努力則是在1之後能多加幾個0。 當覺得做一件事還蠻順手的,還蠻舒服的,或是降低標準,至少還蠻願意再去嘗試的,恭喜已經抓到那個1了,當然天份愈高,1也會長的愈漂亮愈顯目,但如果我的1好小,也千萬別氣餒,因為決定生涯發展總數目字的,不是在於這個1到底有多亮眼,而是在於後面你願為這個天份加上幾個0呢? 往下鑽、投入、付出,創造成就的樂趣,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為了擁有更想要的人生而努力正向循環著。 很多人問:「你是從什麼時候知道心理師是你一輩子的人生志業? 」哈哈,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說法好像是它本來就存在,我只需要去尋找,或是有天它會像從天而降的驚喜彩蛋,降臨在我身上。但是老實說,我只是在高中時偶然發現自己可以察覺別人自以為隱藏住的情緒,幫忙做特教宣導的時候,覺得用生命感動生命的感覺真棒,我的天份一點也不突出,但我願意不只為它順順的累積努力,在每次碰壁要轉彎時仍為它多投資一點,1後面的0慢慢增加,最後,數字好大,讓我知道這就是我一輩子的愛了! 六月的畢業季節來臨,不只高中職、大學生和社會新鮮人都走進晤談室,面臨失業、職場霸凌而想再找工作的人們也不約而同前來求助。沒有特定興趣,也沒有特別能力的人能怎麼辦? 讓我提供一個新的觀點,請從生活的點滴探索中逐漸發現自己可能有的小小天份,為它累積後面的0,讓我們開展數字無限大的生涯路吧! 「接納後轉身,成就更喜歡的自己」是我在師大畢業典禮的校友致詞,有興趣了解我是如何讓自己無限大的伙伴可以參考哦! https://youtu.be/8vpaVs5LLtY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