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結果

找到 444 項與「」相關之結果

  • 用愛與關懷取代污名化

    謝宇鈞 Terry Hsieh 諮商心理師 最近的台灣其實一直很不平靜,雖然說在世界一遍疫情慘重的狀況下,台灣還能夠做到有效的防堵疫情擴大這件事情,讓台灣得以被世界看見。可是其實從前陣子的吳姓藝人說「憂鬱症就是不知足」的言論引起社會一片撻伐,到前幾天的新店隨機殺人案,主嫌說他患有思覺失調症,引起社會討論,覺得他是否要用此規避刑責等,甚至到了最近因為許多境外移入的案例,社會也普遍對於這些出國的民眾一遍罵聲。 關於這些一切的一切,其實都反應了民眾對於某些事件或疾病的擔心和恐慌,固然,這個社會對於精神疾患還是有很多的不了解,隨機殺人者真的很可惡,非常時期還出國的人真的是很不應該,但大家又是怎麼理解這些人或事件呢?我想我會用「污名化」這個詞來做說明。 什麼是「污名化」?根據社會學家Goffman所給出的定義,指的是社會因為某些人或群體所具有的某些狀態,而認為他們是負面的、具有差別對待的。 在Goffman的研究中甚至提到任何一種不被主流或大多數人所接受,甚至被認為是較劣等的特質、行為甚至身分等都可能是污名化的元素,換言之,污名化這件事情其實牽涉到了「非我族類」的議題。 而英國學者Thornicroft更認為「污名化」具有三個向度,分別是無知、偏見、歧視三個向度,分別代表了知識性、態度性、行為性。以下分別是幾個例子: 無知:憂鬱症就是不知足,一種以自身立場,所作出的毫無知識架構的發言和理解。 偏見:思覺失調症患者是不是都會攻擊人,一種從知識性角度出發對疾病或群體的錯誤認知。 歧視:非常時期出國的人都是道德感低落、無知,用一種指責的行為來思考他人的處境。 從上面的定義可以知道,其實污名化的本質裡面其實隱藏了許多的攻擊和社會暴力。而這樣的結果,其實反而會造成許多有狀況的人不願意求助,甚至覺得害怕被貼上標籤。而這其實除了無助於狀況的去除外,更有可能會造成隱匿的危機。 WHO在2001年曾經對於精神疾患提出一個目標,希望大家能夠「心理健康:停止排斥,勇於照顧。」這個目標無非就是希望能夠透過適當的政策立法,進而服務,減少社會對於精神疾患的隔閡,也讓精神疾患患者能夠願意求助,而這樣的目標自然也能夠放到這次的疫情當中。 請記得,指責跟污名化,不會讓疫情和精神疾患不見,獵巫不會讓巫術消失,只有愛與包容,停止指責和污名化,才能讓狀況真正的得到改善和控制。 所以讓我們停止指責,用愛包容吧❤️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恐慌比病毒還可怕

    謝宇鈞 Terry Hsieh 諮商心理師 這個農曆年其實過的很不平靜,除了因為Kobe的死,另外大概就是武漢肺炎造成的恐慌,這個恐慌除了造成大家不太願意出門外,另外就是口罩之亂了吧!一時之間口罩變成奇貨可居,比什麼黃金股票還珍貴,然後股市一片慘綠,但口罩相關類股卻一片漲停,彷彿一瞬間,台灣變成了蝙蝠俠的高譚市..... 希斯萊傑的小丑有一些名言錦句,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瘋狂就像是地心引力,你只需要推它一把就夠了,引入一點混亂,那麼世界就會開始變得混亂。」就如同現在台灣的口罩之亂一樣,只要一點操作,什麼東西都會瞬間缺貨!而這樣的情況,在心理學裡面稱作「群眾恐慌」。 在2010年美國有一位學者叫做Edbert Hsu發表了一個研究,內容統計了1980-2007年間,世界總共發生了多少群眾恐慌事件,結果發現總共有215件,超過7000人死亡,14000人受傷,這些事件包含火災、地震、民眾踩踏等等各式各樣的恐慌事件,顯示群眾恐慌這個狀態普遍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當然,我們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出現,人類不是理性的動物嗎?怎麼可能會出現這麼不理智的行動,其實如果出現一個前提,人類就很有可能變成不理智,這個前提就是「未知」。 通常人類之所以能夠理性的原因,在於擁有參照標準,讓其能夠判斷,也因此當這個參照標準變得混亂不理智時,我們就會很容易變成不理智的動物。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我們看到有人在排隊時,經常會不由自主的想排隊,這時候如果又有新聞等等大眾媒體推波助瀾,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搶購風潮。 曼徹斯特大學有一位專門研究群眾科學的教授Keith.Still就說過,在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會造成人們往往把事情往最壞的地方設想,因而讓整個場面變得混亂起來。 對此,學界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或許在面對這些看起來未知的事情,多一點對於事情的參照標準,多想幾秒鐘,讓自己冷靜一下,就能夠避免掉這些可能的狀況,畢竟,比起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大眾運輸業者,一般人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口罩嗎? 或許,我們害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怕被遺棄!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誰逃得出輪迴

    陳惠婷 Ann 諮商心理師 最近有則新聞是這樣的:一位住在台中的阿媽,因為13歲的孫子過動症發作,拒絶上學,又摳打阿媽,讓阿媽在盛怒之下失手勒斃了孫子。 70幾歲的阿媽獨自扶養二個孫子,會獨自扶養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爸爸和媽媽在多年前相繼過世,獨留這二個孩子和一位老媽媽。孩子一直不肯吃藥也不願意上學。 新聞以快訊的方式被帶過了,沒有更多的報導,當然也沒有更多的探討,只有PTT裡的討論。 有人說阿媽為民除害,有人說一個13歲的男孩子竟然打不過一個70幾歲的阿媽。卻沒有人看到這個悲劇造成的原因和需要幫助的地方在那。 過動症只是一個概括的名詞,在醫學上分為注意力不足型、過動與衝動型以及合併型三種。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也不會有發作與不發作的狀況。但不按時服藥就容易有衝動控制的問題。 一個孩子之所以拒學有許多的面相需要考慮,有可能來自家庭也有可能來自學校以及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原因。一個沒有雙親的孩子他所要承受的痛或許不是我們可以理解,在需要很多關愛的青少年期,卻只有一位年邁的老奶奶照顧著他。 奶奶也許忙著張羅三個人的生計就疲於奔命了,老奶奶也很需要支持的力量,需要愛的關懷。 但辛苦的努力卻換來孫子的拒學以及學校、社會的壓力。 當事件發生時,我們往往都只看見冰山上的行為,卻忽視了冰山深層的感受、需求以及期望。 祖孫兩人的需求及期望其實都一樣,需要愛,期待社會可以接納他們,但他們在感受上卻大不相同的。 奶奶感受到的是孫子的叛逆、不感恩、不知進取,但孫子也許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愧疚,深深的挫折與不被接受的感受。 在這樣的狀況下,誰都逃不出輪迴,唯有同理與傾聽,理解雙方的感受才有可能逃出這個悲劇的輪迴。文章至此,結局依然無法更改,但或許我們可以學會傾聽學會同理這些來自心理最深層的聲音。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你知道嗎,生涯探索其實不只找工作

    陳玟卉 Wen Hui Chen 實習諮商心理師 還記得你在小學作文課上寫「我的夢想」時,你寫了什麼嗎? 「你的夢想是什麼?」、「你未來想當什麼樣的人?」 似乎隨著成長,每個大人都在問,你的「未來」在哪裡、你的「未來」長什麼模樣,讓人不禁想開玩笑地說:「未來」阿「未來」,你的真面目到底是誰啊! 面對「未來是什麼」這樣的大哉問,我們可能想著、想著,就想說或許就是「未來要做什麼工作」吧!但事實上也有其他的答案,像是: 有些雄心壯志的人會說「我的未來是買一棟自己的房子,我要財富自由!」 有些愛好安穩的人會說「我的未來是能穩定地賺錢、能好好生活就好。」 有些崇尚自由的人會說「我的未來是能走遍這個世界!」 有些熱愛浪漫的人會說「我的未來就是跟我所愛的人待在一起。」 看見了嗎,原來未來的模樣,不僅僅是工作,而是我們對人生的想像! 那麼時間來到此時,你正和你小時候口中的「未來」待在一塊兒了,你怎麼形容這個「未來」的長相呢?是否和你曾經的想像相符了呢?如果有,那我為你喝采,如果沒有,我也替你欣喜,因為發現不一樣的人生路,正是探索的開始。 用「生涯彩虹圖」描繪我們對「未來」的具體想像 引入一名知名生涯發展理論學者舒波所提的概念:「人一生的發展是連續不斷的過程,從兒童、青少年、成人、老年,我們將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中,歷經各種人生角色(如兒童、學生、工作者、休閒者、家長…),也完成了各種角色任務。」 而舒波更以「生涯彩虹圖」來展示人生的樣態,描述著人生的分布就如彩虹開展,從幼年到老年,而彩虹的每一圈顏色都代表我們的一個角色,特別的是,每圈顏色在每個年齡階段的粗細代表我們的投資分配,全權由我們自己決定,因此不論你是誰你都能擁有一條屬於自己的彩虹。 從目標開展你的彩虹路 在我過去經驗中,有的人會從「人生的老年期」開始往回思考,也有的人會從「人生夢想」開始,又或者有的人早已做好「人生大事記」。但不論何者,重要的是當我們有了目標,我們便能往回細細推算自己在人生的每一步中,想要怎麼分配自己的資源,如時間、金錢、精力。例如: 也許安穩的人會想:「我想要晚年從工作者角色慢慢退下來,所以我想__歲找一份穩定的工作,__歲開始半退休,成為休閒者…」 也許崇尚自由的人會想:「我想要在__歲時畫滿休閒者,因為我要去看世界,所以我要在__歲賺到一筆錢,所以我在__歲的工作者角色中,我要做OOO工作。」 也許想要一個家的人會說:「我想要在將來享天倫之樂,所以我想__歲時成為一名家長/父母,所以___歲時我會開始規劃…」 你的彩虹永遠可以變動 在規劃這條彩虹時,雖然會讓人有些苦思,究竟我的未來角色想要什麼走向呢?究竟我該怎麼配置我的資源呢?究竟該怎麼樣才是最理想的計畫呢? 常言一句:「計畫趕不上變化。」,也許真的沒有理想完美的計畫,但也有句話說:「有夢最美,築夢踏實。」 彩虹的意象如其本身,代表了多元與多樣,所以別忘了,彩虹的描繪不是讓你畫出一個框架來對現在的自己施壓,是為了讓你活出更多彩的人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彩虹的形成來自無數個細小的水滴,就如人生的搭建來自無數個細小的步伐,而這每一個細小步伐正來自於我們的每個當下。倘若你也正準備好描繪對未來的想像,準備好把握你接下來的每個當下,我會在這裡陪伴你一同探索、一同釐清、一同決定。 願你我都能走出一條自己滿意的彩虹路。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為什麼越是親近的人,越是容易發脾氣?我怎麼了?

    陳玟卉 Wen Hui Chen 實習諮商心理師 「大家常常說我脾氣很好,我也覺得自己脾氣還不錯啊,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碰到我爸媽就是很容易發脾氣…」 「其實真的滿奇怪的,我對別人好像真的比較有耐心,可是和我先生…我真的不懂到底是他有問題,還是我怎麼了,常常講沒兩句,我就會整個火氣上來…」 「…她每次都跟我說,你對別人那麼好,對我就這麼容易生氣,這些話我聽了也是很難過阿…」 這些不知道大家聽了是否有些熟悉呢? 是否這樣不一致的感覺和評價也常常發生在你自己身上呢? 面對這樣的不一致,真的讓人不禁苦思-「究竟在親近的人面前,我們怎麼了?」 信任搭建了親密,也搭建了我們對彼此的「期待」 和家人朋友們間之所以親密,最可貴的便是來自那些日常點滴中累積而出的信任感,那些信任感,使我們感到被愛、被接納,使我們更自在地做自己,所以,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家人朋友們就是個能完全理解我們、滿足我們期待的存在。因此,不同於陌生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磨合,我們不知不覺理想地認為和親密的家人朋友之間已然是一條平坦的道路,即使僅是路上的一顆小石子都顯得格外突兀。 我覺得你應該很了解,但… 當家人朋友們不如我們的想像時,失落的期待使我們感到挫折難受,而我們經常優先採取的行動,是更加倍地將目光聚焦到所有亂了套的部分,開始盤點我們彼此過往生活中的所有細節,做出各種最壞的想像和假設-「你為什麼就是不懂我」、「你明明很清楚我的意思」、「這些我說了好多次你根本沒在聽吧」,於是我們感覺到更多的是不被重視、不被尊重,最後難受的感覺轉化成生氣、沒耐性,讓我們開始一連串的辯論,說出了好多氣話。 難以自控的脾氣,帶來受傷的關係與自己 一頓衝動的脾氣後,兇了別人的我們可能會有很多難過或愧疚,可能會責問自己怎麼控制不了情緒,質疑這個被別人貼上好脾氣標籤的自己,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感也隨之下降。 而關係中被兇的那一方,即使當下不言明,久而久之,雙方不和諧的溝通對關係所帶來的耗損也會逐日疊加,終將對關係是一種創傷。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因此,當我們在碰到事情感到不舒服,想要生氣時: 1. 先深呼吸幾口氣吧,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給自己一些時間關照自己的狀態,你是否呼吸開始急促、身體肌肉開始緊繃,是否滿腦子都是各種極端、單一的想法,「根本」、「就是」、「都這樣」、「明明」、「不是…那一定就是…」,如果是這樣那此時先別說話吧。 2. 去看看自己的情緒狀態透露了什麼期待或需求,是否你的生氣是因為你期待伴侶在你累的時候幫你一把?是否你的氣惱是因為父母好像沒注意到你渴望有自己的自由? 3. 在瞭解自己的內在的聲音後,換一種表達方式,不是指責也不是說道理,是以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態度,為自己的想法與需求做誠實、負責任的表達和分享。誠實與坦誠的溝通不等於想到什麼說什麼,換個位置,想想看自己可能比較喜歡聽到什麼樣的說法呢。 4. 最後,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同樣的自己也要打開耳朵聆聽對方,並與對方澄清和核對彼此的想法與需求,或許有些被忽略掉的想法正是理解的關鍵。 我相信願意看到這裡的你,一定是很想要找到和身旁親密的人們好好相處的辦法,也想要好好瞭解自己,如果你願意,讓我陪你一同探索自己內在的聲音,伴你一起學著將自身的美好留給你所珍愛的關係。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Counseling Resources in Taiwan

    Ying Ying Lee Intern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Everyone faces an assortment of challenges in life such a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ork or academic stress, anxiety, financial issues, and more. However, as a foreigner living abroad in Taiwan, being far away from home comes with its own set of difficulties. Other than dealing with universal challenges that are commonly experienced by everyone, foreigners in addition have to overcome language barriers, culture shock, and homesickness just to name a few. Adjusting to the new environment, new culture, and building new relationships can be lonely and difficult, but you don't have to do all these alone. Whether you are looking for support or a safe space to talk about your feelings, Taiwan offers English counseling services that allow you to explore your thoughts and emotions with a trained professional who is willing to listen and tackle these issues together with you.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unseling structure that is offered in Taiwan, here we are going to introduce three main settings where you can seek counseling assistance: schools, hospitals, and counseling centers. The pros and cons of each will be discussed further below in this article. Schools: Student Counseling Center Schools offer counseling services for free, all you have to do is login to your school's student counseling center website to book an appointment. However, this option is only available if you're a student or a faculty/staff member. Despite services being free, 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First, student counseling centers offer a limited number of sessions ranging from 3-6 sessions per semester. If you would like to book more than 3-6 sessions, you will need to send a request and get your counselor’s approval. Second, most schools do not give you the opportunity to choose your counselor, so your assigned counselor might not always be compatible with you, and it can be quite a hassle before you find the right fit. Lastly, there’s usually a long waitlist of students waiting for the school’s counseling services, thus it can take some time waiting for your turn. In short, schools’ counseling centers are a great choice if you’re a student and are on a budget, but it might not be ideal if you’re looking for a long term plan or in an immediate need of assistance. Hospitals In most medical facilities in Taiwan, psychiatrists and clinical psychologists are more common than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Here, we will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psychiatrist and a psychologist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fields of psychology-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Psychiatrists are licensed doctors who focus more on the biological components of mental health issues and tend to work with prescribing medications rather than participating in talk therapy. Psychologists on the other hand do not have the qualifications to prescribe medications, despite this they do possess some knowledge about psychiatric medications. Furthermor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in a hospital setting is that the former focuses on performing clinical assessments (interviews and psychological tests) while the latter concentrates on providing talk therapy. Though hospital visits are covered by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 due to the enormous amount of cases, psychiatrists are not given much time to interact with their patients. Therefore, each visit may last as short as 5 minutes to no more than 30 minutes depending on your doctor. However if you prefer being in talk therapy, you may need your psychiatrist’s referral in order to see a psychologist at the hospital. Private Counseling Centers In spite of the drawbacks mentioned above,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counseling services are nowhere to be found in Taiwan. There are a lot of counseling centers that provide English services here in Taipei, one of which is Seeing Counseling Center. If you do not live in Taipei, Seeing Counseling Center also offers online individual or group counseling services that allow you to connect with our therapists from the comfort of your home. Moreover, at Seeing, 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ity and unique strengths of each individual. We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heard and understood and simply having someone who gets you. Thus, we have a team of therapists who are experienced in working with internationals living in Taiwan. Seeing’s therapists are well equipped to work with various topics including emotional issues, relationship issues, grief and loss, stress management, and much more. You can browse through our therapists’ website to choose a therapist who is right for you.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our website: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english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卻越工作越累?

    江玟萱 Luna Chiang 諮商心理師 踏入社會、進到職場時,我們帶著緊張又期待的心,期待自己能發揮所長、表現優異、得到主管和前輩們的肯定與讚賞,因此加倍謹慎努力自我提醒 「我要努力學習,被長官與同事喜歡與欣賞」 「主管和同事交代的任務,我要做到很好,他們就會看到我的能力」 工作後,每天接收到好多從主管和同事們的要求和回應,忍不住自我懷疑 「我好常被提醒,原來我不夠細心,無法像隔壁同事一樣得到重用」 「同事和主管叫我幫忙,我不敢拒絕,我怕被說自我、不懂團隊合作」 「工作不順利,我有委屈、不滿不能說,要笑笑的當沒事,我怕被說是草莓族、抗壓性低、情緒管理差」 好不容易撐到下班,還是覺得好挫折、無力,想到失眠… 「我達不到他們的期待,我好糟糕」 「我做得不夠多、不夠好,所以主管不看重我」 「連一件事我都做不好,他們一定對我很失望」 自責、在乎與擔憂的背後,是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 我的友善、努力和配合卻沒人知道與在乎,反而換來更多的直球要求和批評。 那些自責的話語並不會讓結果改變,反而大大打擊自己的自尊心,每次遇到挑戰和挫折就自動化的和別人一起否定自己。 如果你感覺這些文字跟你很想像,我們需要做的是把自己找回來,好好疼惜自己,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 你是否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想得到父母、長輩的關注,努力的配合做好長輩、師長所交付的吩咐,就為了一句「超乖」、「很棒」、「真聽話」的稱讚,好怕自己提出不同的想法,因為那些有意見的小孩總是會被罵「找麻煩」、「愛回嘴」、「找藉口」的人還會被懲罰,於是,我們學會笑笑的、乖乖的、默默的、也學會不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小孩子畢業了、工作了,也一如既往的聽話行事、默默執行、隱藏自己的主張與感受,但時間一久,漸漸地覺得自己好像有心跳跟溫度的機器人,對生活失去動力、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麼、模模糊糊的感覺,對自己的缺點瞭若指掌、忘記自己的優點與特色,在這個社會裡迷失了自己與方向。 迷路了,也是讓我們把自己找回來的時候,你可以試試看以下的方式,找到適合你的: 📍覺察內在語言 像是腦中突然閃過「一定是我做得不夠多、不夠好,才得不到主管認同」,雖然可以成為進步的動力,但當自己對關係與事物很多的擔憂時,會影響溝通、表現與潛力無法發揮出來, 所以當腦中出現內在語言和自我對話時,有意識的知覺一下是哪些語言,這些話語常是自動化地重複跳出來,最常出現、影響最大的都是「我不夠好」的負向語言與自我責備的評價,當我們知覺到這些語言時,請靜下來回憶一下是否有小時候的生命故事造就現在的聲音,再從大人的角度來重新自我安撫、看待與定義。 📍辨識情緒 負向語言會引發許多複雜感受,像是自卑、難過、憤怒、委屈⋯等,這些我們不喜歡的感覺、波動變動的內心狀態,都讓我們好不安想快點逃離當下狀態,進而壓抑感受、要求自己快點振作,但若沒理解它想傳達的訊息,它就會持續在生活中影響我們。 當我們被同事或主管批評作法想法是錯誤的、做得不夠好時會感到難過和生氣,是自然且正常的,我們壓抑否定這些感受,因為小時候,我們沒被教導如何合宜的表現各種感受,也怕擁有這些情緒就會被視為情緒化、難搞、不夠成熟的人,因此選擇不去面對。 然而壓抑並不是成熟啊!人都是從情緒化中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在堅持與協調中取得內在平衡,然後才有轉化到成熟的自己。 面對這些情緒一開始是很陌生難受的,但這是讓我們找回自己的途徑,當我們理解與重視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就是蛻變的開始。 📍確認期待、建立界線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可以達成工作目標與期待,但這是他人還是自己的目標與期待呢?當能清楚知道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就可以開始不再讓他人過多的期待黏著在我們身上。 想當個好人,但同事提出請求時,我已經忙得焦頭爛耳,腦中仍會跑出「大好人」的想法「我拒絕的話,他會不會認為我是自私的人」,因此我攬下他人的工作,一句謝謝就加班到深夜,有時同事部分做完,我自己的就做不完了;學習辨識到自己不想被掛上自私的評價,但我能選擇在自己有限的能力範圍內「幫忙」,向同事表明完成自己較緊急的工作後可以提供的協助,讓同事理解後能調整期待,朝「有原則的好人」邁進。 📍換個說法、自我肯定 以前沒做好,會被罵「你不認真」,但其實沒有人會故意把事情做差,我們都希望事情進展順利且達到標準,也盡力了。我、長官、同事看重的標準、評判隨著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專業角度與價值觀而有所差異,練習安撫自己:「他人的回饋與肯定固然重要,但不能代表全部的我,也無法否定我做過的一切努力。」 將責備的負向內在語言,自我轉換個更溫柔的說法,來代替原本的否定句: 「不論主管有沒有看到,我知道自己很看重這個業務,很努力、堅持到最後一刻」 「沒有人是完美的,新手的我更不可能完美,一個小失誤不代表我不好,我對這件事情學會了更多」 「我感到挫折、沮喪,是因為我在乎這份工作,我期待自己表現更好,我試著欣賞我自己」 肯定自己的付出、努力,練習把其他人的反應跟評價做為一種參考,而不是真理。 自己內心感受與他人的同等重要! 自我肯定也可以帶來活力與力量!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讓你的伴侶發光

    何培申 PeiShen 諮商心理師 合作才有最好的演出 有一種沒有劇本,在舞台上現場創作的劇種,叫做即興劇;以觀眾的點子做為靈感,建構出角色、臺詞、場景跟劇情;為了在未知中一起創作,演員們必須快速地承接對方創作的一切,才能有效率地合作演出,不至於原地打轉一直重複,或七零八落一般散沙。因此,我們有一句話說:「讓你的夥伴發光」。 不論你是不是能馬上搞懂夥伴的點子,或者你認為他的表現根本跟前面劇情一點關係都沒有,心裡想罵「WTF?現在是三小?」,都先放下質疑跟矯正的舉動,在第一時間跟他站在一起,回應這個點子,給予一點空間讓對方好好表達,多點理解,給予對方勇氣跟信心繼續投入,共同建構這看似荒謬無理的發想,如何融入現在狀況,往往就能創作出獨一無二的絕妙好戲。 意識到溝通的危機 在伴侶關係中也是這樣子的,就算是再相似的兩個人,還是一定會有不能相互理解的時候。所以若你的第一反應總是一成不變的劇本:講道理、糾正錯誤、滿滿正能量的老生常談,或許你就會錯失在當下跟伴侶好好合作「危機化為轉機」這個即興互動的時機。 道理的輸贏反而傷害了關係 最近認識一位男性,在初步的文字互動與談天當中,我們的話題都蠻有來有往的,心裡對他也有幾分好感,覺得其實可以隔天就約見面,BUT!人生就是這個BUT,在這美好的開端,他對我不願意當下開視訊這件事,不斷出現了質疑跟想要矯正我的言語: 「妳這個邏輯有問題耶!」 「我個人覺得這不是問題啊!妳為什麼要卡在這裡?」 「我尊重妳的選擇啊,只是覺得這樣我們相處會有很大問題喔!」 OK,FINE,不論第一次通話是不是該開視訊,我想這點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答案,我此刻只感到因不斷被否定而產生的滿滿不悅,前面累積的好感此刻已經蕩然無存,而我越來越堅定地不願意為了留住這段關係而改變。這就是停在衝突點上爭輸贏,最大的壞處,雙方會因為想贏而越走向極端,越想把對方的論點踩在地上,對方當然也是要開始武裝起來軍備競賽啊! 讓對方感受到你重視關係勝過輸贏 若能讓對方感受,他是被你放在目標之前的:關心對方現在的情緒能量狀態,是否準備好要聆聽;關心他現在的感受跟需要,用行動尊重他的觀點,關係比對錯或有沒有做某件事情更重要,心花一開,很多事情的協商可能性都會增加的,這就是俗諺「有關係就沒關係」的奧妙之處,讓對方感覺不是只能聽你的意見,不是只有你處於優勢,關係中有我有你,將讓對方更投入。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在關係中看見相連,能有更大的和解(下)

    何培申 PeiShen 諮商心理師 上面這張照片,是我在舊金山著名的同志友善地卡斯楚區地鐵站拍下的,整個地鐵站的燈箱都是多元族群友善的宣傳廣告。 #任何堅持都有故事,並非故意為難 在同志婚姻釋憲的過程中,所有立場之間的張力急速升高,我看見因此解除臉書關係的朋友,看見許多諷刺食古不化的哏圖,看見許多激烈的表態,也看到一篇很溫柔的文章:「證明「恐同教義」很荒唐一萬次,也不會因此而改變,因為……」 對於信徒來說,信仰是活著的原因,信仰指引他生活的方式與努力的方向。對於信徒來說,遵從信仰意味著富足、永生、喜樂、平安、恩典、真理;違反信仰意味著永遠的悲慘刑罰。對於信徒來說,上帝/聖經/信仰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連結著他與他最關愛的人。對於信徒來說,否定和質疑信仰,意味著和他人生最重要的人(常常是家人、愛人)割裂對立,意味著他人生所追求的一切都是錯的。 是不是也有害怕一切被否定,那種相連的部分? #當我們站穩了自己,會選擇跟反對的重要他人和解嗎? 同志婚姻通過了,反對者的聲音比過去消減,甚至覺得自己被支持同婚者霸凌。這樣勢力消長的態勢,真的是我們要的嗎?當我們擁有霸權時(知識/政治正確/輿論等等),當我們心裡篤定,能坦然自在時,我們會選擇試著去理解去找到跟反對者相似的部分,還是重複優勢者奚落嘲弄壓迫劣勢者的文化?如果總是用把對方放在一個既定印象裡和對方互動,恐怕我們怎麼也不能向對方靠近一步。 我看見在同志大遊行中,陳嘉君女士與宗教信仰者的對話,我深感佩服,兩人都願意放下批判性的語言(途中有忍住),不論是否有理有據,兩人都是平和的態度,讓對方始終願意繼續對話,最後有了新的理解。我另外觀察了在旁邊圍觀的年輕人,臉上線條是緊繃防備的,有時嗤笑,但始終控制著自己的情緒,試著讓更好的對話發生。急著改變對方,把對方的信念放在敵人的位置,針貶、嘲諷、唾棄,就失去了靠近、獲得認同的機會,只會激起對方的防衛與危機感,永遠只能站在兩端,向彼此射箭。 #爭執只是關係中的一部份 在任何關係中最怕的就是在某個點上非要分個你死我活,衝突就成了關係中的全部,欲速則不達,我們以為解決歧異能更快到達一體的彼岸,但過程中那些炸毛、踩地雷、妖魔化的撕裂,卻不知不覺漸行漸遠了…. 是不是能有一天,就算我不認同你,但不能妨礙我愛你。多交織那些相連的,動人的部分,有機會讓對方認識除了刻板印象之外的事,有天他們的發言或許會是: 「不會啊!我認識一個***,我覺得不是原本想像中的那樣,也蠻好的。」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在關係中看見相連,能有更大的和解(上)

    何培申 PeiShen 諮商心理師 這張照片,是我在舊金山著名的同志友善地卡斯楚區拍下的,連斑馬線都是彩虹。 理解來自感同身受的需求 你可能也看過孩子們對同性婚姻的反應這部影片,小朋友們對黑白種族、蓄奴、女人公民權等歷史以及自己想法的表述能力令人讚嘆~裡面我最動容的一段話是:「如果你被限制不能做某些事,那就表示那件事永遠不會在你的生命裡發生了。」 或許就是當情感深厚時,我無法有一個里程碑去彰顯這份確定;或許是重病時,陪伴數十年根骨相連的人無法幫簽手術同意書,也無法進入加護病房陪伴侶一起奮戰;或許是當伴侶去世,我甚至無法在擁有共同回憶的房子裡繼續生活下去...如果你也動容於影片中的兩段求婚,那種真摯的情感,你或許能懂,那樣的無奈會有多麼痛。 我們之間的關係比真理更重要 貝特森說:「人會死,草會死,所以人是草。」當我們決定看草跟人的相似性而非相異時,我們便同樣屬於有生命歷程的物種,草跟人便有了連結,而非有高下之分的階級。同樣的,若我們能在彼此的關係上多看相似性而非相異性,尋找相連而非區分,或許就會多了一份惺惺相惜,少一份霸權。 「基督徒有愛,同性戀也有愛,所以基督徒是同性戀。」 對方試著從原本的立場移動就是愛的展現 我想起幾年前深夜,在電視上看到同志的新聞,突然心血來潮問爸爸:「如果我是同志,你會怎麼樣?」爸爸臉上出現一種怪怪的表情,兩側嘴角向下拉但嘴巴噘噘的,過了好幾秒,吐了一口氣,慢慢地說:「妳自己開心就好,但不要帶回家裡來......我也不會在別人面前承認......這對我們這個年紀吼,沒有見過這種事,要我們接受太難了......」不知道爸爸是否認為我在拐彎出櫃所以字字斟酌,如果我是女同志,大概會又安慰又難過。這是我的爸爸,對自己誠實,又不忍心干涉我太多的爸爸。 「我會為難,爸爸會為難,所以我是爸爸。」 我們都是一樣是人哪......(待續)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諮商是,當我們相遇...

    何培申 PeiShen 諮商心理師 大學參加多年的康輔社,從一進去就被提醒:「團康可以生活化,但是生活不能團康化。」意思是說在台上鋪哏,可以運用時事、模仿、身邊人事物的笑料,來親近觀眾取得共鳴,平時的生活卻不能像台上表演一樣裝腔作勢,當作玩笑。 生活是多麼平淡無奇的事,卻也是我們最親近的事,總要跟它有些關係才容易被接受。 綜藝可以生活化,生活不可綜藝化; 報導可以生活化,生活不可報導化; 直銷可以生活化,生活不可直銷化; 文學可以生活化,生活不可文學化; .......很多很多,包括諮商。 但總有人不分晝夜地保持過份神采奕奕、自信外放的形象;有人不斷地重複那曾經吸睛的口頭禪;有人不論回答什麼總要以一個假想形象來幫自己發聲,嘗過眾人目光集中在自己的甜頭之後便無法放下的存在感,而那是源自於,我們都好需要一些方法來確保成果。 可能很多朋友都期待,唸完諮商的人,應該非常有耐心,非常溫柔,常常慈悲落淚......其實我也曾誤以為,該有這樣的能力,自己卻不是這個樣子,懷疑自己真的適合當個諮商師嗎?但,所謂的形象,不就是離原本的自己有所距離的嗎?如果是背離了自己去演一個「諮商者」,那麼還能算是真誠嗎? 電影裡在諷刺心理師刻板形象時,大概都有幾種樣子:機械式地「嗯哼嗯哼」,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交心.....說一些彼此都尷尬,如無根浮萍般飄渺的讚美.......在對方錯愕之下,武斷地做出了評價與教導........ 他們以為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可以離對方更近。 卻不知道,正是扮演這回事拉開了彼此的距離。 在諮商心理師的專業之外,我同時也是個即興劇演員/教練。一個極靜,一個空間一段時間之中,專注在一個人身上,一個極動,時間空間不斷變換,連與之對話的角色都不斷打破。但意外地有著奇妙的相似:我們的連結,由彼此誠實地共同發展跟定義。 在集體創作的舞台上,有太多的不確定,但教練說:『Yes, and. 讓你的夥伴優雅,是你的責任。』在此時此刻,我必須Pay Attention & Listen !注意夥伴現在傳達出來的每個事實,細微的動作、表情、狀態,延續兩人共同構築出來的情節和關係,補充未說清楚的部分,抓到對方表演的節奏,抓緊主軸而加上的轉折,給伙伴的是創作的驚喜,而非驚嚇。 放開所有應該/本來/一定/想必/既定規則/邏輯/評價,完全信任地接納伙伴提出來的所有建議,不質問不挑戰不為難也不反駁,即使自己還做不太到,也試著一起去澄清,試著再做一點什麼,把故事推展下去,在對方的基礎上再蓋一些,肯定對方的貢獻,也展現自己合作的誠意,少了爭奪權力對錯的攻防戰,能量便不會消耗在拉扯的動力中。 這很像在諮商談話中,完全地專注於彼此,了解我們可以共同走向哪。 Levinas說:「學習是一種創傷性的經驗。」 當結果不同於原來的理解,先前建構的個人世界即被打碎,這往往不只是認知上的波動,而是一種打擊,也是一種新生。那相遇並非童話幻想中,完全沒有衝突地甜美的信任、交融,當原本習慣著的被剝落了...一定都有些難受、調整的不適...然後是那份值得珍視的「願意」與「尊重」,重新發現有價值的部分,依靠彼此,共同闖過未知,像是夜遊中緊緊握住的手。 在關係中,用一種人跟人的溫度,真正「相遇」。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有愛無礙]我懷疑我是ADHD,有需要看醫生嗎?

    何培申 Pei Shen 諮商心理師 我想說說我自己的故事... 從小,一直活在一種我無法理解的失序感中。掉的雨傘、鑰匙、錢包、證件......不勝枚舉;尤其是數字,我只要負責保管錢,幾乎都要貼錢;要正確地抓住時間感不搞錯,也需要反芻好幾次;跟別人談話的時候,記下的常常是腦袋自己另外想的結論而不是對話內容..... 記得媽媽常對我吼: 『妳為什麼不乾脆把自己也給丟掉?』 『你是耳聾嗎?叫你好幾次了都沒有聽到!』 『為什麼我幾十年都不會弄壞妳一用就壞!』 懶啊、不認真啊、不愛整理東西啊.....也是家常便飯, 而且罵到最後都是同一個結論:「一世人沒路用!撿角!」 小學時為了把東西帶齊,天天揹著所有的書;到了國中則是通通放學校,聯絡簿?學媽媽簽名;作業?到學校再寫;念書?門都沒有!反正在時間快到前我才能專注,效率比較高,挺省時的,而且大人都在忙工作,根本沒人會管我~一直混到高中能力課業太重,成績變成吊車尾。雖然常常下定決心要為自己安排讀書計畫,但每次坐下來就會開始做一些不相干的事,例如倒水、上廁所、修自動鉛筆...幾次下來發現時間花在最多的地方是修改讀書計畫... 長大了之後,再不用因為那些粗心跟健忘挨罵,只需要摸摸鼻子,承擔不斷錯置、當場驚嚇趕快解決問題、事後彌補,自己把自己搞得很忙的生活,應對時常不耐煩或衝動所以緊張的人際關係,調適因記憶力不好,不怎麼被信任的尷尬...接受自己會迷失在一直延伸出去的發散思考中~ 直到研究所發生一件大事,我才開始正視這件事: 在存論文計畫正式版去印的時候,十分瀟灑地按照我優秀的整理習慣,將電腦桌面的參考資料清空,然後執行cclean,回過神一看,正式版哩??!! 不但被刪除還被我親手抹除了??!! 頓時親身體驗從頭涼到腳底再涼回來,差點哭出來,因為這種理由一聽就覺得是騙人的藉口啊!!!! 真的是說給鬼聽鬼也不相信@@......後來死馬當活馬醫地打開office,點選最近的使用文件,結果竟然出~現~了~ 默默地開始感謝 office 那些龐大的暫存垃圾...... 因為這件事帶給我的震撼太大,我開始反思自己人生:還要不要繼續烏龍下去?...雖然在漫長的人生教訓中,我已經有一些跟這樣的自己共處的小方法,例如凡事多想三秒鐘再說出口,不要放任自己嘴巴跑在腦袋前面;不要提早太多出門,免得悠閒又帶我坐錯車或坐錯方向;盡量用外在環境的控制來提升自己內在動力...我還是很想了解,我到底怎麼了? 於是好好地整理了自己的壯烈事蹟,前往門診。因為是高淑芬醫師成人ADHD的研究計畫,所以也做了電腦的神經心理測試。當主客觀資料都一起呈現一致的確診結論時,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標記為「缺陷」,無法改變既成樣貌, 卻讓我有些釋懷, 關於我沒有「故意」找麻煩、讓人不愉快, 關於不是「不重視、不在乎」才不放在心上..... 關於我在生活中挫折、沮喪時, 也想明白的:「我到底怎麼搞的?」 當朋友知道這件事後,有些人反應:「其實我也常像你一樣健忘啊!這還好吧?」我知道這是他希望我不要把自己貼標籤、病理化診斷的一種勸說,但我並不害怕診斷會讓我的生活從此不同,畢竟,就算沒有診斷,事實上,我還是這麼ㄎㄧㄤ..... 當我只是把它當作了解我自己的一種方式,當我只是想讓自己面對、明白、適應、逐步調整。ADHD並不是我這個人的全部,我不是患者,我是一個有著ADHD而且試著讓自己活得更好的人。 也許這世界上有一種大部分人都會這麼生活的方式,你可能會有一些前人的經驗參考,比較安全,比較省力,有各種好處...不過,你還是要為你自己想怎麼活做決定。 活的好不好,不是決定那一刻的事,是接下來怎麼做的事。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劇場 vs. 人生]即興劇與我的失敗之路

    何培申Pei Shen 諮商心理師 小時候,跟大部分家人的風格不一樣, 又不甘於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努力抗爭, 結果是讓自己常常面對"被標準檢視結果不及格"這件事。 乖,不乖,勤奮,不勤奮,好,不好,孝順,不孝順...... 自覺像個偷拿出工廠拍賣的瑕疵品。 等到了一個號稱可以逼出潛能的康輔服務社裡, 活動的run down從初步流程討論意義,細部流程設計, 一直到每一刻每一人的每一動都有鉅細靡遺的安排規劃, 反覆檢視討論逼得寫流程的我簡直要失去耐性跟翻臉; 上台帶動唱、主持、演戲、帶團康,要做到幾乎如同逐字稿般的一字不差, 笑點跟互動的梗經過設計,反覆練到精準順暢, 所謂的創意,只能在有把握的狀況下實施,否則會影響預設的活動氣氛.... 在這樣的嚴謹標準下, 明明我做到了,明明獲得了稱讚,趕上了所謂的好, 明明有很多經歷跟舞台經驗獲得別人的認同, 卻還是在成為同儕中的第一位總召時非常驚訝, 卻還是在被聘為顧問的時候裹足不前, 卻還是在受邀回去講課的時候卻步了..... 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好... 有好久好久一段時期,我一直不懂, 要怎麼去補上自己心裡的破洞,好把成功的感覺留住。 又要怎麼將每一次的失敗跟未來的自己切割開來,視為一個歷程而非個人特質; 曾有位心理師說:「妳太追求完美了。」 不不不,追求完美是已經做得好的人更往上追求的啊!怎麼會是我? 還是不停地追尋外在環境中每一個隱微的讚許,希望自己做的能被喜愛。 其實,那也是在反覆地宣告:「現在這個原原本本的我,還不會被喜愛」。 然後期待「等我做到/表現/成為.....之後,你們就會欣賞我了」。 如果有人說出一百個喜歡我的理由, 我大概可以說出一百零一個為什麼他/她會產生這種感覺的解釋。 然後,有一個貴人,強硬地把我眼前的墨黑色鏡片拿掉了...... 她說:「沒有人救得了妳,除非妳自己願意去相信。」 內心感覺絕望,如果外在的好評價都救不了我,還能怎麼辦? 至此,我開始剎車,回頭往另外一個方向走去。 原本只是想要在工作壓力之外,晚上輕鬆輕鬆,就算只是笑也好。 沒想到在一次一次扮演當中,雖然還是擔心著,但繼續在有趣的氛圍中嘗試著, 竟讓我漸漸習慣,在想好各種預設狀況前就行動,然後接受所有當下。 即興劇,一種沒有劇本的戲劇演出。 每一次上台都以徵求觀眾的建議為開始,當場創作。 以前我以為即興這回事需要超速運轉的腦袋,只有得天獨厚的人才能做到。 但其實,只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沒有標準的地方。 無條件地欣賞自己,喜歡自己。 我必須 Dare to be dull!勇於無聊! 我必須 Be Average!平凡就好! 因為當我想讓自己看起來幽默、超凡,加了一道門檻之後, 我的時間就會浪費在測量腳要抬得多高才能跨過去、自己的腳做不做得到~ 而當我完全接受自己每一個狀態,每一個點子, 每一件事都會是對的事,都可以去發揮,不會是失格或是失誤。 如果萬一接不下去了,反應不及了,真的卡住了,Celebrate the Failure! 因為我並沒有害怕而去設想不會失敗的做法, 一直停留在過去的習慣中原地踏步,遠離了此時此刻; 在行動當中失敗,表示我勇敢地面對未知並且嘗試, 走在不曾選擇的道路上,看到不曾看過的風景~ 如同教練常常鼓勵的,如果你什麼都不知道,呆在那裡, 那就對了!你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我會說,那是我長出了一種屬於我自己的勇敢, 因為它來自內在,不會隨著讚美的那個人離去..... 我喜歡這樣活的自己,謝謝自己的行動,我開始敢"自我感覺良好"了! 現在的我,也將這樣的體驗帶進工作坊中, 我看見每個擔心自己表現的人,在我們用行動與失敗焦慮共處的過程中, 都越來越自在,也因此越來越亮眼, 我想起一句即興劇裡常說的話:「唯一可怕的事,就是不做任何事!」 當你擔心、焦慮、不知所措的時候,從一件小事開始,行動! 它不需要是完美的解決方法,我們已經等待果陀太久了! 只是讓你自己動起來,就有新的可能能夠進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這樣刷牙才對嗎?

    朱芯儀 Chu Jui-Yi 諮商心理師 「我就只有這麼一點視力,把牙膏擠在牙刷上好費力,牙膏那麼輕,根本感覺不出份量;我還特意買彩色牙膏,跟白色刷毛有反差,看的清楚一點;人家說有擠牙膏器,應該不會太貴吧! 我去找找!」 那時盲齡還剛上幼幼班的我嘟嘴抱怨著。 「什麼? 這算是個問題嗎? 就擠在嘴唇上再舔進嘴裡啊!」 先天全盲的朋友絲毫不覺困擾。 「擠在手指上再放到牙刷上不就好了!」 曾跟專業老師請教過的視障朋友說。 「幹嘛,直接放在牙齒上不是更簡單!」 更資深的使出絕招。 想當年,初進入黑社會的我,聽著前輩們拋出的奇思妙想,心裡雷電交加:天啊! 我怎麼那麼白癡! 不知是受牙膏廣告或學校教育的影響太深,都已經成為視障,還拼命睜大眼睛,堅持用過去習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視障者的支持團體裡,我常邀請大家丟出生活上的小小困擾,一起來腦力激盪,訝異的,原來可以縫不同形狀的線給襪子配對、可以用撲粉次數來確認化妝均勻對稱、可以改用杓子舀下廚的調味料精準掌握份量…,大家開了眼界,更有信心開創美好的視界。 你知道史上最強的跳高達人是誰嗎? 是那肉眼難以辯視,卻能一躍達身高四百倍的跳蚤。但當實驗者把牠關進小小的瓶中,並在瓶口蓋上玻璃一天後,即使蓋子已經不再,跳蚤仍活在想像中的瓶子裡,再也跳不出來。 有太多的框架,讓我們覺得世界就該長這樣,事情就要這般處理,工具就該如此使用,然而,尤其是現在,中規中距的按著SOP已經不夠,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出奇制勝卻常讓人有跌破眼鏡的驚喜。 到底是誰限制了我們? 是問題真的太難解決,還是我們限制了自己? 以下這篇文章,是我剛出道不久的早期作品,還有點稚嫩的味道,冷飯熱炒,希望從「盲探」這部電影深入淺出的引領下,覺察綑綁我們的限制性信念,打開透明蓋子,還原那天賦擁有卻埋藏已久的創意,自在優雅的跳出生命的框架。 盲探--打開限制你的蓋子: http://chuchugini.pixnet.net/....../101518685-%E7%9B...... 朱芯儀 視障心理師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看不見的心理師在看見心理諮商所

    朱芯儀 Chu Jui-Yi 諮商心理師 「你看不到,怎麼做諮商?」這大概是我從業以來被問過最多的問題吧! 在家事法庭作調解委員的那兩年,我們兩個心理師一組,分別與兩邊個別晤談,平息情緒、疏通理性後,再四人一起會談,以免太多一言不合就造成失控的場面。一次調解後,我生氣的質問另一名心理師:「剛才他們不是同意男方擁有監護權,要付擔撫養費嗎? 接下來不是就要談什麼時間付?付多久?怎麼付嗎?你為什麼不讓我把話說完!」 我的夥伴嘆口氣:「唉!那是因為你沒看到男方在說的時候,女方那種滿臉不屑的表情,是女方根本不相信男方會付的問題啦!」 那時候我好沮喪,甚至都開始自我懷疑能不能當心理師了,但看不見真的就無法做諮商嗎?我不甘心!所以開始了我嘗試用各種其他感官貼近當事人的探索之旅。 每次的逐字稿,我不只打下話語,每一句後面都還有個長長的括弧,寫著他的音量變化、呼吸換氣、長音或短音,最後居然還寫出了一篇「聲音副語言與情緒變化之關係」的報告;在每次督導的時候,也會請督導特別幫我從錄音帶中體會,個案說這句話時還有沒有話中之意或弦外之音,好讓我學習更精準的判斷和解讀;在晤談室裡,我也練習張開全身心的毛孔專注在對方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發現,當個案正想伸出手感受我的支持,我也正好伸出了手;當我感覺到體內有些情緒正在蠢蠢欲動而想要掉下眼淚,個案也在同一時間鬆動原本糾結的情緒而開始改變。 隨著心理師工作第11年,更發現我的看不見對個案居然是份禮物。有位好不容易面對內心脆弱的個案說:「好險你看不到,要不然我剛剛一定說不下去。」; 有位已經苦腦多年而終於找到自己盲點的個案說:「我就知道找你沒錯,因為你看不到表面,一定會看到更深的東西。」;有一位原本對我極為防備但終於卸下心房的個案說:「我原本以為跟你合作一定很怪,不過也真的很怪,因為你在明我在暗,反而沒什麼好設防的就放鬆下來了。」 我不想再老王賣瓜,我只是想給更多視障夥伴、給需要求助的人們一點信心,我看不見世界,但世界可以放心的看見我,我雖然看不見你,但會讓你看見自己,正因為我們看不見,才能抬頭挺胸的說我真正看見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當悲傷失落來臨,我們要以何種面目面對?

    簡佑庭 Chien 諮商心理師 當悲傷失落來敲門 不知道是因為疫情,還是因為人生的無常? 最近的我,身邊突然多了許多悲傷失落的故事,自家後方醫院救護車的聲音似乎比平時更加的頻繁、工作中服務對象之外,還聽聞許多身邊的人,遭逢意外又或是驟然離世。 當悲傷失落來臨時,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去面對? 悲傷失落的來臨,通常都不是我們可以預先準備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迫接招的狀態,只能在當下使出渾身解術、想辦法讓自己平安生存下去。 而當身邊的至親好友正在面對悲傷失落時,我們又該如何陪伴協助他們? 空泛的同情、鼓勵,有時只會更糟 近年的科學研究、新聞媒體,開始教導社會大眾,叫親友「想開一點」、「要積極正向啊!」這類的話,不但沒有任何實質幫助,更可能會將我們重視的至親好友們,推上孤立無援的懸崖邊。 發人深省的電影『親愛的母親』 很感謝 #希望行銷 的邀請,我有幸參與了一部發人深省的影片試映會『親愛的母親』。這是一部有點深刻的匈牙利電影,最打動身為心理師的我之處在於,其實這部片不含有我們熟悉的商業片高強度高刺激的愉悅爽快感,但卻無比如實的呈現,活生生經驗著悲傷失落時的人性。 進一步來說,我甚至覺得這是很完美的悲傷失落陪伴的教材~ 我試著盡可能以不爆任何雷的方式,來分享我對於這部電影內含失落悲傷議題的看法。這個主題其實蠻不討喜的,但是,如果想要更加完整的認識自己的個性,或至少,想學習如何好好照顧自己、支持他人,我覺得這部片都是不錯的教材。 它展演出了一種我們最常運用來面對失落悲傷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這樣的方式有多麽行不通。 連悲傷失落的呈現彷彿都有標準答案 我們的文化對於負面情緒,甚至各種情緒的表達,其實都不太友善。 彷彿當我們在展現情緒時,還得遵循一套合宜的樣板,才會是合乎社會規範、被眾人所認同的情緒表現。 是否曾想過,當我們對著身旁的人,拍拍對方的肩膀、頷首說聲「節哀順變」時,我們期待看到的是什麼? 痛哭流涕?面色哀戚?看似下定決心的奮起?積極突破超越悲傷事件的影響? 每一種反應,可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源自於文化背景、個人價值觀還有一個人面對悲傷失落的態度。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這造就我們被稱之為「個性」的最基本元素之一。 悲傷失落更是如此,因為這代表了,當我們失去了重要之物,我們會如何反應以彰顯這件事的重要性、也代表了當我們面對重要之物的失落時,我們的習慣模式。 那...什麼是合理的悲傷失落展現?又是否有個大致上的準則,讓我們可以更瞭解彼此的狀態呢? 如果要好好認識一個人悲傷的狀態,倒是有個經典理論可以分享。 悲傷五階段 由美國精神醫學專家Kubler-Ross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認為人在經歷悲傷失落時,通常會經過以下五個階段的情緒狀態。 1.否認/抗拒: 拒絕相信、否定悲傷失落事件的發生,有時甚至會呈現一種麻木冷漠的狀態。 這是因為人的理性邏輯頭腦,在接收到悲傷失落消息時,呈現了無法接受、錯誤、拉扯的狀態,但這並表示我們沒有感受、也不代表一個人的冷漠,更像是,這個事件超出了理解、有困難去表達反應當下的感受和狀態。 2憤怒: 當人感到失去時,也常常會伴隨著生氣,可能源自於無法理解、也就無法接受,可能源自於想要表現自己的在乎。不論如何,這都是在悲傷失落歷程中很自然的情緒反應之一。 當我們能夠開始表達憤怒生氣,這彷彿為內在的茫然、無法理解找到了出口,我們可以不用馬上消化處理自己的感受,只需要向外找尋一個攻擊的對象,既可以讓感受有個出口、又不需要急著理解這一切。 3.討價還價: 透過憤怒宣洩情緒之後,理性開始逐漸恢復運作,內在可能有更多愧疚、自責跑了出來,我們會像是殺價一般,嚷嚷著,「如果XXX就好、就不會遇到這一切」、「能不能以XXX作為交換?」我們開始對悲傷失落的畫面有些接受,但也不那麽期待馬上接受這一切。 而有時,討價還價其實也是一種抗拒/否認的展現。 4.悲傷/憂鬱: 當體認到否認也好、憤怒也罷、甚至討價還價其實都不具有實質效益後,可能會升起一些無助絕望感,也可能會有些自責愧疚,人們開始表達自己的哀傷與哀悼,並且,有的會伴隨著憂鬱的現象,包含低落、無助無望感,包含對飲食、睡眠、甚至是對事物失去興趣感,這一類整體生活模式的改變。 5.接納/放下: 當情緒被妥善的經驗到一個段落,人們開始體認到悲傷失落的不可逆性。我們可能會開始運用自己認識或直覺的方式,創造出與悲傷失落對象道別的過程或儀式,所以可以為這段悲傷失落歷程重新賦予新的意義,這段生命經驗也終於可以化為生命繼續前進的養分。 尊重、允許才是解藥 這一系列的情緒歷程,都需要依靠給予自己尊重與允許,我們才有機會真實、誠實的經驗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並且讓自己逐步將自己的感受,轉變出屬於自己新的意義。 悲傷歷程並不是一條單行道,他有時是循環的、也有時可能同時經驗所有的狀態,有人可能幾天內重拾平靜、也有人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道別。這時需要的並不是過多的建議與期待,就允許自己去經驗這個過程吧,也尊重自己有自己的感受需要經歷。 作為身邊的親友,只需要同樣的給予尊重、允許,就是最好的協助和支持,讓正在經驗悲傷失落的親朋好友,有個安全安心的空間,可以好好的訴說與整理自己內在的狀態,也透過我們的聆聽和陪伴,帶來支持的力量、讓他不會感到孤單。 若是以影片來說,女兒或許基於對母親的愛,又或者是各種基於主觀想像的好意,她並沒有注意到她正在剝奪媽媽經驗、消化悲傷的權利與空間。 當我們正在自認給出善意的同時,我們都可以反思,這份善意符合的是當事人(媽媽)的需求?還是只是符合我個人(女兒)的需要,不管那需要是所謂「一片好意」,還是有什麼內在的議題正在作祟。 若是當悲傷失落的強度太強而嚴重影響到生活作息品質,那適時的安排專業協助,例如身心科門診、心理師專業服務,都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照顧。 當悲傷失落來臨,我們可以這樣做! 如果可以,保持一切如常(最好適應) 不管是對待自己、還是照顧他人,因為悲傷失落的衝擊已然發生,盡可能保持生活型態的一切如常,可以減少身心需要適應消化的力氣。 有注意到烏俄戰爭關於學校跟小孩的新聞嗎?老師們即便在避難所中,也盡可能維持每日的課表和生活作息,只是在課程中穿插加入戰時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和技巧而已。 因為,對於遭逢巨變的人來說,一切如常可以最大限度地維持安全感,這樣才能讓剩下的身心能量專注在消化遭遇的悲傷失落中。 給予空間和時間,讓當事人可以用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訴說(最好整理) 其實,沒有任何人有權力為他人決定,該如何表達悲傷失落!我們可以在當事人願意時,扮演最好的聽眾、聆聽者(見備註⋇),允許對方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和自己的方式訴說,可能很缺乏邏輯、可能很緩慢、可能充滿哀戚、也可能充滿愉快的故事(或回憶),這是屬於當事人個人化的整理方式,這樣更能好好地將屬於悲傷和失落的故事與歷程,好好的整理打包。 不帶評價的陪伴和支持(當對方需要,我就在那) 求助、尋求安慰,或許不是當事人擅長或容易的事,但我們可以表明,若是你有需要,可以在哪找到我,並且,準備好自己,當對方伸出手來尋求幫助和安慰時,我可以不帶評價的給予陪伴和支持,只是作為撐住對方的支柱。 適時的擁抱(恰好的溫暖) 悲傷失落的情緒,有時並不是這麼好表達,而有些身體感受快過內心感受的人,會先感受到一種身體的麻木感,甚至是一種類似寒冷失溫感,背後有些身心反應的原理,在此先不多論述。 當彼此的關係是合適的,此時適時的給予當事人一個擁抱,可以喚起身體被溫暖、支撐的感受,也是一種給予安慰與協助的方式。 註⋇最好的聆聽者:近期有本教談判的書籍,指出,成功的談判專家,是最能發揮「同理心」的聆聽者。而成功的「同理心」有個關鍵的因素,叫做,全身心地表達出「我想要理解對方」的感覺,這過程甚至沒有任何的判斷和評價。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