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結果

找到 440 項與「」相關之結果

  • 當夫妻成為父母後—談爸媽如何談戀愛/看見心理 解景然心理師

    解景然 Sky Shieh 諮商心理師 阿志不解小甜為何最近脾氣這麼大,自己明明一下班回家後分工照顧女兒和家事分擔可以讓小甜喘口氣,也鼓勵小甜和閨密出去聚會,但小甜還是看起來悶悶不樂,甚至常會找自己吵架。 小甜認為自從女兒出生後阿志就把全部的專注力放在女兒身上,但她又覺得阿志下班後分擔照顧女兒是在體貼自己,但就是心理不舒服,小甜希望能與先生好好約個會,卻又覺得不能說,於是常常找些不要緊的事情吵。 阿志和小甜在結婚前已經交往同居七年,兩年前兩人因為懷孕結婚。交往期間的兩人過得十分幸福,彼此認定是一輩子的伴侶,但在有了孩子之後兩人的關係就慢慢變調了。他們彼此沒有原生家庭可以支援照顧孩子,兩人也擔心經濟負擔而沒有請褓姆,因此兩人在孩子出生後就沒有了單獨約會的時間。 上面是虛擬的故事,但如果你也正面臨類似的情況,或許現在就該好好喘口氣,休息一下,這篇文章有三點要提醒成為父母的夫妻。 一、 成了父母後,我們也要看重自己 很多時候在孩子出生後,我們生活中的首要位置就給了孩子,想要將這可愛又弱小的生命好好養大,我觀察到很多夫妻在做父母後時常會面對到自己、家人、親友間有意無意的傳達「孩子還這麼小,你們應該要…….」或是「都為人父母了,凡事都要以孩子為首要考量…」,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不能再為自己想,要忽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但我們不僅僅只剩父母這個角色,需要扮演,我們更還是自己。 可以的話也請安排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孩子的事彼此交手,讓彼此都還可以保留做自己的喘息時間。 二、 好好約會 沒錯,就是和另一半好好約會。很多夫妻在當上父母後,彼此的生活中都充滿著孩子,話題、關注、時間和精神都給了孩子,往往我們會忘記我們都是從夫妻走向父母的,因此夫妻情感也是父母的重要基礎。 一起找到合適的托嬰人選,家人、親友或是專業的保母,重點是可以讓父母安心託付的人,這樣你們才能好好規劃一個安心的約會,約會期間,可以嘗試聊聊彼此的近況和之前想做的事情。如果真的還是比較想聊孩子,也不用強硬的執行,重點是要讓自己有放鬆,並且回到過去彼此戀愛的時光。 三、 別當超人 父母中一定有彼此誰強誰弱的項目,有些時候我們會因為擔心而把事情都攬在身上,但也會因此讓另一半缺乏練習和成長的機會,久而久之,自己就累死了,而另一半卻也不知所措。因此,給予彼此覺察和欣賞做得好的地方,也給予寬容和交流一起面對弱的部分,一起在成為父母後持續成長。 孩子是我們愛的結晶,在大家歡欣迎接孩子的到來後,相信大家一定用全心全意來照顧孩子。但也別忘了喔,我們不僅是父母,還是夫妻,更是自己。所以在成為父母後,別忘記找時間好好談戀愛,以及照顧好自己,體貼自己。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心理諮商為何要談「過去與悔恨」?目標、夢想不斷拖延,有解嗎?/看見心理 張庭綱心理師

    張庭綱 Ting Kang Chang 臨床心理師 人生各個階段,是不是有許多想做的事,一直拖延,因為「來不及、太晚了、追不上」而放棄? 十幾、二十幾歲,貪玩後,唸書時間只剩一半:「反正現在準備也唸不完、考不上,算了吧」 三十幾歲,想出國:「我這個年紀才做已經落後別人太多了,時機過了,放棄吧」 四十幾歲,想創業:「我家有老小要照顧,這些太有風險的事我不用想,太自私了。」 五十幾歲,想學新事物:「這是年輕人的玩意兒,我沒有體力跟記憶力,多丟臉啊!」 當我們無法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各種困難跟阻力,可能是: 要經歷「自己」的後悔自責 要承受「別人」的質疑 要面對「未來」潛在的風險與代價 要克服「過去」束縛(創傷、挫折經驗、體力與現實條件的流逝) 【人生拖延的影響】 由於這些層層困難,許多重要的事情就擺著,一天過一天。 人生願望不斷被拖延,產生的影響與代價可能是: 1. 只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要求。功課、工作有交就好,得過且過。 或者不斷做各種簡單但不重要的瑣事。 2.怨恨責怪當初阻礙自己的人,或太羨慕其他可以實現願望的人。以致於衍生各種人際關係困擾。 3.甚至有些人因著這樣的痛苦,沉迷於眼前的感官玩樂,或產生暴飲暴食的臨床困擾。 關於人生拖延、遲遲無法去實踐理想的困難。 在心理治療/心理諮商中,有著前述的許多層次可以一一切入與檢視。 每一個層次也都有原生家庭、自信及自我認同、外在現實等種種因素的糾結與影響力。 解套之路,人人不盡相同。 【心理的餓】 然而有個飲食心理學的小觀點,或許可以啟發我們,開始想「人生拖延」: 「我們會因為昨天那餐來不及吃、補不回來了,今天這一餐就索性不吃嗎?」 首先,上一餐餓到沒吃,現在還是會餓,未來依然會餓。 此外,這一餐是沒有辦法把上次的份給補回來的,人一次所能吃的量有限度。 人類心中的願望跟理想也經常如此: 首先,「需求跟渴望不會被消滅」,就如同餓的感覺,還是會存在。 此外,錯過沒去追求的理想,也未必能夠彌補趕上。 差別在於,食物一定要吃,但願望跟理想沒有一定非要完成。 甚至拖久了,我們對於夢想,越來越不會去「肖想」。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 「沒有滿足的渴望其實沒有完全消滅」 「只是被壓抑或形成悔恨」 就如前文提到的,各種人生拖延產生的代價與影響。 「心理的餓」,不會像肚子餓一樣越來越強烈,反而可能轉化為無法意識到的層次。 持續影響到我們的處事態度(變得消極)、人際關係(責怪或忌妒他人)、教養子女(也不許他們追求自己的渴望)。 或許當初因著現實考量的阻礙,我們將這些願望、理想目標給埋藏。 但如果我們願意相信「需求跟渴望不會輕易被消滅」,理解「心理也會餓」。 我們就可以試著去「思考與善待」這些「心理的餓」,並且尋找其他出路,與替代滿足。 【讓當初未滿足的願望得以昇華】 下面這段為綜合臨床情境的描寫,非單一個案對話: 「的確我四十幾歲了,不年輕了,還有小孩家庭要顧…沒有辦法拋家棄子的出國幾年唸書。」 「但是我還是想…想辦法排除萬難,請假一兩個月出國去唸語言學校。拜託身邊的人允許我這個任性的請求。」 「因為我已經拖得太久了,也不想怪家人拖累我…這只是我人生許多悔恨中的一個縮影。我不想一直重複後悔!要等我老了退休了小孩子大了,再做這些事情嗎?到時我還走得動嗎?還會想看這個世界嗎?我想要改變!」 我們許多的臨床諮商工作經驗是,也許目標跟願望已經無法用當初最理想的形式實現了,但是仍可以昇華為另一種可能的形式滿足。 這種昇華,並非靠著心理勵志與精神喊話就能完成。 這需要消化心中的許多自我質疑、情緒困擾,與面對現實挑戰,才能有勇氣長出來。 且讓我們透過兩個問題開始,正視自己「心理的餓」: 1. 聆聽自己的內在願望是什麼? 2. 看清楚人生願望不斷被拖延,產生的影響與代價是什麼? 無論作為自省或心理諮商,都會是個很好的起點。 儘管「心理的餓」,餓久了可能會感覺不到,甚至以潛意識的方式影響自己與人際。 但是當我們願意重新用生命的養分餵食自己,內在的幸福感將會有所不同!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諮商室雜記》等等,你聽過創傷知情嗎?給期許自己成為他人貴人的你。/ 看見心理 簡佑庭心理師

    簡佑庭 Chien 諮商心理師 我常常覺得,這個社會對於身心狀況不太好,身上帶著憂鬱、焦慮的人,總是不太友善,習慣於檢討到底有多少事物可以努力,而忘了我們彼此都有脆弱的時候,當脆弱浮現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支持、包容、以及照顧,而不是更多的批判和檢討。 以下,我會帶著創傷知情的觀點,帶大家一起認識,當身邊有人狀況不好時,我們可以怎麼理解、以及可以怎麼辦。 💡憂鬱/焦慮症,的確是生病,而不是討拍或玻璃心、更未必是中邪! 憂鬱、焦慮,是醫學學理上有明確診斷準則的疾病,涉及了大腦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運作,然後也才包含了我們最常用來檢討彼此的,情緒、認知、行為。 沒有生病的朋友,有時會很難理解生病的朋友發生了什麼事。 那我們試著帶換一些情境增加想像一下,例如,當我們過敏嚴重時,我們可能會頭昏腦脹、對什麼都不太有耐心;又例如,感冒發燒身體不適時,我們可能會暴躁易怒、卻又瞬間沒電什麼都不想做。 這些是很簡單、大家都很熟悉的,外在因素導致身心情緒反應,憂鬱焦慮就像是大腦過敏、感冒了一樣,當一些內分泌激素失常,當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運作不良時,我們的情緒是很困難被我們自己掌控的,我們很可能無法自控地陷入憂傷、悶悶不樂的狀態。 (還是不太能理解?聽過極地國家,有永夜的現象嗎?據說那邊的國民可能有過半數都有憂鬱傾向唷,這不是他們玻璃心唷,至少有個原因是他們日照太少啦~) 我很喜歡以壓力素質理論來跟個案解釋,在他們身上正在發生的是怎麼一回事。這是個跟中醫蠻契合的觀點唷~ 壓力素質理論認為,生病的現象,源自於我們人有某種身心素質狀態(姑且當作中醫常講的體質吧),如果素質強韌,即便身處在壓力情境中,也未必會生病,反之,若素質不佳,即使一點壓力也會讓人身心產生異常反應,也就是生病了。 各位知道自己的心理素質如何嗎?我們都知道吃保健食品、養生來調理身體體質了,那我們知道怎麼調理心理的素質嗎? 💡創傷就是心理受傷了,主觀感受很重要,不能也不需被比較! 創傷顧名思義就是受傷,這件事情非常主觀,有的人皮粗肉厚,跌倒也不疼,有的人細皮嫩肉,輕微摩擦可能就破皮流血,這是一種特質而不需要強分好壞。 我自己、乃至於個案,都很常聽到一句讓人傷心的話,如,這樣就受傷喔,我之前如何如何那我是不是就毀了、完蛋了?! 首先,當一個人遇到壓力事件,的確未必會立即有受傷反應,但你怎麼確定自己沒有受傷?你知道自己通常怎麼應對壓力事件、有多少能力可以面對嗎?又或者是,當遭遇壓力後,身邊有沒有人順手扶持了自己一把? 另外,當我們在比較的時候,我們知道眼前的人,生命中累積了多少讓他感受到不舒服、有壓力的事嗎? 話說回來,這件事就跟有人先天體質優良、有人先天體質不佳,這需要的是尊重、而非比較。誰知道十年、二十年後,彼此的身心體質又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任何人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因此,主觀感受非常重要,每個人的傷痛都需要被尊重對待,不需、也不應該被比較。 💡運用創傷知情的理念,當作對心理的CPR吧!理解、尊重、支持很重要! 當我們想要成他人的貴人時,首先我們需要開始理解他人,了解對方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才不至於反而增加他人的傷害。 創傷的人,可能會有許多的反應: 記憶畫面的浮現:在腦中出現一些畫面讓他回想起受傷的情景 情緒狀態:浮現許多感受,可能是生氣憤怒、也可能是羞愧哀傷、甚至也有人會沒有感覺般的麻木 身體反應(身體轉化):有些不擅長表達感受情緒的朋友則可能會在身體上發生各種變化,例如,腸躁症(一直跑廁所)、失眠、躁動、體重劇烈變化、免疫系統失調等等。 災難化的想像:將眼前的事跟曾經聽過看過、經驗過的糟糕事串連再一起。 當發現身邊的朋友有以上這些現象,莫急莫慌莫害怕,這時就算什麼也不會,至少我們可以給出我們的尊重和接納,讓對方知道我們理解並且願意友善支持他。 進一步的,我們可以這麼操作: 嘗試理解而不批判 情緒感受可以被肯定以及接納、壓力情境可以給出介入或協助 辨識出這樣的狀態不對勁,積極的支持陪伴、也鼓勵尋求專業協助 💡學習自我照顧、也善待身邊的人吧! 當感覺到自己的狀態不對勁的時候,不管有沒有人能馬上給予我們協助或支持,我們都可以先學習自我照顧,就從尊重自己的感受,肯定也承認自己現在所有的感覺,不舒服、受傷、難受、不對勁,都是直得被善待的感受。 在可以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做許多讓自己放鬆舒緩的事,例如:運動、聽音樂、在不傷害自己與他人的前提下宣洩攻擊情緒等...。 若是身邊的朋友狀態不好,友善的陪伴對方聊聊、讓對方將內在的鬱悶不適說出來,而我們只需要試著表達理解、而不需要給予評價判斷,那就是很好的基本支持照顧了。 💡積極鼓勵求助,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會穩定下來、是能夠恢復安好的! 讓心理師協助你調理心理的體質~ 而不管是憂鬱焦慮的當事人,又或者是身邊的親友家屬,大家一定都很關心,這個狀態到底會不會好?很坦誠地說,大腦、人心是纖細又複雜的系統,的確很難確切保證會好到什麼程度,醫學研究的確有一個大略的療程區間可以告訴我們妥善治療的趨勢、跟痊癒的容易程度,但那比較不是諮商心理師的強項。 諮商心理師的強項,更在於協助我們梳理從小到大,我們的生命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體質、辨識我們的心理體質有哪些可以加強調整的地方。 我相信當我們可以將心理體質調養好,那遇到各式各樣的壓力情境,我們都可以快速地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找回平穩安定應對這一切的內在力量。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諮商室雜記》諮商為什麼要談過去經驗?這樣有意義嗎?/ 看見心理 簡佑庭心理師

    簡佑庭 Chien 諮商心理師 諮商為什麼都要談過去? 過去不就過去了嗎?人應該要向前看才對吧! 一直討論過去這不是更讓人放不下嗎? 談論過去的意義在哪? 以上這些,是很多初次接觸諮商、心理治療的人,常有的疑問。 且讓我來為各位說分明~ Ø 期待快速緩解類似”症狀”的議題?還是想要根本性的讓困境不再上門? 現代人講究效率的生活節奏多半都是快快快、衝衝衝,我們的確會比較喜歡具體的方法、立即可行的策略,這些方法也是心理師會帶給來談者的技巧,幫助來談者有些立即的緩解、暫時性的解決問題。 但,這畢竟是暫時性的。 讓我們遇到難解的困境、情緒,有時不僅只是眼前的遭遇,更是源自於曾經有過的生命經驗。例如:成長過程中總是聽到的評價、曾經發生過刻骨銘心的事件、身心遭受衝擊的強烈印象甚至痛苦記憶。 這些可能更是我們困境的根源,需要被關注與梳理,才能獲得根本的改變。 Ø 生命經驗如同心理的體質養成過程,心理工作好比不把脈的中醫。 大家都知道生理的體質會影響健康,飲食、生活習慣會對體質發生關鍵的影響;心理也有體質,源自於,成長過程被給予什麼樣的教育?經歷過什麼樣的喜怒哀樂?人際關係發展、情感價值建立等等,這些都會影響我們容易怎麼看待事物、也影響著我們容易會有哪些情緒。 因此,當我們回到生命經驗去梳理、釋放,我們就能調理心理的體質,創造一個根本性的改變,讓我們可以改變看待問題的眼光、重整僵化已久的習慣模式,讓困境不再困住我們。 Ø 生命經驗會帶來無意識的慣性行為模式,相似的困擾問題不斷地重現。 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中,若我們對過往經驗沒有足夠的了解,過去的生命經驗可能就深深的藏進了無意識裡,無意識動力會推動著我們自然而然的產生固定因應各種人際關係、情緒反應的習慣模式。 我們可以學到一百種技巧或是策略方案,但如果我們內在的無意識動力無法被好好的整理,我們很容易就會彈回原本的習慣模式,造成相似的困擾問題不斷地重現。 Ø 梳理過往經驗如同矯正牙齒,雖痛但有機會還你美麗面貌。 我常形容深度的心理諮商歷程,如同矯正牙齒一般,要將長歪的牙齒慢慢一點一點的調整回來,太快會讓人痛苦難以忍受,需要隨時評估最適合的力道、最舒適的角度來緩和修正。 有時會不舒服的讓人想要放棄,過程中甚至可能會引發更多的不舒服,但透過與心理師的密切合作,我們有機會與您一同找回最美好的自己。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 Up, Up, and Away/ 看見心理 李俊弘實習諮商心理師

    李俊弘 James Lee 實習諮商心理師 #alien #cultureshock #doubt #isolation #awayfromhome “Jane packed only basic necessities into her silver Rimowa carry-on, and flew over 11,000KM to take a new job in Taiwan. She had always dreamed of exploring Asia, and now was her chance. She left everything behind – everyone she loved. Her friends, her family, her familiar life. It has been an incredible experience. She has learned so much about herself and other cultures. She has met some extremely friendly people and also made some great friends along the way. Yet, when Jane left her hometown, she never imagined she would one day miss it so much. She found herself longing for the familiar places, people, and routines of her past.” #LeavingHome #7-11sFTW Although Taiwan isn’t as luxurious as Dubai or as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s Japan, I have seen many well-traveled individuals choose to stay on this beautiful island. You may have chosen to stay for the people or you may have chosen to stay for the food, and I’m sure some of you may have even chosen to stay for the 7-11s. No matter the reason, I believe that the decision in of itself may have been difficult, and may have even resulted in the sacrifice of a part of your life. And when we think of loss in any context, it is rarely ever just fun and excitement. It may have started out as a great experience of novelty. And with the Taiwanese culture, though short in lifespan, can still be quite plentiful. As time goes on, doubt may arise, as you may begin to see and experience the flaws and challenges that understandably exist. Somewhere down the line, resentment and criticism creep into your everyday life, and a sense of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may begin to take over. Some people are able to overcome this and adjust accordingly, and others have a harder time doing so. Realize that both overcoming and adjusting or remaining where you are in the present are all considered normal, and there isn’t a set time on how quickly or slowly one should acculturate to a new culture. #MomentsOfUncertainty There may be moments where you feel alienated, and just crave for warmth and belongingness. There may be moments where you feel isolated, and just wish there was someone who understood you for you. There may be moments where you feel lost, and you’re no longer sure what you’re doing on this foreign land. Wherever you are in life, know that you have the strength within you to persevere through all of these moments. Know that you are brave and resilient for having embarked on an adventure on foreign soil. And know that if your tank ever feels empty, we at Seeing Counseling Center are here to fill up that tank. 身在異鄉、心繫家鄉。隻身一人遠赴異鄉的心情誰能懂?在夜深人靜時只有孤獨感陪伴。在人山人海中卻找不到歸屬。人海茫茫,心也徬徨。不管你是為了工作、為了愛情、還是為了探險而離開家鄉。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看見的心情都有可能影響著你。在這裡,我會協助你看見自己、找回初衷。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 @seeingcounseling

  • Home Bittersweet Home: Finding Your Way Back/ 看見心理 李俊弘實習諮商心理師

    李俊弘 James Lee 實習諮商心理師 #alone #lost #change #abroad #cominghome Have you ever felt ‘alone’ even though you’re with a familiar crowd? Have you ever felt ‘lost’ even though you know exactly where you are? Have you ever felt “alienated” even in your own home? “Jack had returned home to Taiwan after studying abroad in the US. Coming back to a familiar house with unfamiliar faces, Jack saw that the walls have been painted, that there was new sofa, and that his old bedroom was now a guest room with flowery-patterned wallpaper. He couldn’t figure out where anything belonged, not even himself. After being away for years, instead of feeling happy to be back, Jack felt uncomfortable and unfamiliar with his surroundings.” #ReturningHome #ThatHelmet Whether you’re moving back to Taiwan after completing your studies overseas or returning to your roots after years abroad, time away from any place has a way of altering reality. Whether it’s being away for a few months or for several years, returning to Taiwan and reintegrating can be difficult. At first, you’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atch up with old friends and see family and even have a chance to re-explore the restaurants you enjoyed eating growing up as a kid. But sometimes, somewhere on the back-burner, there may be a feeling that something just ain’t right. It takes time to relearn everything. Realizing that you can pretty much pay for every bill at your local convenient store may be a happy relearning, but getting a ticket for not having your helmet on while riding your scooter may be a surprise since you got away with it 20 years ago. #AGuestBackHome The scenery may be the same year after year, but the people in it may not. Your return home may bring about a renewed unfamiliarity, and this unfamiliarity may easily unravel into unpleasant and frustrating experiences. You may no longer have the freedom and space you once had while you were abroad, and instead you’re frequently met with the prying eyes of boundary-less relatives. You may even come face-to-face with cultural expectations that you’ve long forgotten, such as being constantly reminded that success is measured strictly by your salary and the size of your family. Once you understand that things have changed and people have changed, you might also come to see that you have changed too. Whatever the change may be, know that you deserve to enjoy the life you have chosen, whether it be here in Taiwan or abroad. Know that home is not where you reside, but where you are understood and cared for. And know that we at Seeing Counseling Center are here to help you do just that. 錦衣還鄉、落葉歸根。漂泊在外的你終於回來了。終於回到你熟悉的家了。但是家、似乎不再熟悉了。人事已全非。不管是要面對曾經熟悉的環境也好,還是要與家人再次建立親近的關係也好,一個人要重新來過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裡,我將與你一起看見未來的可能性。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 @seeingcounseling

  • Generational Wealth: Always 2nd and Never Enough/ 看見心理 李俊弘實習諮商心理師

    李俊弘 James Lee 實習諮商心理師 #夾在中間 #不得不… #支配人生 #neverenough #generationalwealth #familyvalues “I’m nothing more than a puppet. I’m only here to live by your rules.” #SecondGenerationSpendsIt Having heard you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path to success a hundred times over, you can’t help but wonder if it really was that tough. Did they really sacrifice everything and work 80 hour weeks to provide for the family? Did they even know what they were doing when they were going door-to-door looking for work? Did they truly believe that they were going to be successful one day? It may be difficult to imagine what they went through during their time, but their story seems so distant to you, yet their values and traditions still govern your everyday life. Let’s work together to learn how to navigate these outdated values and traditions, and realize that there’s an entire life out there free from the shadows of said titans. To be shadowed by titans and pressured by the need for success can be suffocating and depleting. Whether you’re part of a family of doctors that expect you to be no less than a dentist or you’ve been identified as the successor for the family business, the burden and constraints from familial expectations can often overshadow your own visions. You’ve pushed your own wants and needs out the window, just to fulfill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family. You’ve lost faith, you’ve lost purpose, and somewhere along the way, you’ve lost yourself too. Let me help you in finding yourself, finding your purpose, and realizing your true potential. Because you are more than you know.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 @seeingcounseling

  • 我的專業工作地圖/ 看見心理 陳靖妃心理師

    陳靖妃 Ariel Chen 諮商心理師 一直以來, 常有人會問我:「妳的專業取向是什麼?」 每當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 當下我的頭腦會自動湧出很多訊息量XD, 但因為一時超載又無法馬上轉換成精準的語言表達出來, 所以當下會給出一個概括的回答。 然而事後回想, 每次都覺得不是很到位, 總覺得無法很完整地呈現與表達我在工作時的樣貌。 某天, 我心中突然有個聲音: 「是時候要來為自己的專業做個更清楚的定位了!」 除了幫助別人更認識我, 也幫助我自己梳理這幾年來自己在自我成長、專業訓練與接案過程的經驗與累積。 於是, 我決定發揮過去寫論文時被訓練的精神(笑), 同時也希望能試著用比較親民的語言向大家說明我的工作方式。 雖然它很可能會隨著時間和生命經驗的累積而再調整, 我自己也歡迎改變的發生。 仔細回顧自己這些日子以來在諮商室發生的種種, 我整理了四個我工作時的主軸: 完形學派經驗取向、多元物件媒材、身體工作創傷修復、身心靈整合(如下圖): 1. 完形學派經驗取向 完形學派是非常注重與自己當下感受連結與覺察的學派, 它的創始人Perls認為在治療中「協助增加覺察的豐富度本身即具有療癒性」, 有點像把散落的拼圖重新拼回來的概念, 幫助一個人回歸完整的自己。 它融合了東方 禪學 和西方 正念 的精神, 協助來談的你重新聚焦在諮商室內正在發生的事(它通常會是日常生活某些情境的縮影)。 為了幫助你跟自己的內在有更深的接觸, 完形學派也發展出一些實驗(活動)的方式, 創造一個安全且適合療癒的場域, 來引導你能用更具象化的方式深刻經驗轉化的歷程。 而完形學派的心理師定位, 我認為比較是信任案主本身內在的潛能, 必要時也會較親民的分享自身的經歷或是其他積極的介入, 而不只是一個單純聆聽的角色。 2. 多元物件媒材 我一直認為:治療不一定要侷限在單一的形式,也就是談話。 而過去我自己和個案的經驗中,也發現光是停留在理智的談話效果有限。 人有豐富的感官系統,若是在晤談中搭配一些藝術媒材, 如:牌卡、物件、繪圖等, 等於是加入了視覺、觸覺、聽覺、動覺等體感, 能讓用隱喻和象徵的方式, 對於自己的議題有更深刻的覺察與領悟。 除此之外,也更增加了諮商的多樣性與創意, 讓整間諮商室都能發揮它的最大效益。 針對不同的來訪者,有時就像精彩的 即興劇, 讓我也很佩服過程中與個案 內在智慧 所激盪出的火花! 3. 身體工作創傷修復 我們的身體就像是飛機的 黑盒子, 記錄著我們從小到大所發生的種種經歷與 感官經驗。 有時當過去的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應對外在的事件, 身心會產生一些 防禦機轉 來保護當時的我們能順利度過難關。 然而,這時有些創傷凍結的情緒依舊藏在我們的細胞記憶裡。 透過生活中反覆熟悉的事件引發, 其實是希望我們回去看見它、照顧它,把它們找回來。 而透過 身體經驗 的連結, 有時能彌補「經驗到卻說不出來」的語言限制, 進而協助我們身心合一, 改善「想卻做不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的情況, 讓你更有力量帶領自己朝想去的方向前進。 4. 身心靈整合 因為我本身過去在心靈領域的興趣與探索, 深受一些東西方靈性與哲學思維的吸引。 我發現它們能幫助我在遇到困境時跳脫較個人的層次, 用一種更整體全觀的視角去看待整個生命脈絡, 進而更篤定去接受當下所發生的不如意。 而這也是我在晤談中時而會與案主分享的, 藉此希望協助他們內在的智慧被啟動, 引領他們改寫更適合自己的人生劇本。 ------------------------------------------------------------------------------------------------ 以上是我大略整理的四大晤談主軸。 仔細看,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它們彼此其實是相互關聯的。 最重要的是: 每個人當下所需要的元素是很不相同的。 我會評估來談者當下最需要的, 而使用最適合的方式。 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盡力協助他達到 最佳的福祉。 當然有時候也會有一些例外狀況, 如:個案本身意願動機不高,只希望來抱怨卻無心前進與改變、 只想拘泥於某種形式(如:牌卡)的晤談等等, 這時候我都會澄清: 「諮商是一個我們兩個人一起努力的過程。」 我們不是為了做而做, 而是能協助處理與面對真實的自己。 (即使有時候當下可能會無法理解心理師在做什麼XD) 我常說:當你選擇踏入諮商室的那一刻開始,改變就已經在發生。 因為內在有個有智慧的你牽引自己來到這裡。 而我像是一個陪伴或教練的角色, 看看我們可以一起走到哪裡。 如果我有幸能夠成為你(妳)生命旅程中的旅伴, 那們我們就一起好好珍惜這段緣份吧。 也 祝福 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你的 心靈旅伴 文長謝謝你(妳)耐心地看完 寫完後竟發現彷彿是幾年前畢業論文的極濃縮版耶太神奇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 @seeingcounseling

  • 吃太鹹會不會洗腎?

    文/闕壯理醫師 你終於排到一位難求的拉麵名店,在自助點餐機前,滿心期待選著湯頭、麵條。濃度肯定要選日本濃度才道地啊,你心想。 然後腦中逐漸浮出「吃太鹹會洗腎」的聲音,好像每個大人都這樣講過。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吃甜的更容易洗腎。 . . . 🔎真相 台灣人洗腎的原因: 第一名⚠️糖尿病 第二名⚠️高血壓 第三名⚠️腎臟發炎 根據統計,接近一半(46%)的新洗腎患者,就是因為「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功能衰退,最終洗腎。 吃太鹹雖然會導致高血壓影響腎功能,但偶爾吃日本味拉麵就洗腎的機率非常非常低。 - 🔎殘酷的事實 - 台灣目前近10萬人在洗腎,逐年上升中。 - 台灣每百萬人有超過3400人在洗腎,盛行率世界第一。 - 年年虧損的健保,花最多錢的項目就是洗腎,比癌症還多。 - 洗腎患者的10年存活率為35%,意指,超過6成的人都活不過10年。 - 🔎給好學的你 腎臟簡單來說就是人體淨水器,若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功能惡化甚至報銷,就必須要腎臟取代療法(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才能排出毒素。方式有血液透析(俗稱洗腎)、腹膜透析、換腎,它們的差別可以google一下。 讓腎臟受損的原因包括: ✔︎腎臟病(急性慢性發炎、感染、尿路阻塞、膀胱輸尿管逆流) ✔︎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不良生活型態(抽煙、喝酒、肥胖) ✔︎不當用藥(過度使用止痛消炎藥、來路不明的中藥) ✔︎家族史(遺傳性腎病)等等 . . . 總之,與其威脅拉麵愛好者不要吃太鹹不然會洗腎,不如建議把手搖杯、下午茶、蛋糕通通戒掉吧! (可能嗎?) Ref: 衛福部

  • 骨質疏鬆不可不防

    文/鍾曜任 醫師 什麼是骨質疏鬆? 普通人在35歲之後,骨質會隨著年紀的增長以每年0.5到1%的速度流失,50歲之後更會以每年1到3%的速度流失。由於骨質的流失讓我們骨頭的結構日益脆弱,也增加了我們往後因故骨折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長輩朋友因輕微跌倒就造成嚴重骨折而造成行動不便甚至臥床的原因。 為什麼會造成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依其原因又可分為「原發性骨質疏鬆」以及「續發性骨質疏鬆」兩種。 「原發性骨質疏鬆」又可分成「停經後骨質疏鬆症」、「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停經後骨質疏鬆症」主要是因為女性朋友在停經後雌性激素的分泌減少,而雌性激素又是防止骨頭流失的很重要的功臣之一。「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隨者年紀的增長,造骨細胞的功能衰退,流失的速度又大於製造的速度,因而造成骨質疏鬆。 「續發性骨質疏鬆」則是因為「長期服用特定藥物」、「不良生活習慣」、「內分泌失調」、以及「其他特殊疾病」所導致的結果。「長期服用特定藥物」包含類固醇、賀爾蒙阻斷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胃藥)、免疫抑制劑、化療藥物等。「不良生活習慣」包含鈣質攝取不足、缺乏足夠日曬(每天至少讓陽光直射10分鐘)、抽菸、喝酒、攝取過量咖啡因又未補充足夠鈣質(每天攝取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缺乏足夠運動等都會加重骨質疏鬆的進展。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皮質醇過高、性腺功能低落等內分泌失調都可以造成骨質疏鬆。最後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中風、帕金森氏症、癌症的骨轉移等等也都會造成「續發性的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 骨質疏鬆症不但會讓更得骨頭變得又薄又脆,造成輕輕一摔、一撞就容易骨折之外,常常還會造成我們脊椎的壓迫性骨折,而導致下背痛、身高變矮、駝背等症狀,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最終導致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等問題。 要怎麼診斷我是否有骨質疏鬆症呢? 目前雖然在很多社區的健康促進活動是以「超音波骨密度儀」來做初步篩檢,然而我們要診斷骨質疏鬆還是有賴更準確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儀」,簡稱DEXA,來做確診。DEXA所照射的部位為雙側髖骨或腰椎擇一,當然兩者都照會比較準確。上述兩個部位的測量須避開曾發生骨折或是有腰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側。 一般來說骨密度檢查約十到十五分鐘,一週後可回門診看報告。 哪些人需要積極採檢骨質密度呢? 以下族群須要積極採檢骨密度來做提早發現、及早治療,包含: 1.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2.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例如長期抽煙、酗酒、喝過量咖啡、缺乏運動、體動過輕、家族病史等。 3. 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 4.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5. 脆弱性骨折者 (指在低衝擊力下就發生骨折)。 6. 罹患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量流失之相關疾病者。 7. 所服用藥物和低骨量或骨量流失有相關者。 另外,若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骨質疏鬆、本身身材特別矮小、鈣質長期攝取不足、長期吸菸者、長期酗酒、喝過量咖啡、缺乏運動者也建議施作骨質密度檢查。 最後附上適合台灣人的骨折風險評估給大家測測看: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fbclid=IwAR3QYuCpgVzGwp_Oa6CYpfwKZCo2s9CvQnhllPcJyHtJLvrsGVvdoUH1BXY。 做骨質密度檢查需要多少費用呢? 健保施作骨密度檢查的給付標準嚴苛,僅在「副甲狀腺機能過高需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醇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非創傷性骨折者」、「五十歲以上婦女或停經後婦女正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這三個族群有健保給付,且若需要再次檢查時,間隔需至少一年以上,且終身以再檢查以三次為限。倘若自費檢查骨質密度一個部位則需約新台幣800元。 若不幸罹患骨質疏鬆要怎麼治療? 藥物的選擇上包含「破骨細胞抑制藥物」,像是「雙磷酸鹽」、「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物(SERM)」、「細胞受體抑制劑(RANKL Inhibitor)」等。所有用藥都要經過骨科、復健科或家醫科醫師的評估後才能使用。 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嗎? 首先必須先去除常見的危險因子,例如戒菸、戒酒、維持理想的體重(減重)。 飲食方面,我們必須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以鈣質來說,51 至 70 歲男性每日建議量為 1000毫克, 51 至 70 歲的女性和 70 歲以上的人則為每日1200毫克。若無法從飲食中攝取到足量的鈣質則需額外補充鈣片。維生素D來說,70 歲以下的成年人建議每天補充600IU、70 歲以上的成年人為每天800IU。 運動方面,建議除了每週150分鐘的中強地有氧運動之外,還須進行每週至少兩小時的阻力與肌力訓練(又稱負重訓練或重量訓練)來增加骨密度的運動。另外,預防跌倒的平衡訓練也非常重要。

  • 蠢蠢欲動的帶狀皰疹

    文/闕壯理醫師 現在是季節交替的時刻,台灣的秋天僅有寶貴的一、兩個月,日照變短,產生憂鬱的氛圍;同時也接近歲末年終,工作要積極拚業績。 這時候身體很容易出狀況。除了普通的感冒以外,還有一個惱人的疾病蠢蠢欲動! . . .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俗稱皮蛇🐍,是因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感染。 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上班族、壓力過大、免疫不佳者等等,是最容易受影響的族群。 - 第一次得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會產生⚠️水痘,通常在兒童時期感染,會自然痊癒;反而是成人時期才初感染水痘會有嚴重併發症風險。 水痘治癒之後,病毒會潛伏在脊椎神經節,如果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就會再度活躍變成⚠️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造成一群一群的、刺痛的、紅紅的小水泡。 🔺水泡會沿著感覺神經(皮節)的範圍延伸。對了,不管繞幾圈都不會死啦。 🔺水泡好發於身軀,如果長在臉上可能影響視力或聽力。 🔺即使水泡消了,也可能會出現皰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opathy)。像刺骨般的電流感,會跟著病患很久。 - 💉全新帶狀皰疹疫苗「欣剋疹」(Shingrix) 2022年終於在台灣上市,效力完勝舊的伏帶疹,在美國已成為預防帶狀皰疹的疫苗首選。 優點包括: ✔️不活化基因重組疫苗,安全性高 ✔️預防帶狀疱疹復發、預防神經痛 ✔️保護力強 ✔️與任何疫苗皆不衝突 適用族群: 1️⃣50歲以上 2️⃣18歲以上且有帶狀皰疹風險 它的唯一缺點是需兩劑(間隔2-6個月),以及偏貴的價格。但好東西很值得😎 得到帶狀疱疹可能需要吃很久很多止痛藥才能把神經痛壓下來。打疫苗除了免去疾病的痛苦,也能省下開藥和回診的錢,甭提寶貴的時間。 Pic: Healthline

  • 新上市口服減重藥:康纖芙

    *本篇乃衛生教育文章分享,僅供讀者瞭解肥胖相關之衛教知識,不具任何廣告成分。詳情請諮詢專業醫師。 文/闕壯理醫師 肥胖一直以來都是被忽視的魔鬼,與三高、心臟病、中風、癌症這些嚴重影響健康的疾病息息相關。減重不是追求身型的年輕男女的專利,慢性病患者更要對減重付出更多努力。 所幸台灣人對於減重通常抱持著正向的態度,這幾年超夯的減肥針上市後取得廣大迴響,藥賣到缺貨啊!藥廠看到商機,更進一步引進民眾接受度更高、不需打針的口服減重藥物,創造廠商、醫師、民眾三贏的局面。 截至2022年11月,台灣取得減重適應症的藥物有三款,分別是羅鮮子(Xenical 口服)、膳纖達(Saxenda 瘦瘦針),以及今天介紹的康纖芙(Contrave)。 - 💡康纖芙(Contrave) 內含Bupropion和Naltrexone。Bupropion是非典型抗憂鬱劑,也是戒菸藥物;Naltrexone是單純鴉片類受體拮抗劑。 💡減重原理 1️⃣減少飢餓感 大腦的下視丘負責調節食慾,其中減少飢餓感的物質叫做POMC神經元。康纖芙中的Bupropion能活化POMC神經元,達到降低食慾的效果。 而下視丘會自然產生負回饋降低POMC神經元,Naltrexone則是阻斷此負回饋,維持POMC神經元的活性。 2️⃣抑制食物渴望 腦幹的中腦具有邊緣獎勵系統,當我們在吃高熱量、高糖份的食物,邊緣獎勵系統會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感到愉悅,讓我們越吃越開心。甚至光是想到大餐,邊緣獎勵系統就會活化,促使人類想找食物來吃。 Bupropion和Naltrexone能共同抑制這個進食的獎勵機制,讓進食不再過度愉悅,達到減重效果。 💡副作用 最常見副作用是噁心/嘔吐(32.5%/10.7%),通常在四週內可緩解。另有便秘(19.2%)、頭痛(17.6%)、失眠(9.2%)、口乾(8.1%)等等。 患有酒精或BZD藥物成癮、癲癇、未良好控制的高血壓、長期使用鴉片藥物、肝功能不全、躁鬱症、厭食症、14天內使用過MAOI藥品等等者應避免使用。詳見仿單。 . . . 減重絕對不是一句「吃健康一點、多運動就好」這麼簡單。不是每個人的作息都可以配合餐餐雞胸肉、天天健身房,要讓更多人成功減重,應該推廣的是健康生活的概念。 醫師應該給予個人化的建議,譬如教導上班族怎麼挑選合適的超商食品,不需要吃飯還要按計算機;告訴中老年人者適合什麼運動才不傷膝蓋,不需要都把目標放在各種大肌肌或是卡路里消耗;針對無慢性病的年輕人,給予積極的減重套餐。 找專業醫師諮詢減重藥物能讓減重更有效率,不但可以找到真正適合的藥物種類,也有調整劑量、處理副作用的安全性,如此才能讓減重有效率又持久。若私下買藥,除了不會用又容易復胖,也可能忽略肥胖背後隱藏的疾病,如糖尿病、多囊、甲狀腺低下、庫欣氏症等等。

  • 猴痘跟猴子有關嗎?一次搞懂猴痘傳播、治療與預防

    院長 鍾曜任醫師 ✅猴痘是什麼? 猴痘病毒早在1958年第一次被發現在研究用的猴子身上,因而被命名為猴痘(Monkeypox virus),往後多在中非和西非地區流行,也因為該區的醫療資源較缺乏,致死率高達1%到10%不等。2003年首次出現在美國,也是非洲外地區首次出現猴痘病例,絕大多數是因為患者接觸到被猴痘病毒感染的進口寵物鼠而被傳染。2018年9月至2022年5月期間更陸續在英國、以色列、新加坡都有零星病例傳出。但從今年五月中開始從英國開始爆發大量病例,並蔓延到歐美兩洲,亞洲的新加坡、韓國也都陸續通報境外移入的個案。目前大部份個案據歐洲或北美的旅遊史。 ✅猴痘病毒的傳染!! 猴痘病毒在生物分類上與天花病毒同屬於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主要由齧齒類動物(鼠、兔、狸等)和靈長類動物(猿、猴、狒、猩等)傳播給人。1980年代隨著天花的消滅,全世界停止天花疫苗的施打後,猴痘便成為目前最嚴重的正痘病毒傳染病。台灣在1956年至1978年曾實施全民施打天花疫苗,因此民國68年後出生者都未曾接種過天花疫苗。 猴痘的主要傳播方式分為人畜共通以及人傳人兩種方式:人畜共通主要藉由接觸動物的血液、體液、食用動物等方式傳播。人傳人的方式更為多元,包含飛沫傳染、接觸體液或血液、孕婦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傷口或黏膜接觸到被感染者汙染的物品、不安全性行為等。猴痘的潛伏期範圍較長,約5到21天,大部分個案在6到13天的範圍內。 ✅感染猴痘病毒會發生什麼事? 猴痘的臨床症狀最為人所知的是皮膚的疹子,常會在發燒後一到三天出現。疹子會從一開始平坦的紅疹、凸起的紅疹、水泡、膿疱、結痂、脫落的順序出現。皮疹依不同病毒株而異,可能出現在生殖器、會陰部,也可能從臉部開始蔓延到四肢或軀幹等。其他症狀包含發燒、畏寒、肌肉痠痛、淋巴結腫大(例如腋下、耳後、頸部、腹股溝等處淋巴結)、倦怠等。病程約二到三週。免疫力低下者可能併發肺炎、敗血症等。死亡率依不同病毒株而有所差異,約為1%到10%不等。 ✅猴痘怎麼治療? 猴痘的治療方式多採取輸液治療、支持性療法、症狀治療為主以減輕不適與可能的併發症,大多數病患都會藉由自己的抵抗力消滅猴痘病毒。目前衛福部疾管署正在與國外藥廠洽談專案進口的Tecovirimat、Cidofovir與Brincidofovir等猴痘抗病毒藥物以及針對天花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如果有疑似症狀建議可以到醫院的感染科就診評估,若經診斷,因為猴痘是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醫師需24小時內完成通報。 倘若不幸得到猴痘,除了藉由支持性療法與症狀治療之外,大家可能相當在意的會是皮膚的病兆是否會留下疤痕?最重要就是染病期間千萬不要用去擠這些水泡、膿疱,也不要去抓它們。可以用口服的止癢止痛藥做症狀的控制,皮膚的部分也可以考慮抗生素外用藥膏來避免續發性的細菌感染。若因體質的關係水泡與膿疱的數量較多、病兆較大的患者比較容易留疤。若為平整的疤痕可以使用A酸、杜鵑花酸或其他美白產品來處裡;若為局部凹陷的坑疤可能須以雷射、植皮等方式長時間治療才可能改善。 ✅猴痘如何預防呢? 1.避免在猴痘疫區接觸靈長類或嚙齒動物,也須避免生食。觸碰完動物或物品須徹底用酒精或肥皂清潔雙手後才能觸碰眼口鼻。 2.若有疑似猴痘病症到感染科就診時,需主動向醫師告知旅遊史、接觸史,方便醫師做判斷。 3.若曾經在個案發病後到皮疹病兆結痂前接觸到個案的呼吸道飛沫、體液、血液、皮膚黏膜等,需行21天的自我健康監控,避免性行為或捐血。 4.避免與有潛在風險自猴痘疫區返台者有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 ✅猴痘有疫苗可以施打嗎? 目前臺灣有足夠全人口施打的第一代天花疫苗可以在戰備時使用,但由於第一代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疫苗中的病毒可能在施打之後於人體內增殖,疾管署不考慮拿來作民眾的施打。疾管署目前在正與國外藥廠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來使用於照顧猴痘病患的醫護人員、檢測猴痘病患檢體的檢驗人員、猴痘病患的密切接觸者,預計今年底到貨。第三代天花疫苗雖與第一代天花疫苗同為活性減毒疫苗,但並不會在人體造成病毒的增殖,但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大規模施打該疫苗。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健康資訊嗎? 把「看見佳醫」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256utcnt 或者搜尋「看見佳醫」的LINE ID➡️@256utcnt

  • 過度努力也會肥胖

    院長 鍾曜任醫師 無意間聽到吳淡如的Podcast「人生實用商學院」專訪周慕姿心理師談「過度努力」這本暢銷書,其中的一段對談我聽了特別有感觸,我節錄了其中的對話跟大家分享,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詮釋:「有些人可能成就不錯又或是剛好在某個生涯的轉捩點,他們突然好像癱瘓一樣、被卡住了,無法正常做事。經過諮商的過程探究其原因,往往發現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標準過度嚴苛,或是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認為不能犯錯,或是『一定要很有用才有價值、才能獲得關係』。有人甚至在關係中『承擔太多自認為的責任和包袱』,而把自己對世界的『情緒和感官都關掉』,他們不斷努力,往自認為的目前拼命工作,過度努力,而將自己的身心逼到一個死胡同,最終出現了恐慌和焦慮的症狀。就像有個人在身後拿著槍抵在你的太陽穴上說,只要你不拼命往前衝,我就把你斃了,而這個人其實就是『自己對自己的防衛機轉所造成的執念和偏執。』他們鮮少享受自己在世俗上努力所獲得的成果。」 #過度努力對身體的影響 在家醫科門診,我也很常面對到這樣的病人,有些人是感覺到胸悶、心悸、睡不著,我常常會問說他們最近生活有什麼改變嗎?跟誰住呢?跟親密的家人或愛人的相處還滿意嗎?工作上有沒有面對到什麼調適上的困難?往往藉由拼湊這些蛛絲馬跡的過程中會發現這些都是「過度努力」所造成的症狀,我們的身體已經被我們的執念和偏執的心靈操到過勞、遍體鱗傷了,而出現了恐慌與焦慮的症狀。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失衡的自己,只是靠鎮定劑、肌肉鬆弛劑來舒緩緊繃的身心,待藥效過後重複的情節將再次上演。 #過度努力對心理的影響 當我們為了這些執念和偏執所設定的目標而使用了不敷身心負荷的拼命模式時,我們只能把自己與生俱來與世界互動的細膩感官都關掉了,對於他人的互動都顯得冷漠跟不耐煩,因為覺得這些互動都會拖累自己往目標邁進的速度,而搞到自己人際關係一團糟,而陷入更焦慮的惡性循環。這時候的狀態可能使我們開始對於某種刺激的病態追求,而成了某種成癮,舉凡網路成癮、極限運動、藥酒癮、性愛成癮、賭博成癮、購物成癮以及飲食成癮等,這些刺激會讓人有某種快感而難以脫身、無法自拔。 #過度努力與肥胖 我在門診看減重的病人特別會注重他們是否對飲食的有這種無法自拔的執念。倘若只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吃才會瘦,或是以往因為工作壓力或是其他原因亂吃導致肥胖,而現在開始下定決心要努力減肥,當然現在時下最流行的「瘦瘦筆」,也就是腸泌素類似物,對於這類人來說絕對是無可取代的救贖。但是倘若其中是有「焦慮」或「憂鬱」的成份所造成的「飲食成癮」,就不是單單可以藉由瘦瘦筆可以達成不復胖的減重效果。或許使用的當下會有不錯抑制食慾的效果,但是情緒可能因為少了這些「飲食的刺激」而更加憂鬱或焦慮,或是去尋找其他對生活影響更大的「刺激」而變成另一種更可怕的成癮,又或是當瘦瘦筆一停用,馬上像吹氣球一樣復胖回去,甚至肌肉量比以前更少、脂肪更多,變成名符其實的「泡芙人」。 或許我們不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原因竟然跟我們「過度努力」所造成背後複雜的身心機轉有關,甚至以為只要花錢買「瘦瘦筆」來打就可以一勞永逸,維持漫妙的身材。可惜殘酷的事實是「減重是一輩子的事,而它需要有健康及平衡的身心狀態、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才能達成。」如果不想瘦了又胖、胖了又瘦還是找個專業、可信賴的醫師評估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健康資訊嗎? 把「看見佳醫」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256utcnt 或者搜尋「看見佳醫」的LINE ID➡️@256utcnt

  • 或許是暈眩症的解藥

    文/闕壯理醫師 暈眩症(vertigo)的症狀包括天旋地轉、噁心嘔吐、站不穩,得過的人都說這是非常痛苦的經驗。根據衛福部統計,暈眩症佔了急診患者的5%,名列前十大疾病之一!😵‍💫 多數的暈眩症都是周邊平衡系統(或稱內耳前庭系統)的問題,不至於造成生命危險,但會讓生活品質嚴重受損,必須慎重視之。 - 💭關於暈眩症 暈眩症的成因有很多種,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很饒舌,簡稱 BPPV吧) 是最常見的原因,佔了接近一半。尤其40歲以後的女性是高危險族群,盛行率還會隨年齡增加。 一般認為,BPPV的機轉是突然的姿勢改變,造成內耳裡面負責平衡的「耳石」脫落。因此治療方式是耳石復位術,搭配不同種的止暈、止吐、促進循環的藥物。然而BPPV仍有復發的可能性,有人需要復位好幾次、有人要長期吃藥,苦不堪言。 - 💭維生素D的潛力 人體透過曬太陽、食物攝取、營養品補充獲得維生素D3,經肝臟產生非活性維生素D,進入腎臟後再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 ,便可進行一系列對身體有益的功效。 學者發現,耳石的生理機轉竟與牙齒、骨頭類似,骨骼的新陳代謝和骨質疏鬆都與耳石有關聯。令人期待的問題來了,如果能加強骨質,是否有機會改善暈眩?要讓骨質強健,除了補鈣以外,更重要的是讓鈣成為骨頭的催化劑——維生素D 🦴 ✔️美國食藥署建議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800IU,台灣則是建議至少400IU以上。 ✔️其實針對維生素D和暈眩的研究並不多,而且樣本數太少、偏差過大,目前結論尚未確定,不過仍可以挑選其中較具代表性的研究參考。 ✔️一篇2022年發表在《耳科&神經內科》的系統性回顧研究為我們整理了幾個重點: 1. 血中維生素D濃度偏低的人,補充維生素D可降低BPPV復發率和減輕臨床症狀嚴重度。➡️因為要抽血才知道濃度,不如先補再說 2. BPPV的改善程度,與維生素D補充的劑量無關。➡️適量補充就好,吃多無益 3. 平衡復健搭配維生素D補充,有較佳效益。➡️當作輔助,急性治療還是要藥物 . . . 之前台灣國衛院發表補充維生素D會增加罹患失智症機率的研究,引起新聞瘋狂轉載。 但是!但是!這個研究對象是慢性病患者,包括佝僂症、副甲狀腺低下、腎功能不全、骨鬆的停經婦女,並且服用的「活性」維生素D屬於藥物等級,和一般市售的「非活性」維生素D保健品不同,因此大家還是可以放心補充維生素D。 適量補充維生素D沒有壞處且容易取得,價格也不貴,長期受暈眩症所苦的人不妨考慮看看。中年女性除了是暈眩症的高風險族群,也容易罹患骨質疏鬆,補充維生素D可謂一舉兩得啊。 re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Systematic Review, Otol Neurotol. 202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