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日劇《昨日的美食》與三項心理食材:如果「性傾向的自我認同」是一道菜,如何料理得滿意又好吃?

已更新:2022年11月16日

張庭綱 Ting Kang Chang 臨床心理師


日劇《昨日的美食》與三項心理食材:如果「性傾向的自我認同」是一道菜,如何料理得滿意又好吃?/看見心理

讀者是否會想:每天的飲食究竟跟「性向的自我認同」有何相干呢?

大受好評的日劇《#昨日的美食》,近日推出劇場版。故事圍繞在男同志史朗,與伴侶住在同個屋簷下,透過下廚,以及與愛人共進晚餐為核心,消化生活中種種挑戰與議題,諸如:家人接納、職場出櫃、熟齡同志,與臨終安排等。是用輕鬆詼諧、觀眾可消化的方式,予以呈現的溫馨小品。其中,男主角史朗,其同志身分的自我認同與追尋,更是劇情推進的一大主軸。


同志的「自我認同」程度,跟個人的幸福感息息相關。因此本文透過心理學談「自我認同」的一種角度,跟讀者們共同思考「同志的自我認同」,協助讀者們更能了解身邊同志朋友的內在世界;也提供同志身分的讀者,一些促進「自我認同」的可行之道。


藉著《昨日的美食》,讓我們想像,如果「性傾向的自我認同」就是一道菜,如何把它料理得滿意好吃,符合自己的口味與愛好?(這也暗指「自我認同」是走在自己舒適的位置,對自己負責的事情,並沒有所謂的標準模板與菜單。)


自我認同是一項心理概念,筆者認為至少有三項「心理食材」能夠增添同志身分的自我認同,這三項「心理食材」分別從社會、人際、自我三個層次汲取而來。


【心理食材一號:同志友善的社會文化與成長環境】 影集中第八話,史朗與男友,跟另一對同志伴侶朋友到餐廳聚會用餐。店內放眼望去,滿坑滿谷一對對異性戀情侶。然而同桌的同志友人,毫不避諱各種話題,甚至替愛人拭去臉上菜渣的親密舉動。讓鄰桌路人議論紛紛、引來側目。這令史朗丟臉困窘,臉色大臭,對朋友表現得相當失禮。史朗也因此在飯局後對男友發了頓脾氣。


相較於先前,在同志族群出沒的新宿二丁目聚餐時(第七話),史朗活潑自在地與同桌同志朋友們暢聊自己熱愛的女藝人,史朗在這兩場飯局的行為表現,可說是天壤之別的反差。而這正是「環境友善接受度X自我認同狀態」兩個要素交錯之下的結果。


「社會」是複雜的系統概念,對於「多元性別與性傾向」的友善接受度,各個國家社會都有所不同;同一國家中的都市與鄉村也有不同。這個例子中,甚至連不同社區、場合也有區別。在性別友善的環境中,同志往往更能做自己。


友善社會環境與氛圍,此為第一項「相較有利於自我認同」的心理食材。而我們身在同婚合法的台灣,這也是有助同志族群自我認同過程中,減少阻力的一大優勢。


※那麼如何將這項「有助於自我認同的心理食材」料理得好吃呢?具體做法是什麼?※


社會實踐與社會行動的支持可說是必要的,同志大遊行已行之有年,還需要多鼓勵大家嗎?事實上不僅是同志議題,如果我們要創造一個性別友善的社會,那麼致力於讓任何弱勢,或待處理的議題被看見與重視,都是同樣重要的。(特別推薦#報導者這個獨立媒體)


我們能期望一個會貶低女權的社會,可能尊重同志嗎?我們能期望一個對身障者或老人需求會漠視的社會,會重視少數性別認同族群的政策需求嗎?是故,平權與社會運動很難是一項自助餐,只選自己想要支持的,它是一種「關心、尊重與留意他人需要」總體社會氛圍的營造。我們無法預料哪天自己、自己的孩子、所關心的朋友,會成為某種特質少數的一份子(不只是性向)。因此支持任何值得被看見的弱勢或議題,促進公民意識,我們都在為「性別友善」直接或間接地出一分力。


【心理食材二號:人際接納】 愛下廚的史朗,意外地跟鄰居太太成為團購買菜的好友,某次與鄰居太太談到「家人對自己身為同志的接納度」這個話題,史朗不禁感嘆地說:「要是我媽就像妳一樣,能把我當一般人看待就好。」直率的鄰居太太聽了這話,不禁歪頭,對史朗表示:「你對我來說是外人啊,跟家人又不一樣。如果哪天我女兒跑來跟我說她是女同志,我也沒有自信可以那麼冷靜!」(第三話)


史朗在大都市中工作與生活,相較之下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其他同志,與對同志友善的人群。「志同道合」往往能讓人感到不被孤立與格格不入。


然而如同鄰居太太說的,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立場與影響力。在不同的關係位置,像是:家族家庭、學校職場、生活社區,如果都能存在對「各種性傾向」友善的人,那麼對於同志走「性向自我認同」這條路來說,會走得更順。


現況下的確有許多人困在無奈處境中,比如說家族的恐同氛圍中,出櫃可能失去繼承家業與教育成長的資源;傳統產業職場封閉的特性,出櫃可能承受了隱性歧視、差別待遇、無法升遷的風險。


是故自我認同以及決定出櫃與否,在哪些場合出櫃,沒有單一標準的答案。就算不是同志,我們也要小心留意尊重親友的出櫃意願,還沒穿好衣服就被拉出門是件令人困窘的事情。也許做人處事未能處處周全,但是能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中,就會很好。


※那麼「人際接納」這項心理食材,如何料理得好吃?※


首先,若我們在職場中有權力,有說話的份量,此時表達對「性別友善」議題的重視與支持。那麼同志朋友在身邊,將能更有條件、更有安全感地選擇,決定要展現多少自己的不同面向。


第二,以同志自身來說,多跟「自己心目中」,已經處在「理想自我認同狀態」的人相處,能夠有效的親身經驗與學習,幫助自己也更趨近這樣的認同狀態。


比如有的人藉由參與同志熱線、接觸同志父母愛心協會等,慢慢地打開自己,或學會各種跟父母出櫃的策略;參與同志友善的扶輪社、登山社、同志友善的教會;又或者,有困難時尋求同志友善的醫師、心理師協助。我們可以在工作、社交、娛樂、信仰方面,找到合適的同儕與人際接納。得以學會在面對不友善的情境與待遇時,如何有智慧的化解這些挑戰。


【心理食材三號:自我內在(心理狀態與性格)】 某日,史朗受到老闆所託,讓女實習生跟著見習。由於史朗在職場沒有出櫃,可說是「偽單身」的帥氣黃金單身漢。史朗自己也幻想如果對女實習生太溫柔,會被對方誤會在展現好感,或運用職權優勢性騷擾。這個過程中,「強烈的焦慮感」驅使史朗誤判對方的心思,誤以為女實習生喜歡上自己。為了阻止對方「愛上自己」,史朗反而說出了不合宜的話--詢問對方「妳有男朋友了嗎?」。結果真的讓女實習生誤會「史朗對她告白」,史朗擔心的事真的實現。(第六話)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史朗有著「相當在意與臆測他人心思」的性格特質。這個性格特質,平時能夠讓他展現善解人意,做事嚴謹不出錯等好處。然而在遇到性別與感情議題的情境時,會大力引發史朗內在的焦慮,使得他過度解讀、錯誤解讀,進而採取過頭的行動。

這是我們臨床心理工作常看見的困擾呈現。


※那麼「自我內在」這項心理食材,如何料理? 透過自省、朋友開導、心理諮商,看見事件背後「焦慮的本質」為何,認識自我的內在狀態,將能夠緩解焦慮。※


以此例來說,史朗若能看見,原來自己焦慮的不只是「被女實習生誤會」,還包括「在職場上被發現自己是gay」的擔憂與恐懼。甚至背後可能還藏有「為何我不敢坦率展現自我性向」的生氣與懊惱。


若能看見這些「自我的內在狀態」,史朗會明白,為了防範「自己性向被發現」的焦慮,自己的言行舉止容易變得矯枉過正。心中小劇場過度上演,也容易曲解他人心思。當史朗能夠正視與理解這些內在議題,史朗便能將焦點放在安定自己的內心,而非手忙腳亂地讓別人不要誤會自己。焦點與方向對了,心事才能有出路。


【結語】 本文從三個層次,來思考與理解「性取向的自我認同」: (1)藉著支持性別議題與弱勢群眾,創造友善社會氛圍。 (2)人際方面的作為,諸如:運用話語權,表露對多元性別的友善態度;與自己欣賞的「自我認同狀態」的人往來;親近性別友善的社群。 (3) 透過自省、與他人對話,促進對自我(性格與內在議題)的認識與疏通。焦點與方向對了,心事才能有出路。

無論是性取向,或各種方面的身份認同、價值認同,「自我認同」都不會是一兩天的事。飲食是每天事,每餐吃每餐消化,好吃難吃皆是生活日常;自我認同這條路也是,需要大環境與個人內在的同步修練,好走難走都得走,慢慢走,才能逐漸走到自己舒適自在的認同狀態。願你我在這條路上一同前行。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