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夫妻之戰

吳孟眞 Nora Wu 諮商心理師


我不是很喜歡用戰爭的隱喻,但慢慢覺得在親密關係裡,這個隱喻常常會冒上心頭。

親密關係,一直是不太容易的修煉,兩個完全不同生命背景與脈絡的人,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共同要面對一件事時,不同的價值觀,就需要進入到磨合… 「為什麼週末不去郊外走走,要一直待在家?」 「你東西可不可以放好,不要亂丟,很亂也?!」 「可不可以不要這麼有計畫性,偶爾放空一下不是很好嗎…」 「下個月要去爸媽那裡,你要不要準備一些什麼?」 「小孩怎麼都是我在照顧,你到底有沒有盡到一點責任阿…」

價值觀的不同、喜好的不同,各自都渴望被滿足,需要花不少時間互相磨合…但從小到大,我們在求學過程中並沒有婚姻或伴侶必修課,常常是跌跌撞撞的邊交往邊摸索調整,多一點愛情經驗的人,或許實務有了,覺察到可以調整的地方(當然也有完全沒調整的),較少愛情經驗的人,進到婚姻,可能要比較多時間去適應和做角色上的重整與定位。

我常在想,在夫妻吵吵鬧鬧之後,到底獲得的是什麼?是一道道受傷的裂痕,還是更了解彼此的想法與需求?



這中間有太多複雜的層面需要思考了,有些人不輕易表達需求,需要神隊友的觀察和主動表示關心;有些人太過主動積極,另一半有被咄咄逼人的感覺;有些人是形同陌路,有些人是從小事吵到大事…

而常常這場夫妻之戰,最關鍵不是價值觀的差異,而是表達的姿態。 先生喜歡太太用「肯定的語言」跟自己溝通,如果太太可以先肯定對方,再講講自己的需求哪裡調整更好,衝突就會下降一些。 太太重視「身體的接觸」與支持,先生如果主動摸摸頭、牽牽手,或擁抱對方,心情好一些,再來談談希望彼此調整的事。 先生喜歡「服務的行動」,當太太為他做一頓飯或陪他加班,就會感到感動,而關係增溫。 太太喜歡「接受禮物」,先生偶爾的浪漫送禮,就成了生活中的粉紅時刻,因為驚喜而帶來一些美好的發生。 兩人如果都喜歡「精心時刻」,喜歡兩人同心做一點什麼,給予對方所有的注意力,那共同在忙碌生活的空檔,一起暫時放掉其他鎖事,就好好的在一起。 以上五種愛的語言是Gary Chapman博士在他所寫的《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提出的。我們知道自己最喜歡哪一種嗎?知道另一半最喜歡哪一種嗎?

如果了解自己渴望的部分,也知道對方渴望的,是否在互動中多一點點升溫的給予,少一點點戰爭? 平常在關係裡,多累積充滿愛的互動經驗,兩人的關係存摺就會越積越厚,那份相信彼此、支持彼此,不輕易放棄的心意,也就會越深。當衝突來臨時,就更能穩住這份關係,會去想『他過去也曾經為我做了讓我感動的事情,付出很多..』,就更有機會包容彼此或更願意嘗試溝通和改變。

畢竟夫妻之戰後,就算有了輸贏,對關係都不是最好的結果…雙贏才是我們想要的,對吧?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