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諮商室雜記》憂鬱症不是玻璃心!是大腦、以及諸多複雜因素構成的疾病!

簡佑庭 Chien 諮商心理師


《諮商室雜記》憂鬱症不是玻璃心!是大腦、以及諸多複雜因素構成的疾病!/看見心理

許多來談者在諮商室中訴說著自己的痛苦經驗,總會突如其來的問我一句「心理師,我這樣是不是太玻璃心?!」

聽到這樣的提問,我都會感到心疼與捨不得,有多少人每天困在這樣的惡意標籤、自我懷疑中,延誤了就醫的時間,錯過了及早脫離有害環境的機會。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實證科學證據說明,憂鬱、焦慮等身心疾病,並非是玻璃心、抗壓力差,而是不折不扣的大腦生病,是身心疾病的一種,就如同人多少都會感冒、腸胃炎一樣,需要的是治療和合宜的療癒環境,才能回歸到健康的狀態。


🌦憂鬱是大腦神經反應、甚至結構功能發生異常

近年的腦科學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在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情緒的杏仁核、調節情緒的前扣帶迴出現了過度活化的現象。

這會造成當事人無法控制的不斷抽取(負向回憶)跟情緒有關的回憶,而且會有陷入情緒感受而無法跳脫(斷開感受)的狀態。

所以身邊的親友家人鼓勵他往正向思考、要正面,無疑只是在增加壓力與無助感,因為大腦的失常反應,讓當事人本就困難做到這件事;尤其在近代忌諱求助身心科、服藥的文化下,當事人常常只能在缺乏資源(藥物、諮商等)的情況下,獨自面對大腦異常的風暴,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諮商是藥物之外的心理治療良方之一

腦科學研究也指出,透過諮商進行心理治療,在專業的心理師引導下,來談者可以安全的經驗壓力議題的回憶、大腦失常反應的再發生,在各種不同治療學派的引導下,心理師協助當事人產生具有療癒效果的矯正性經驗來複寫當事人的情緒記憶與神經傳導反應,達到當類似經驗再起時,大腦有機會不再失常的反應的療癒效果。


🌦當極度干擾日常生活時,藥物、非藥物(儀器)的治療有十足的必要性

我常常鼓勵來談者,雖然我知道對藥物難免有些擔憂,但還是可以評估目前的症狀是否已開始干擾日常生活功能。

大部分的身心議題,我都可以找到廣義或狹義的創傷經驗,有時當我們開始回歸到創傷經驗進行療癒時,要面對的挑戰是大的,這時如果身心症狀已經開始高度干擾生活功能,那搭配藥物、或儀器(例如近年很夯的rTMS-經顱磁刺激)的介入、降低當事人需要同時面對的困境與挑戰,絕對會讓整體心理治療的過程事半功倍!


🌦診斷需仰賴醫師,切莫延誤就醫

常見的疾病進程為,憂鬱情緒、憂鬱傾向、憂鬱症。

前兩者都還在未病的階段,一般正常情況下都可能會發生的狀態,代表的是一種警訊,告訴我們該開始照顧自己,就如同當我們發現自己可能很疲勞、畏寒等狀態時,就表示我們的免疫系統、體質開始出了問題,需要開始警戒。

最後當警訊被我們忽略太久(大概六個月或以上),開始出現失去興趣、或是睡眠與飲食狀態都改變了的狀態時,可能就代表我們已經生病了,這時需要的不是更用力push自己、勉強自己正向,而是尋求醫療的協助。

有些醫療文獻提到過,如果能穩定遵守醫囑、穩定服藥搭配心理治療,是有機會在90天內康復的,但若是服藥混亂、或是缺乏適當醫療介入的情況下,大腦長期反應異常可能會造成需要永久服藥協助的危害。


資料來源為 #看見心理 #看見佳醫 之內部訓練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