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感受等於抱怨嗎?/看見心理 郭禺廷心理師
已更新:9月11日
郭禺廷 Yu 諮商心理師

你有沒有看過一些人每天都在抱怨,可能是公司不好,家庭不幸福,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這時候,你會不會想跟他聊幾句,還是會默默地滑過呢?
我們好像都不喜歡人家抱怨,再加上華人的價值觀與互動中,不太談論感受,我們不自覺地沿襲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惦惦,囡仔人有耳無喙」…的傳統意識。
這些諺語的背後,似乎也在傳達著一個訊息:別多說,有什麼話放心裡就好。
諺語與習俗的背後,勢必有其道理,或是有更深一層做人的涵義,但是如果我們少了一些現代的思考,或是放在整體的自我發展上來想,那麼有可能原本的好意會變成無形的意識框架。
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今天想跟朋友聊在公司發生的事,但是一不小心卻變成單方的抱怨大會。如果是彼此有共鳴,還能互相支持;如果只是聽某一方在不斷宣洩,那還真的讓聽的人有點吃不消。
又或是爸媽吵完架,媽媽不斷地跟孩子說爸爸有多可惡、多對不起她,身為子女,一方面同情著媽媽的處境,但也有一個感覺是:你們大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只是孩子,我也處理不了啊…。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默默地有一個認知:情緒上的宣洩等於抱怨。
而當我們有這個意識或認知,那麼「有情緒」反而變成是一件不對的事情。
還有一個情形是,我們覺得彼此都很熟悉,我就算不說,對方也「應該」要知道我們在想什麼或需要什麼,但如果對方沒有照我們預期的想像走,我們會陷入自己的小劇場。更糟的是,當對方問:怎麼了?我們回說:沒事啊!於是就可能陷入另一種「捉迷藏」的意識遊戲。
我們說話的語氣、使用的字句、如何對待聽者…等等,都會形成在談論感受時的氛圍與氣息。而談論感受與抱怨其中的差別或許就在於:有沒有彼此一來一往的互動,以及在情緒上的相互理解。也就是,我們如果單方面聽對方在情緒上的不斷輸出,而且過程中感受與承受著對方的不滿,這等於我們成了「垃圾桶」。但如果我們是因著彼此有共同感受,那麼這樣的分享,反而可以拉近情感,成為支持的力量。
如何避免讓談論感受成為抱怨,或許有幾個面向,是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的:
• 分享的程度與力道:
當我們處在問題中,情緒會有所波動起伏,這時的悲傷或氣憤都是自然發生的。但我們在與對方分享,或想找人聊聊時,可以自然流露我們的情緒,但不把對方當成宣洩情緒的工具或垃圾桶。
• 記得我們都有自己能承受的範圍: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但也能意識到對方在聆聽時的狀態是否能承受?這部分,如果無法確定,不妨試著關心對方在聽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太多了?如果對方的回應是安心的,那麼雙方的狀態至少都能被照顧。
• 談論感受等於抱怨?
所謂的抱怨,是指一味地宣洩情緒,不關心別人的感受,也不提出具體可以鬆動的想法,只想讓別人承擔自己無法消化的感覺。而談論感受,是出自於想找人聊聊,有個陪伴與支持的感覺,這是非常自然的,因為人本來就是需要這些情感與溫度,才能讓我們度過生活中的困難及考驗。
• 找尋專業梳理內在:
如果我們有好多感受與情緒,涉及到更深層的不安、焦慮、生氣或恐懼,那麼找尋專業的資源協助自己釐清,是讓自己可以更適應環境,以及鬆動自己無形框架的可能之一。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