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妳愛我嗎?
郭禺廷 Yu 諮商心理師
這是電影中,媽媽問女兒的一句話。然而,這或許也是我們在面對生命中親近的家人時,常常會浮現在心裡的納悶,比如當家人幫我們決定著一切的事情,舉凡今天要穿什麼、晚上吃什麼、喜歡什麼裝飾品…等等等等,且在過程中,當我們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被對方一口否決,說:「妳會喜歡的」、「這不需要討論」、「改天再說」…,我們的聲音或想法就這樣被直接打了回票,硬生生的連著對方的否定,一起吞進我們的心裡,好難消化…
在關係中,特別是親子關係裡,有一方不自覺地想盡辦法為對方「安排好」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甚至連怎麼生活也被規範著的時候,這樣的愛,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困惑、迷惘,甚至覺得我似乎不能有自己。於是,漸漸地,某一方會放棄掙扎,不再訴說自己的聲音,如同電影裡媽媽對女兒所提的一切想法,說著:「我不在乎」,因為即便回應了自己的想法,還是以女兒的意見為主,彷彿兩個人的互動裡,「只能」有一個人存在,另一個人只能安份地待在所設的規則,就好似電影中女兒送給媽媽的籠中鳥…,有了鞦韆、有了飼養方針,卻無法擁有自由。
在面對親子關係時,裡頭有著養育之恩、回報、責任、義務、我能長大到現在、長成現在的我…等等的各種想法,就如女兒在想媽媽對自己而言,是什麼樣的存在時會出現的念頭,甚至是一種對待媽媽的信念。然而,讓人感到可惜與遺憾的是,當女兒對媽媽只剩下這些感受的時候,「愛的感覺」便難以在彼此的互動中自然地流動。於是,當媽媽想撫摸女兒的臉,或想試著親近女兒的時候,女兒並不知道可以如何回應媽媽,因為裡面只剩下義務與責任;這與需要觸碰後而自然產生的親密感,是互相牴觸、感到陌生的…。而這樣的互動,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可能常常出現的場景或心情…
◆電影是借鏡更是反思之旅 當我們深陷在彼此動彈不得的狀態時,有幾個面向或許能讓這份僵硬有所鬆動:
1. 誠實地面對這份關係與之中的自己 電影中,女兒的男朋友好幾次在表達著:「去問問妳媽媽要的是什麼?」然而卻始終被女兒一口回絕。即便到最後一刻,女兒還是告訴著自己:「她只是不知道怎麼回應我」…
我們如何回應情感的方式,某個部分來自於我們如何被對待。
當我們意識到旁人正在用各種方式提醒著自己有哪些盲點的時候,或許便是我們需要停下來,誠實地面對自己與在關係狀態中,是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姿態,在與對方互動或相處。
2. 僵化的背後是難以被正視的脆弱 電影中,女兒有如刺蝟般地需要保護著自己、保護著媽媽、保護著想要控制的一切。然而,當我們再往前一步看,卻看見女兒或許也不知道要如何靠近這個養育自己長大的母親,因為母親有時也會攻擊著自己的痛處,這對女兒來說,是需要防備與警戒的。
當我們無法在所愛之人面前展現脆弱時,那會是多麼失落的一件事…。而當我們發現或意識到這份感受的時候,或許也是讓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傷口上藥的時候。
3. 當進到諮商室時想改變的是誰 這是我在諮商室裡,聽著來談者訴說著想法時,會與來談者核對的:妳想改變的,是誰呢?是自己?還是爸媽?還是這份關係的互動方式與心態位置?
如果我們想改變的是對方,那或許便會落入重複的循環,而身處在這樣循環中的你/妳,是如此讓人心疼與不捨…
倘若我們思考的是自己的狀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等等,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可以有一個機會長出「我們自己這個人的獨立性與完整性」。如果我們在愛裡迷失,或在關係中無法有自己,「心理諮商」,會是一趟有機會得以感受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人的歷程。而這份意識,便有可能回到關係中,學習如何善待自己與對方。
◆如果你/妳也為親子互動感到困惑或有更多相處上的感受,《親愛的母親》是一部能帶領觀眾進到關係裡,思考愛、反芻自己,甚至思索關係的絕佳之作。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