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綱 Ting Kang Chang 臨床心理師
人生各個階段,是不是有許多想做的事,一直拖延,因為「來不及、太晚了、追不上」而放棄?
十幾、二十幾歲,貪玩後,唸書時間只剩一半:「反正現在準備也唸不完、考不上,算了吧」
三十幾歲,想出國:「我這個年紀才做已經落後別人太多了,時機過了,放棄吧」
四十幾歲,想創業:「我家有老小要照顧,這些太有風險的事我不用想,太自私了。」
五十幾歲,想學新事物:「這是年輕人的玩意兒,我沒有體力跟記憶力,多丟臉啊!」
當我們無法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各種困難跟阻力,可能是:
要經歷「自己」的後悔自責
要承受「別人」的質疑
要面對「未來」潛在的風險與代價
要克服「過去」束縛(創傷、挫折經驗、體力與現實條件的流逝)
【人生拖延的影響】
由於這些層層困難,許多重要的事情就擺著,一天過一天。
人生願望不斷被拖延,產生的影響與代價可能是:
1. 只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要求。功課、工作有交就好,得過且過。
或者不斷做各種簡單但不重要的瑣事。
2.怨恨責怪當初阻礙自己的人,或太羨慕其他可以實現願望的人。以致於衍生各種人際關係困擾。
3.甚至有些人因著這樣的痛苦,沉迷於眼前的感官玩樂,或產生暴飲暴食的臨床困擾。
關於人生拖延、遲遲無法去實踐理想的困難。
在心理治療/心理諮商中,有著前述的許多層次可以一一切入與檢視。
每一個層次也都有原生家庭、自信及自我認同、外在現實等種種因素的糾結與影響力。
解套之路,人人不盡相同。
【心理的餓】
然而有個飲食心理學的小觀點,或許可以啟發我們,開始想「人生拖延」:
「我們會因為昨天那餐來不及吃、補不回來了,今天這一餐就索性不吃嗎?」
首先,上一餐餓到沒吃,現在還是會餓,未來依然會餓。
此外,這一餐是沒有辦法把上次的份給補回來的,人一次所能吃的量有限度。
人類心中的願望跟理想也經常如此:
首先,「需求跟渴望不會被消滅」,就如同餓的感覺,還是會存在。
此外,錯過沒去追求的理想,也未必能夠彌補趕上。
差別在於,食物一定要吃,但願望跟理想沒有一定非要完成。
甚至拖久了,我們對於夢想,越來越不會去「肖想」。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
「沒有滿足的渴望其實沒有完全消滅」
「只是被壓抑或形成悔恨」
就如前文提到的,各種人生拖延產生的代價與影響。
「心理的餓」,不會像肚子餓一樣越來越強烈,反而可能轉化為無法意識到的層次。
持續影響到我們的處事態度(變得消極)、人際關係(責怪或忌妒他人)、教養子女(也不許他們追求自己的渴望)。
或許當初因著現實考量的阻礙,我們將這些願望、理想目標給埋藏。
但如果我們願意相信「需求跟渴望不會輕易被消滅」,理解「心理也會餓」。
我們就可以試著去「思考與善待」這些「心理的餓」,並且尋找其他出路,與替代滿足。
【讓當初未滿足的願望得以昇華】
下面這段為綜合臨床情境的描寫,非單一個案對話:
「的確我四十幾歲了,不年輕了,還有小孩家庭要顧…沒有辦法拋家棄子的出國幾年唸書。」
「但是我還是想…想辦法排除萬難,請假一兩個月出國去唸語言學校。拜託身邊的人允許我這個任性的請求。」
「因為我已經拖得太久了,也不想怪家人拖累我…這只是我人生許多悔恨中的一個縮影。我不想一直重複後悔!要等我老了退休了小孩子大了,再做這些事情嗎?到時我還走得動嗎?還會想看這個世界嗎?我想要改變!」
我們許多的臨床諮商工作經驗是,也許目標跟願望已經無法用當初最理想的形式實現了,但是仍可以昇華為另一種可能的形式滿足。
這種昇華,並非靠著心理勵志與精神喊話就能完成。
這需要消化心中的許多自我質疑、情緒困擾,與面對現實挑戰,才能有勇氣長出來。
且讓我們透過兩個問題開始,正視自己「心理的餓」:
1. 聆聽自己的內在願望是什麼?
2. 看清楚人生願望不斷被拖延,產生的影響與代價是什麼?
無論作為自省或心理諮商,都會是個很好的起點。
儘管「心理的餓」,餓久了可能會感覺不到,甚至以潛意識的方式影響自己與人際。
但是當我們願意重新用生命的養分餵食自己,內在的幸福感將會有所不同!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