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果我們之間只剩下「上學」這件事

已更新:2022年11月17日

陳惠婷 Ann 諮商心理師


「我真的很想來學校,但我真的來不了。」 「去學校的路上,每個人的眼神就像一枝枝針,扎在我的臉上,好痛。」 「我的極限就是到校門口,我就是沒有辦法踏進校門。」 「黑板上的字我一個也看不懂,坐在那,我不知道我要做什麼。」


不知從何而起,上學成了這群孩子們的惡夢。上學的路變得很遙遠,在學校的時間變得很漫長。他們找不到他們想要的,就算他們的軀體在學校的教室裡,但他們的靈魂卻困在一個四面高牆的密室裡。牆外傳來一陣陣的吶喊,一隻隻手伸了進來,企圖想將他們拖離那裡。但,他們只想瑟縮在牆角,等待有人可以理解他們的渴望與期待。


「怎麼辦?我的孩子每天都哭著說肚子痛,不要上學。」 「我真的受夠每天都要這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他會不會就這樣下去?直到老死?」


當上學成了親子間唯一的連結,斷網路、沒收手機成了父母最後的手段,家成了另一個戰場。無助、挫敗、失控一天天不斷的在家裡重演著。孩子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支持,失去了跟學校以及家的連結,漸漸的,孩子也失去了現實感,沈浸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 每次都下定決心要好好跟孩子談談,好好的了解孩子在害怕什麼?恐懼什麼?或遇到了什麼問題,但每次都因為該起床的時間到了,該上學的時間到了,學校一通通的詢問電話,焦急的心又讓戰爭再一次的上演。拉扯、威脅、情勒,一次次的在他的房間,家裡的客廳上演著。直到彼此用盡了能量後,才像有了個交待般的放棄。但,一次次的來來往往,也將親子間的鴻溝越挖越大。



如果我們之間只剩下「上學」這件事/看見心理

拒學的原因有許多,可能來自於孩子本身、學校,也可能與家庭有關。孩子是不是真的生病了?學校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又或者擔心去上學後家裡會發生什麼事?這些原因有時並不是單獨存在,有時是共伴而生,也有時只是孩子的不安全感所引起的。 想化解拒學困境,唯有重新的修復親子關係,有良性的親子互動,才能把這個危機轉化成轉機。

人本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曾說過:「愛,如果缺乏尊重,責任很容易質變為控制和佔有……如果不了解一個人,就不能尊重他;照顧和責任如果不以了解為導引,就是盲目的。」請試著瞭解孩子也請讓孩子有機會瞭解父母的愛。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36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