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知道的孩子心裡的世界
已更新:2022年11月16日
王郁青 Yu Ching Wang 諮商心理師

一個男孩的筆記~他打算用來當他寫的書的開頭
#大人們所做的錯事 大人們,如果你想要知道一些事的話,聽我說!別因為孩子不能做所有大人做的事就太驕傲。他們可以做大部分。如果你這樣命令:「快去,脫衣服,快,趕快。」孩子永遠不會服從。他們永遠也不會脫,但如果你好好說,他們馬上會做。你以為可以為所欲為,但別這樣想。不要一直說:「你得做這個,你得做那個。」沒人必須做事,孩子也是…。告訴孩子接下來要做什麼就好,不必告訴他們太多該如何做,因為他們有他們的想法,就像你一樣。不要一直告訴他們:「不要那樣做。」因為很多事他們可以做得比你好,你不會相信,但事後你會嚇到。不要總是在說話,偶爾也讓孩子說一下。﹝引自Freud,A.(1930).Four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for Teachers and Parents.﹞
大家別懷疑,這個孩子既不是反社會叛逆青少年,也不是集權國家的解放者,而是一個正常健康的孩子,他有一個再一般不過的家庭,也有一對能保護他,也能愛他的父母。他之所以那麼義正嚴詞的大聲宣言,其實只不過在展現內在正在經驗的強烈衝突。也就是說他的內心同時有兩股力量在拉扯,一股是自己的本能慾望與衝動;另一股則是父母期待、要求他做的事。而我以為,上述這個男孩之所以打算出第一本他的書,或許也算是一種自我的作工,努力協調父母以及自身兩邊極大的落差吧!
然而有些孩子不像上述男孩般幸運,從小生長在不穩定的家庭,其內在就會像外在環境一樣混亂,一般孩子所擁有的心理結構─本能衝動、理想道德與自我全都糊成一片,他有可能說不出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又是自己應該做到的,自我的力量因而無法運作,只能尋找安全存活的方式,讓自己好過一點。因此,有的孩子臉上看起來總有淡淡的哀愁或是面無表情,在團體中顯得退縮被動、缺乏活力,如果你問他怎麼了?他也答不上來;另些孩子則把不舒服的感覺予以潛抑、不要想太多,外顯可見的則是無俚頭式的躁動、搞笑行為;更有些孩子雖然在破碎的家庭史中長大,在學校卻表現傑出,不過如果有機會與他深談,你會發現或許參加學校的多元活動可以為他找到表現舞台,暫時轉移過去沉重的情感經驗,但其內心仍然暗潮洶湧,宛若風雨前的寧靜。
一個11.12.13歲的孩子正要重新整合兩股勢力,協調二者的衝突最後找到一個能夠兼顧自己與他人的方式行動,大致上發展的方向從依賴順從走向獨立自主,努力在依賴與自主的極端二邊之間找到無數個表現自己的方式。
一個又氣又急的媽媽來找我,他說他很氣兒子,明明有不錯的資質卻不努力念書,整天滑手機或是跟女朋友吵架,他想了很多方法來「治」他的兒子,但是效果不大。最後他告訴我,他不想管兒子了,隨他去,反正他現在不想再把錢花在兒子身上,寧願把錢用在自己身上。
我聽到他的苦惱與生氣,很同情他對於兒子內在望子成龍的失落,不過同時我也知道他兒子之所以會這樣也有可能只是在主張自己是跟父母不一樣的人,他兒子或許就像多數的青少年,對於要成為怎樣的人其實是困惑不知所措的,但是他們很清楚的是他跟父母不是同樣的人。
至於要怎麼成為一個和父母不同的人,可以選擇的範圍很大,這裡面就取決於年輕人的創意與自發性。只是,常見的情況往往是,父母因為某些原因而過度宣揚或強調某一些行為的重要性,而其中的過度讓年輕人感受到強烈的不悅感,就有可能讓年輕人便宜行事、順手抓取,然後在心裡不知不覺做了一個決定:「如果這是我父母要的,就必然不是我要的!」。有時候父母所說的不見得是不合適的,但是年輕人就正處在自我追尋的過程,這個處境讓他們常常感到內外交攻的壓力與挫折,以至於衝動下做了一個未經思考的決定,而這個決定有可能影響他日後發展甚鉅。
大人們啊~~不知道您們看了這篇文章後有什麼樣的想法與感覺呢?當今台灣的社會相當多元,孩子們在成長發展中勢必面臨各式各樣、複雜歧異的訊息,他們要怎麼做出合適且周延的決定或是下判斷呢,其中關鍵因素在於孩子有沒有機會可以跟父母談論、分享生活中點滴細微且充滿情緒的經驗。而前提必要的條件就是在足夠好的親子關係下比較開放且包容的說話,如此一來親子之間就會有互相協助與成長的氣氛與流動,父母能夠從孩子端吸收新知而孩子也能夠從父母端吸取經驗,這真的是一幅生命豐富發展的動人圖像啊!
備註:文章中提到個案背景部分已經過適度修改匿名化處理。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