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因為無法承受所以需要 --- 對負向情緒懼怕與逃脫

已更新:2022年11月16日

王郁青 Yu Ching Wang 諮商心理師


因為無法承受所以需要 --- 對負向情緒懼怕與逃脫/看見心理

一般人往往這樣覺得:自己最好都是保持在良好的狀態,生活順遂無虞,在學業或工作上有所成就。但是想當然爾,上面的描述呈現出來的僅是一種期待或想望,因為任何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時刻都會經驗到困頓、失敗與脆弱的感覺,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這樣理想化的盼望。

假想此時此刻有一個人正遭遇某種創傷式的打擊或失敗,這時周遭的重要他人﹝不論家人、朋友或師長﹞基於愛護與關心之情,自然而然會伸出助人之手,循循善誘,不斷鼓勵、勸導。因為很心疼他目前的受苦狀態,所以很想要拉他一把,希望他能夠早日擺脫『黑暗深淵』,回復本來的正常狀態。


如此助人的出發點本是基於對於他的關愛之情,不忍心看他因為創傷事件而生活失序、萬分痛苦,因此急著想要改變如此狀態,希望他能慢慢恢復平穩、盡快展露笑顏,從這個角度來看,乃是人之常情,再自然不過的事。


然而,弔詭的是,這件助人的好事如果繼續開展下去,常常會演變為一種適得其反的窘境,而造成如此尷尬景象的原因竟是助人者與受助者之間的緊密關係,正是兩人之間具有唇亡齒寒或者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讓助人者希望受助者趕快好起來,於是助人者便迷失在想要改變、拯救受助者的急切心情,把焦點放在受助者的行為是否改變?生活有否回復正常?

於是不幸的,受助者這個『人』的主體與狀態〈思維、感覺、情緒、意念、身體…〉反倒成了被忽略、被放到次要的位置。此種出自於善意的助人關係,對受助者來說有可能變成了再次被傷害、被不尊重的壓力關係,如果他這個『人』被化約為行為是否改變、問題有否解決。我想這是很不舒服的感覺。


然而如果再繼續想下去,事情似乎也沒有這麼單純,除了上述緊密關係很容易讓原本助人的美意大打折扣外,似乎還有更多值得討論、思索的面相,其中之一便是本文想要揭露的人之常情〈我們每一個人都不例外〉─對負向情緒的懼怕與逃脫。


讓我們先回到自己身上,回顧過往一段慘綠黯淡的時光,當時你是怎麼度過一天的,或許你現在仍不願回憶這段痛苦時光,光是回想就足夠難受,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自己處於脆弱、無助、低潮的狀態,因為那威脅到自尊。就算當時你有知心好友可以傾訴心事,所講出口的內容也不及於你時時刻刻體會到複雜感受的萬分之一。俗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概就是在形容這種無法替代、很難言說的受苦感覺。


一般來說人皆有同理心,當看到身邊的重要他人正在受苦,而從自己的受苦經驗多少可以體會他人的苦處,就會產生想要幫助別人的動機,但是由於大多數人對於自身痛苦的能見度有限,自然也會對他人的痛苦保持距離,而將助人行動的焦點擺放在正向的鼓勵與引導,而這樣的舉動可能再度讓受助者相信負向情緒糾結的狀態是恐怖的、危險的,最好的方法是將之遺忘並且轉移焦點。這樣做的結果是或許受助者的生活在短時間恢復秩序與平穩,不令人擔心。然而所付出的代價是,創傷事件所遺留下來未解決的情緒謎團無時不刻在內心深處隱隱作祟,影響受助者的生活(例如:出現匪夷所思、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行為舉止或者是過去創傷經驗似乎重複再發生…)。


作為一個專業的心理工作者,我們付出大量時間與努力貼近自身的情感經驗,尤其是負向的情緒經驗。換句話說,我們得要克服人性中趨樂避苦的反射動作,勇敢且持續地往內在看,特別是讓人覺得羞恥、罪惡、受傷、脆弱、憤怒…等經驗。我們相信,唯有對於人複雜且深邃的內在進行理解,才能陪伴自己與他人一起走過生命低潮的幽谷,然後也才能看到生命困頓的內涵與意義啊。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https://line.me/R/ti/p/%40seeingcounseling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