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綱 Ting Kang Chang 臨床心理師
你是否曾經在心情沮喪低落之時沒有食慾呢?食慾的改變,與連帶的體重顯著變化,是處在憂鬱心情的人或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有的現象之一。這往往是一項令人困擾的狀況,食慾長期增加容易讓人過胖變得缺乏自信;食慾減少則疲勞、無精打采、缺乏能量與活力。其實食欲是瞭解我們情緒狀態的敲門磚之一,讓我們一起透過幾種常見的可能性來思考,憂鬱的人為何食慾改變?
從生理層面來說,如果已排除其他生理疾病,憂鬱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比如血清素),是影響食慾的一種可能解釋。然而我們來到心理層面做思考,筆者臨床工作留意到「對於活著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感到懷疑,或失去對自己來說有重要意義的人事物」,是身處憂鬱之人經常正面臨的重大心理議題。
請各位讀者稍稍回憶自己人生中那些憂鬱沮喪的時刻,是否曾經對自己的價值感、存在感有所懷疑,或蒙受重大的失落哀傷?
好比工作挫敗被主管貶低;失業覺得自己沒路用;親密愛人離自己遠去;重要親人過世一蹶不振,那些經驗都可能深深地讓人拋向內心的淵谷之中爬不起來。「我的價值在哪裡?」、「只剩下我一個人還有什麼意義?」這些聲音就像峽谷回音不停盤旋在幽暗內心。又或者不一定發生什麼重大事件,就只是一直以來總有這些自我打擊的內在聲音在自己耳邊低語。
這樣的連結是什麼,沮喪心情跟食慾又有什麼關係?
我們回到最基本的經驗去思考,若是一個小孩童言童語的問你:「人為什麼要吃飯呢?」你會怎麼回答?一般爸爸媽媽可能會有的回應是:「人會肚子餓啊!活著就要吃飯喔」「而且這樣你才可以長大、長高喔!所以你要好好吃飯。」
是的,人吃飯是為了活下去跟成長。
人的生命與體能部分依靠飲食供給,三餐吃飽有力氣做事。內在呢?我們認同內在生命的概念嗎?我們的內在生命是否存在精神食糧,供給自我價值感與平靜喜悅等等的養分呢?精神食糧並非唱高調,甚至非常務實。
我們可能透過工作成就感、月底拿薪水來經驗自己身為成年人的尊嚴與價值;透過身邊愛人朋友對自己的欣賞與疼愛感到安慰;透過家人的陪伴與存在獲得安全感。若這些存在瞬間被抽離了,人就有可能在情緒層面陷入衝擊與創傷,衝擊力道因人因狀況而異,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情況,某些情況下確實可能讓人深深陷入憂鬱。這種內在心靈層面暫時缺乏養份的情況,恰好體現於外在沒有食慾,兩者相互影響。而身心連結的相關性,持續地在當代研究中被指出來。
因為憂鬱而食慾不振,這種內在情緒的狀態並沒有統一的梳理方式或標準的問題解決之道,畢竟每個人面臨的狀況與故事都不相同。但同樣需要的是溫柔耐心地看自己的內在怎麼了,停止再找更多的理由來懲罰自己、貶低自己。給自己機會思索,原本支撐著自己心裡的某些部份是否只是暫時消失了?是不是有機會重新用另一種形式再次給自己力量。透過閱讀、旅行、人際互動、心理諮商,給自己時間,去尋找答案。
憂鬱之時哭泣難過很正常,食不下嚥也很正常,無論吃不下的是食物本身或他人的安慰鼓勵。
但是要相信: 「能夠邊哭邊吃飯的人,活得下去。」 ——引自日本影后松隆子所主演日劇<四重奏>劇中對白
慢慢地先從好好吃飯、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起居開始,能做些喜歡的事,就是了不起的一步。
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
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
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
把「看見心理」的LINE分享給朋友➡️
或者搜尋「看見心理」的LINE ID➡️@seeingcounsel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