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千蕙 Kung
臨床心理師
【現任】
看見心理諮商所治療師
【經歷】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 臨床心理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臨床心理師
【專業資格】
臺灣臨床心理師專技高考及格
國立成功大學 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治療專長】
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壓力調適、情緒管理
自我探索、人際/親密關係、原生家庭議題
情緒困擾/憂鬱/焦慮/心身症治療
【治療理念】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中,身心不適的症狀(以下簡稱症狀)其實是為了抵抗內
心衝突而產生的防衛機轉。
受苦的感覺像是內在世界感知到自己正在溺水,為了避免痛苦,產生出某
種症狀(在此可以看作是救生圈)。
症狀讓人痛苦、疲於奔命,導致沒有足夠的心力去探知更多自己內在的衝
突。所以只從症狀著手處理是不夠的。
從超過十年的心理治療經驗中發現,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即是聽懂個案想
表達卻表達不出的訊息。
儘管症狀帶來痛苦,但分析取向的治療師知道,這個「症狀救生圈」可以
讓人暫時避免內心更深層的恐懼、擔心。可是一直懷抱著「症狀救生圈」卻
也讓人無法真正自由的活出自己!
該如何讓一個正在感覺溺水的人願意脫掉他的救生圈?
首先,治療師必須成為一個依靠,一個暫時的「輔助自我」。在個案的「
自我」夠強大之前,帶著他游!而要一個人在感覺溺水時願意為了另一個人
放棄救生圈,其中最大的關鍵即是「信任」。
在信任的治療關係中,心理治療就像是治療師與個案一起登山。在茫茫路
途中,兩個人比肩同行。由個案選擇要怎麼走(選擇自己想要探討的議題),
而治療師除了要能跟隨著個案習慣的步伐速度(用個案可以吸收的劑量及速
度來進行分析詮釋),心中也有個清晰的方向感(豐富的治療經驗及理論背景
來為治療導向)。在崎嶇卻又瑰麗的山中展開了一段療癒旅程。
Almost done…
We just sent you an email. Please click the link in the email to confirm your subscription!